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路瑶,汪德荣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299)
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陆地边境地区虚空化现象日益严重。而从目前的相关学术论文看,对边境虚空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对特定区域边境虚空化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边境治理尚未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从边疆治理研究中脱离出来;二是因为边境虚空化对于边境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三是源自特定边境地区复杂的区位条件。这些因素使得边境虚空化研究一直难以有效产出。然而,陆地边境是国家边疆的重要沿边性组成部分,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着边疆的安全稳定、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以及社会的繁荣进步[1]。面对客观存在且日益严峻的边境虚空化现象,加强治理研究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之重。
边境虚空化是城镇化所带来的结果,是经济社会信息发展的必经阶段,主要指在边疆这一复杂和过渡的空间区域内出现的人口虚少外流、土地闲置废弃以及精神文化整体削弱的态势和过程,是一种区域性的发展态势描绘。而边境虚空化又不简单等同于内陆农村空心化,它是一种生发在边境特殊场域的特殊人口流动和文化削弱现象,是关乎守边、固边、稳边的重要边境治理问题,一旦边境虚空,则其治理将是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因此,边境虚空化对国家而言有着特殊的场景和特殊的影响[2]。
广西陆地边境地区是指位于广西中越边境的崇左市、防城港市和百色市3市8县,从地理位置上看,东起防城港市,向西有东兴、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与越南谅山、高平、广宁、河江等4省10县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 020千米。近些年来,广西凭借地缘优势获得国家政策的重大扶持,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等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入发展,使得广西成为我国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性通道,而边境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战略前沿,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白利友等人的《基于全球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中国西南边境虚空化考察》的科学数据分析可知,中越边境客观存在“虚空化”问题或趋势[3]。这不仅使得乡村振兴战略无法有效推进,更遏制了区域的繁荣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乃至全球的一体化进程。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广西陆地边境虚空化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为中国广大陆地边境虚空化治理建言献策,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边境的虚空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虚空,二是精神的虚空。广西陆地边境地区作为国家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出现了这两方面的虚空现状。
物质虚空即生产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条件以及群体生活的基本条件方面的缺失。物质虚空化是边境虚空化最直接、明显的表现形式。广西陆地边境地区作为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区域,亦出现物质虚空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流失
人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条件,人口的流动不仅会改变现存社会结构,还会影响社会制度的选择,进而改变社会治理绩效。广西陆地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失,不仅是人口数量的流失,还是人口质量的流失[4]。
由表1可知,广西陆地边境地区除凭祥和东兴外,其他6县均存在人口外流现象,并且2008―2016年各县外流人口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根据调查可知,在外流人口当中,大部分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留下所谓的“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5]。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各国的前沿地带,广西陆地边境地区看似繁华,实则空虚。如龙州县个别村落家庭实际常住人口比户籍登记人口少五分之一或以上,在离市区(点)、口岸更偏远一些的边境村,更是很难看到青壮年劳动力。总而言之,广西陆地边境地区人口流失现象日趋严重。
表1 2008―2016年广西边境地区8个县市外流人口统计 万人
2.土地闲置荒废
土地闲置荒废是农村劳动力人口外流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面临的严峻后果[6]。广西陆地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人口外流,只留下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使得大面积土地无力或无人种植,同时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不足,边缘化思想日益膨胀,使得农民也无心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广西边境地区的许多农田大量闲置荒芜,出现了大范围的土地空心化现象。
精神虚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虚空,相对于物质虚空来说,精神虚空缓慢、隐蔽,但危害重大,不仅会改变农村原有的社会氛围和制度选择,还会瓦解几千年来优秀的中国乡村文化。对边境地区而言,精神虚空不仅仅是边民情感意识的虚空,还是边民认同的虚空,“即原本在边民意识当中所遗留的乡土认同、村寨认同和边境区域认同情结,在很大程度上被其对于内地发展,以及获得更好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的认同选择所取代”[7]。广西陆地边境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在精神虚空上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老人及儿童情感缺失
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的外流,无疑留下了大量的老人和儿童,使得整个村庄成为“留守村”,这在边境地区也不例外。对于老人而言,原本是享受夕阳红、天伦乐的年纪,却要独自度过老年生活,还要承担照顾家庭和幼孙的责任;对于儿童而言,原本是享受父爱母爱、性格塑造的年纪,却要独自忍受思念之情和面对情绪的变化,甚至会影响自身的行为[8]。除此之外,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更是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双方陷入更艰难的境地,增加了内心的孤寂,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如在对龙州县留守儿童社会化进行调研时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包括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事情”,二是“害羞害怕”。由此可知,父母的长期远离使得儿童的性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孩子变得内向、自我封闭、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流。
2.乡村文化流失
