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林 吴岷翰 霍景山
病人,男,34岁。因下腹痛2个月余,尿频、尿急、尿不尽半月余于2019年10月24日入院。2个月余前出现下腹隐痛,未治疗。半月前逐渐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曾按前列腺炎治疗,效果欠佳。门诊泌尿系B超检查:膀胱壁不完整,膀胱上方液实性肿块89 mm×42 mm,肿块累及膀胱壁,肿块内可疑异物回声36 mm×3mm(图1)。外院复查泌尿系B超:膀胱前方混合性包块81 mm×65mm×51mm,考虑来源于脐尿管可能。体格检查:腹平软,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膀胱区不胀,双肾区无叩击痛。既往体健,无慢性病、传染病及家族遗传病史,无手术外伤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1.19×109/L,中性粒细胞78.00%;尿常规白细胞脂酶(3+),红细胞(沉渣)23.4/μl,白细胞(沉渣)587.0/μl;超敏C反应蛋白122.61 mg/L;血生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大便常规等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10月25日行膀胱镜检查+活检术,术中见膀胱顶壁巨大肿块,取多点留取标本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增生,局灶轻度非典型增生。10月29日行中下腹螺旋CT平扫+立即增强检查:右下腹部炎性病变,病灶内条状高密度影,约4.0 cm(图2)。考虑异物可能性大,周围腹壁、腹直肌、膀胱炎症,多发反应性淋巴结增生。腹腔B超检查:右下腹阑尾区未见液性或实性包块;盆腹腔内液实性肿块(累及膀胱壁,内伴可疑异物回声),炎性灶?。追问病史,病人2个月前有吞食鱼骨史,1个月前曾腹痛加重,发热,体温39.4℃,伴寒战等症状,具体治疗不详,症状缓解。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考虑异物所致炎症性包块,不排除肠管损伤可能。11月4日在全麻下行电视腹腔镜下腹腔探查、腹腔粘连松解,腹腔镜下见右下腹及盆腔内见大网膜、肠管与前腹壁致密粘连,分离过程中见白色浓稠脓液流出,清除脓液,可见已弯折灰白色异物(图3)。因腹腔粘连严重,中转剖腹,见大网膜、乙状结肠与阑尾末端粘连包裹,并与膀胱、右侧盆壁包裹形成脓肿约8 cm×6 cm×4 cm,异物从阑尾末端穿出(图4),将异物取出,大小约32 mm×2 mm×2 mm,肉眼视为鱼骨,阑尾尾位于盲肠下位,充血肿胀,中远段明显膨隆,大小约6.5 cm×2 cm×2 cm,大网膜粘连部分约12 cm×6 cm,肿胀、质硬,表面见脓性坏死组织;分离乙状结肠与大网膜之间粘连,切除阑尾及粘连部分大网膜(图5),于盆腔放置引流管引流。术后病理检查:(阑尾)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大网膜)纤维母细胞及瘢痕组织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局部化脓,符合黄色肉芽肿性化脓性炎。术后予抗感染、切口换药及对症治疗。切口愈合后出院,出院后1个月余电话随访,无腹痛等不适。
讨论随生活节奏加快,误吞异物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有研究表明,80%~90%的消化道异物可自行经自然腔道排出,另外10%~20%病人需要经过内镜、外科手术等手段将异物取出[1]。青中年(15~59岁)消化道异物以骨头等锐性异物为主,是消化道异物的主要构成人群,小儿(≤14岁)则以硬币等钝性异物最多见[2]。由于异物性质、停留位置、停留时间不同,导致临床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及体征[3],如无任何自觉症状、肠梗阻、刺入或嵌入肠壁、刺破肠壁或血管等。一旦异物嵌顿或刺破肠壁形成消化道穿孔,则需要急诊手术治疗[4]。X线检查是检查消化道异物的传统方法,但该法对穿透 X 线的异物及细小异物检测率不高;CT检查不仅可诊断异物崁顿及穿孔,还可提供异物的性质、大小、位置、嵌顿深度、周围组织脏器等信息,有更高的价值[5-6];内镜、外科手术是诊断及治疗消化道异物嵌顿及穿孔最准确的方法,但不能作为常规检查的手段。异物引起的消化道嵌顿及穿孔,以鱼骨、鸡骨及假牙多见,其次是牙签、枣核、铁钉等[7]。异物嵌顿及穿孔位置与胃肠道的生理结构有关,多发在狭窄及成角处,常以上消化道为主,如咽部、食管胃入口处、幽门环、十二指肠C形弯曲等,食入性异物滞留在下消化道很少见,以滞留小肠常见,而滞留结肠罕见,但亦有报道摄入的异物导致结肠穿孔[8]。误服异致阑尾穿孔罕见,国内仅报道1例[9]。
通过本例病人的治疗,我们体会如下:(1)细问病史:一般从吞食异物史到嵌顿穿孔后出现急腹症症状的时间很短,但少部分病人吞食异物后出现的消化道慢性穿孔或不完全性穿孔,出现症状时间长,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史采集不详细容易导致误诊。(2)完善检查:首选B超检查,但必要时应行腹部CT或MR等检查。(3)诊断思维广阔:对腹痛病人,除了消化道溃疡、阑尾炎、肠梗阻等常见病,还应考虑到误食异物、肿瘤、血管等疾病。(4)消化道异物嵌顿及穿孔病人若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及处理,预后一般较好。本例术后出院1个月,电话随访无特殊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