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友,周卫军,杜芳,李琴,邓薇菲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儿科,重庆401120
小儿肺炎(Infantile Pneumonia)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1],多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吸入油脂或羊水以及过敏反应等因素所致,患者发病后,常会表现出体温异常升高、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2],是导致小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临床上常采用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对于部分患儿来说效果不明显,容易出现复发,从而延长治疗周期,给患儿带来更多痛苦[3]。因此,在该次研究中,该院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20例小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肺部超短波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将该院收治的320例小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影像学技术检查及血液指标检查,并参照《实用儿科学》[4]中对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被确诊;该院征求了所有患儿家属的同意,伦理委员会同时批准该次研究的进行。该院将所有患儿随机分至两组,研究组160例患儿,男性87例,女性73例;患儿年龄0~8岁,平均年龄(2.9±1.1)岁;支气管肺炎患儿137例,间质性肺炎患儿23例。对照组160例患儿,男性92例,女性68例;患儿年龄0~7岁,平均年龄(2.8±1.0)岁;支气管肺炎患儿135例,间质性肺炎患儿25例。所有患儿均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两组患儿各项基础信息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空气清新、控制室内温度湿度、体位排痰、积极清理上呼吸道分泌物、加强营养、维持体液平衡),积极控制炎症,改善肺的通、换气功能,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为患儿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为患儿进行肺部超短波治疗,选用国产DL-CB型超短波治疗仪,治疗时取患儿仰卧位,根据患儿着衣厚度,选择型号适合的电极板,随后将电极板对置放在患儿胸部和背部,治疗频率设置为40 MHz,波长设置为7 m,最大输出功率设置为200 W,温度尽量保持微热或无热度,避免对患儿皮肤造成伤害,年龄低于0.5岁的患儿,每次治疗6 min为宜,年龄在0.5~1岁的患儿,每次治疗8 min为宜,年龄>1岁的患儿,每次治疗10 min为宜,1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
治疗后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细致评估,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完全吸收或吸收显著;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有所加重,X线检查肺部病灶未吸收。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同时对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肺部啰音消失、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进行调查并记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患儿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儿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高达51.25%和95.63%,对照组患儿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1.88%和85.00%,数据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情况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研究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肺部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数据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情况对比[(±s),d]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组别 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减轻 肺部啰音消失 住院时间研究组(n=160)对照组(n=160)t值P值3.07±0.85 4.56±1.29 6.720<0.05 4.78±1.53 6.91±2.09 7.130<0.05 5.52±1.67 7.21±2.32 6.800<0.05 6.02±1.97 8.73±2.55 7.850<0.05
小儿肺炎为临床常见肺部炎性反应,多种因素均可引起患儿发病,其中细菌和病毒感染较为常见,但是小儿肺炎的患儿年纪较小,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儿童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害,导致小儿肺炎的发生,发病后多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可能导致患儿发生中毒性脑炎、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此外,还可能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危害,从而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6-7],威胁患儿生命,所以,针对小儿肺炎,需通过良好的方法为患儿进行准确诊断,从而在患儿发病早期给予患儿及时有效的治疗,确保患儿病情更快地得到控制,改善患儿预后,其对于促进患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患儿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治疗小儿肺炎的首选方案,大多数患儿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会快速缓解,但依然有部分患儿的治疗效果不够明显,肺部病灶无法完全吸收,针对此现象临床上常通过继续为患儿注射或口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给患儿增加痛苦,引起耐药性,延长病程,同时还可能会对患儿其他器官造成损害,对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8]。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儿肺炎的治疗方法不断增多,物理疗法逐渐被应用于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当中,超短波作为当前临床常用的物理疗法,于上世纪30年代首次被应用于临床治疗,通过不断改进,以及对脉冲超短波的不断研究,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超短波疗法,至今超短波疗法已被各个科室广泛应用。超短波指的是频率在30~300 MHZ之间、波长在1~10 m之间的电磁波。将超短波疗法应用于小儿肺炎,其主要通过电场将高频的透热电流传递到患儿的支气管和肺组织,并作用于此,最终达到改善患儿症状的目的[9]。研究表明[10],超短波接触机体之后,一方面可以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进行有效加强,另一方面还可升高患儿体内白细胞,从而提高患儿的免疫能力,另外,超短波促进患儿肺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肺部血管通透性,消除水肿,从而可以促进抗菌药物作用于病灶,提高治疗效果。另有研究[11]显示,超短波可以改变患儿肺部pH值,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高达51.25%和95.6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显效率(31.88%)和总有效率(85.00%),数据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李巧红等人[12]的研究当中,研究组治愈率(82.2%)和总有效率(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治愈率(42.2%)和总有效率(80.7%)(P<0.05),与该次研究结果相对比,两者基本吻合。此外,研究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肺部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另外,在患儿治疗期间,也需给予患儿良好的护理干预,首先给予患儿良好的休息环境,定时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避免患儿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加重病情,注意患儿的保暖;其次在患儿治疗过程中,时刻关注患儿的皮肤状况,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患儿皮肤受到损;最后给予患儿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针对6个月以内的患儿,依然通过母乳喂养,但需适当增加饮水量,针对能够吃其他食物的患儿,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让患儿增加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另外,通过吃水果补充维生素C。
综上所述,将肺部超短波应用于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当中,不仅可以提高抗菌药物的作用效果,同时还可对患儿肺部组织状况加以改善,治疗效果显著,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