五千年历史发展孕育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既包括博采精深的城市文化,也包括淳朴厚重的乡村文化,而归根结底是源于乡村文化,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乡土性社会。正如梁漱溟所说的“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发展潮流中渐渐丧失了其影响力,在复杂的边境地区愈发严重。一方面,熟人社会变成陌生社会,乡土风气流失殆尽。在广西边境地区,由于来往出入人员的增多以及信息网络的发展,村落人与人之间不再保持着亲密无间、嘘寒问暖的关系,曾经聚集人群大声聊天的现象不复存在,曾经同甘共苦的邻里互助也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多了防备,少了互动。同时,随着现代知识的普及、城市文化的渗透,传统的以血缘为主导、以姻亲为连接的宗族大家庭也趋于瓦解,恋家情结和集体意识逐渐弱化。总而言之,整个乡土社会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乡土特色文化无人继承。乡土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传承乡土特色文化是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应有之义。然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断裂的现象,乡土特色文化无人坚守、无人传承,乡土文化的发展陷入一个尴尬、难以扭转的局面。
如表2所示,广西陆地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仅有50%左右得以传承,另外的50%则很有可能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流失。在3市中,尤以靖西县、那坡两县更为严重,两个地方共同拥有68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两县外流人口多,且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而留下的青年多少也会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认为这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费时费力且效益低,无法满足其生活需求,极少有人愿意传承着原有的民族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9]。
表2 广西边境地区各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统计 个
3.边民意识淡化
边民意识是指沿边居民基于边境场域而形成的对于国民身份的确认、对于国家利益的认同以及对于固边职责的自觉[10]。边民作为国民的一部分,除了应具备国民意识外,还应具备特殊场域的领土意识和责任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认同建设稳步进行,边民意识总体上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但是随着当前国内城市化以及国际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边民意识开始逐渐淡化[11]。
在广西陆地边境地区,中方边民外流导致境内耕地闲置抛荒,而中越边民联姻,又使得中方边民将原本闲置抛荒的土地转送、转租给“亲戚”,缺乏领土意识,“对国防以及安定后方生活的危险疏甚”,长此以往,易诱发领土权属和土地的纠纷,使我国在捍卫领土主权的斗争中处于被动,给领土主权安全埋下隐患。除此之外,广西作为拥有边民互市点较多的省份,极易诱发边民的不法行为,比如容留邻国“三非”人员、利用边民互市从事走私贩毒活动,丧失基本的国民意识和边民的责任意识,弃国家利益于不顾。
广西边境地区是典型的老、少、山、边、穷地区,其复杂的区位条件、落后的经济发展以及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导致了虚空化现象的出现。
广西陆地边境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地貌占区域总面积的40%以上。北部为山地,多为海拔1 000米以上的大石山区,自然景观宏壮但生存条件恶劣;中部为丘陵平原,山间地势较平缓,利于农业发展也易形成便道,诱发边民非法跨国流动;南部为半山区半丘陵区,临海多滩涂港湾。总而言之,广西陆地边境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同时,广西陆地边境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加上近些年来人为的毁林开荒,耕地只种不养,土地石漠化严重,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给区域内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带来不利的影响。如那坡县百都乡靠近越南一侧都是峰林峰丛,可耕土地极少,并且距离村落较远,目前处于抛荒的状态。
区域间经济差距是边境虚空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广西凭借地缘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陆地边境地区由于受地理、历史、自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与内陆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如表3所示,在广西14市中,崇左市、防城港市国民生产总值位居后位,与周边市县差距明显。同时在边境地区的8县市(区)中,依然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他5县大部分也都属于区级贫困县,如表4所示,除东兴市、凭祥县和龙州县,其他县的人均GDP达不到全区平均标准(据2017年《广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广西人均GDP为41 955元)。
表3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市GDP总量及排位
表4 2017年广西边境地区8个县市(区)GDP基本概况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和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2]27-30。广西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导致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僵硬、人民生活水平停滞,而内陆发达地区经济持涨,各种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就业机会、信息技术等完备且先进,由此一来,“推—拉”作用下边境人口大量外流,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转移,边境地区出现“虚空化”。总之,经济因素是边境地区虚空化产生的关键因素。
导致边境虚空化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和边民的思想观念。其一,国家政策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方略,只有遵循国家政策引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广西边境地区虚空化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承包责任制、新型城镇化、全面小康社会以及精准脱贫等国家战略客观上对农村人口迁移起到了催化作用。除此之外,广西陆地边境地区还深受邻国越南政策的影响,如边境农村免费医疗、边民优惠教育就业政策和边境随村建校等,在一定程度上诱使中国边民到越南生活居住。其二,边民的思想观念成为边境虚空化的内在动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约14亿中国人民的需要,更是7亿农民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城市的繁荣刺激了边境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进城务工,羡慕、满足都市的现代化生活,不愿意回到交通闭塞、偏远落后的边境农村,同时为了家庭努力工作,举家迁移,希望能够扎根城市,希望他们的下一代能够脱掉“农民”的帽子。对贫困生活的厌倦、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促使大量农村青壮年“逃离”农村。
陆地边境虚空问题不仅涉及区域发展,更关乎国家领土主权乃至国家安全,一旦出现,则危害重大[13]。因此,必须在其长期渐变形成过程中,高度防范和治理,推动区域及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广西陆地边境虚空化问题的防范和治理,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1.继续推进边境地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广西边境地区3市8县(区)中,依然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3个区级贫困县。这种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既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也不利于边疆安全[14]。只有消除边境贫困,富裕边境民众,才能筑牢边防战线。因此,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广西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加快住房搬迁,健全生态补偿,夯实教育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改善边境各族人民的生存生活状况,增强“五个认同”,实现“五位一体”发展。
