张跃
商河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山东商河261600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社会压力的增加与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病的发病率也在全球范围呈攀升趋势[1]。据相关调查显示[2],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高居首位,其中进展期胃癌患者5年存活率约20%,这给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胃癌早期无典型的症状表现,所以确诊难度较大,一旦发现典型症状时,多数患者已步入疾病的中晚期,即使实施全胃切除手术,术后存活时间仍不够理想。有研究认为[3],若早期明确诊断胃癌病变,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目前,胃镜下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主要手段,然而部分研究发现胃镜病理标本小、取材较浅,且受操作医师经验的影响,虽然能够反应出患者的肿瘤情况,但与手术病理标本仍存在一定的异同之处[4]。该研究选择2018的10月—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8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结果,以便为完善胃癌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8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32例;年龄25~74岁,平均(58.3±10.5)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5±0.3)年;发病部位为贲门22例,胃窦小弯侧32例,胃底15例,胃角部8例,幽门管5例;临床表现为上腹痛20例,上腹胀30例,胸后骨不适15例,上消化道出血12例,贫血5例。纳入标准:经病理诊断为胃癌;该次研究内容已告知患者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胃镜检查禁忌证;有胃部手术史;有放化疗史。
该组患者术前行胃镜活检,方法:通过胃镜观察患者胃、食管、十二指肠球部,以及胃黏膜,对于不能用肉眼识别的组织部位则行胃黏膜活检。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活检部位,针对存在隆起型早期胃癌患者则将隆起部位去除,对顶端部、基底部组织细胞给予活检,对于胃黏膜下病变则在黏膜中央凹陷处取组织细胞给予活检,溃疡时则对四周组织细胞给予活检。术后病理诊断:参照《ROSAI&ACKERMAN外科病理学》对于胃癌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价,首先规范取材,对于直径<1 cm的病灶则选择完全取材,病灶>1 cm的病灶选择典型部位取材,并以40 g/L质量浓度的多聚甲醛固定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制成的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之后显微镜观察病灶,记录病灶形状与大小。最后,对于诊断为胃癌的病例,提出诱发原因并制定预后方案,实施外科病理检查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因,分析不同部位的差异性后给予整体评估。
①对比该组患者胃镜活检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②对比该组患者胃镜活检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的类型,包括:黏液腺癌、管状腺癌、印戒细胞癌、乳头状腺癌;③对比该组患者胃镜活检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的分化程度,包括分化不良型分化型。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该组胃镜活检诊断胃癌82例,该组胃镜活检对胃癌的诊断率100.00%与病理检查的10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0.05)。
该组患者胃镜活检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的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该组患者胃镜活检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的类型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ypes of gastroscope biopsy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n this group[n(%)]
该组患者胃镜活检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的分化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胃癌是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严重恶性肿瘤,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普遍是在多种诱因下,正常胃黏膜逐渐生长形成病变,上皮细胞出现分化、增殖等基础变化[5]。目前,早期胃癌往往缺少典型性的临床症状表现,诊断起来十分困难,而多数出现症状的患者就诊时已步入疾病的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6]。虽然根治术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主要手段,但术后5年的存活率仍不可观[7]。因此,积极且准确地诊断胃癌病变已成为临床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
手术病理活检是指在疑似病灶或胃癌病灶范围内采集标本,并通过显微镜全方位地观察标本细胞学特征,其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8]。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完善,胃镜也成为胃癌初步诊断的首选技术,其彩色屏幕能够清晰提示出患者病灶的情况,基本无盲区,利于为进一步手术方案提供指导。然而,部分研究发现胃镜活检在采集标本中具有局限性,即采集标本量过少、无法全面获取到胃部病变组织等,导致无法对采集的病变组织进行客观评价[9-10]。学者李航等[11]对1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进行了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术前胃镜活检诊断管状腺癌的发生率6.25%、黏液腺癌45.00%、乳头状腺癌47.50%、印戒细胞癌1.25%与术后病理诊断的26.88%、29.38%、31.88%、11.8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胃镜活检诊断的分化型40.63%、分化不良型59.38%与术后病理诊断的60.00%、40.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者郭宏兴等[12]选择该院消化科收治的64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实施胃镜检查,术后展开外科病理检查,结果发现术前胃镜活检后对胃癌的确诊率85.9%与术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胃镜检查黏腺癌35.9%、乳头状腺癌51.6%与术后病理的25.0%、28.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胃镜活检诊断的分化型43.8%、分化不良型56.2%与术后65.6%、34.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相近,该组术前胃镜活检对胃癌的诊断率100.00%与病理检查的10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术前胃镜活检病理能够准确诊断胃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胃癌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与患者术后治疗方案、预后评估密切相关。该组术前胃镜活检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的发生率为43.90%、43.90%高于术后病理的28.05%、28.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的发生率8.54%、3.66%低于手术后病理的26.83%、17.07%(P<0.05)。该组术前胃镜活检分化型发生率为42.68%低于术后病理的58.54%(P<0.05),分化不良型发生率为57.32%高于术后病理的41.46%(P<0.05)。可见,虽然术前胃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胃癌的诊断效果相当,但分化程度与病理类型的评估并不一致,可能与胃癌异质性,相同肿瘤各处分化程度与病理类型不完全相同,以及胃镜取材有限有关。
综上所述,术前胃镜活检在胃癌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病理类型与分化程度诊断上仍存在异同性,所以胃镜活检可作为术前诊断参考,而术后病理结果更利于对胃癌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