2.加快区域经济建设
进入21世纪后,广西凭借地缘优势获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作为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门户,广西全区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而陆地边境地区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之路,依托“一带一路”,在现有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设开发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贸易口岸和边民互市点,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建设,促进边境地区社会发展。
良性的政策扶持既能够加速目标的实现,又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破解广西边境地区空虚化难题,需要建设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制定留人引才政策
面对边境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现状,区政府必须尽快制定边境地区留人引才的政策。一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当地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住房补贴、产业资助、养老保险、土地补偿、教育减免等方面的吸引政策,调动农民主体对边境乡村的回归;对当地外出学习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以及优秀专业人才,提供免除生源地贷款费用、资金补贴以及提供政治资源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助力边境乡村建设。另一方面,提供发展规划。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边民提供免费知识技能培训,组织相关专家帮助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除此之外,加大边民在广西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中的占比,引导边民在农业方面的职业化发展,增强边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2.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要想解决边境虚空化问题,除了在人口上做足功课,还必须在农业上狠下功夫。一方面,增加农业产业、资金、土地等各种优惠性政策,鼓励边境农民投入农业生产中,比如对边境地区常年种植的土地增加补贴,对荒地弃地不予补贴。另一方面,加快边境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新品种、新机具,同时改进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机械化大生产,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广西陆地边境地区分布着12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多民族聚居使得广西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为了防止边境地区文化流失,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护,通过健全《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法律制度上进行保障,尤其是对侵占、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同时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文化保护。二是传承,通过对列入各级名录的民族文化代表作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保护和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还可通过与区内民族院校如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进行合作,培养一批民族文艺人才和民族文化骨干。三是发展,通过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创特色文化产业,对拥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工艺产品、民族特色小吃等提供专利和商标保护,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传播民族特色文化[15]。
边境虚空化作为新的学术命题,引起的研究和关注较少,更谈不上治理机制的建设。因此,针对目前广西陆地边境地区出现的虚空化态势,广西区政府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虚空化防治机制,做到防范与治理相统一。
1.加强监测与预警
广西陆地边境虚空化治理,要加强监测与预警,防患于未然。一是强化边境基层政府的监测治理责任。各村委应对本村寨勤探访、勤调查,掌握人口流动、土地流转等情况,及时上报上级组织,妥善处理问题和困难,切实履行基层治理主心骨的神圣职责。二是加强边境地区宏观监测。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气象卫星系统、计算机系统以及通信网络技术等,对边境人口分布、产业动态以及交通实况等进行宏观监测,并形成数据资源,对可能出现虚空化的区域及早发现、及早预警,从而为中越边境治理提供决策研判。三是构建及时、准确、有效的预警系统,从指标建设到动态分析,再到报警处置,形成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
2.加强对邻国边境治理政策的研究
广西陆地边境治理,不应局限于本区域治理研究,还应密切关注邻国越南的政情动态,借鉴吸收优秀经验的同时也能固其防御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对其邻国治理研究项目、中越边境治理研究项目予以优先立项并提供资金支持,构建完备的智力支撑体系;另一方面,由国家牵头,加强广西区政府与越南接壤省区的互动往来,就两国边境治理政策、措施、效果等进行研讨,求同存异,推动两国间边境治理绩效的良性博弈。
3.加强治理力度
广西陆地边境地区涵盖3市8县,要想有效治理边境虚空化问题,一是必须设立一个权力充分、执行有力的专门机构,统一负责治理工作。为此,可以考虑在自治区建立“广西边境虚空化治理委员会”,在3市设立虚空化治理领导小组,形成直线职能制结构共同致力于边境虚空治理;二是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各市根据所辖边境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治理计划,对人口、土地、文化、产业等进行综合整治,严防虚空;三是对治理绩效考核评定,激发治理人员的潜力和积极性,改善政府的治理行为,监测政府的治理效果,改进政府的治理手段,以求更好地达到治理目标。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于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15]。对于广西陆地边境地区民众而言,推进国家认同建设,就是要培育边民意识,凝聚乡土情怀。
1.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基层政府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宣讲会、观看纪录片、举办军民联欢晚会等形式,传播爱国主义,培育边民领土意识、国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可以通过边境知识竞赛、边境安全情景模拟、传统手工作品比赛等形式,将爱国主义、边境安全法规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知识体,从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文化的意识。
2.加强政策的实施力度
基层政府的治理活动客观上强化了边民对边界事务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实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加大边民生产生活补助,实现边民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强化边民意识,还能够激发边民的乡土情怀。
3.密切联系边民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法宝。通过举办边民节日慰问活动、设置边民接待日、建立“党政军警民联防机制”等活动,既让边民感受到温暖关怀,又能调动边民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培养了边民意识,凝聚了乡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