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
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而课例研究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集体合作,通过对研究课的设计、实施与观察、反思与改进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采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是推进教师专业学习、教学研究和团队合作提升的重要方式。随着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全面投入使用,语文教师的知识、技能与文化素养不断受到挑战,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培训方式的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
教师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例研究扎根于课堂并服务于课堂,以改进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目的。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会从专业学习、教学科研、团队合作三方面获得提升。
1.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
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调研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本学科文化知识的掌握好于教学理论知识,他们通常关注教学设计的形式、教学过程的效果、教学内容的传授,极少关注本节课的设计运用了什么理念、实现了什么意图、得到了什么样的延伸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少对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课例研究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自觉、主动、精准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教学质量。
2.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课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达到教学改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常规教学中,教学能力较研究能力容易得到提升,而课例研究却可以同时关注到两方面能力的提升,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课例研究中,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浑然一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教学研究能力,既关注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又关注到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和自我提升的目标。
3.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课例研究鼓励教师组建研究团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改进教学,使教师在分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启发,从而进一步学会教学,共同解决课堂上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小学教师常常会觉得教学和研究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自己的身上,单打独斗地完成两项任务,压力实在是太大。而在课例研究的团队中,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更融洽,大家可以基于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接力赛”式的教学改进或完整环节的顺序演绎,也可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性的试教。不管是哪种课例研究的形式,都有利于教师专业合作能力的提升。
二、课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课《猎人海力布》一课为例。这是一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流传已久、寓意深远的民间故事,讲述了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后来为了救乡亲们,他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的故事。课例研究小组把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作为本次的研究专题,通过“施教一研讨一改进”的课例研究方式,深入探讨与分析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问题。
1.传统课堂教学范式束缚了教师认知
小学阶段的教育没有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但各级主管部门仍会通过学生成绩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效果的监督与考核,因此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是以知识目标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在《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施教”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课前已经预习的情况下,仍按照教生字词的方法教读音和意义,突出了教学知识目标,却没有顾及学情,无形之中在识字环节上消耗了时间。在浏览课文环节,教师用一个个问题引领学生了解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有一个什么样的层次、海力布都做了哪几件事、整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接着,细读课文剖析人物,同样是以问题引领学生分析文章段落,剖析人物特点……看似给学生思考、讨论和发言的机会,但实际课堂的主导权仍掌握在教师的手里。
上述问题在课例研究的第一阶段经常会出现,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课堂教学范式造成了教师对教学认知的偏差,导致对学生能力发展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成为主體。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递人文关怀与价值观。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束缚了教师对教学的新认知,导致教学环节的僵硬。教教材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效果准确、高效,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文学素养,也不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用教材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会更鲜活,但不易于控制课堂的容量与节奏。因此,教师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应尝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范式的束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知识和方法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环节。
2.教学研究意识能力淡薄制约了教师思考
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课例研究的第二阶段“研讨”过程中,教师对《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评价出现了很大差异。课例研究的主要参与者针对教学设计、实施环节、效果等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如:增强课堂导入环节的趣味性或悬念,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核心问题,如“海力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围绕该问题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进一步优化故事复述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表达和表现的天性,组织角色扮演……而普通参研教师的发言则多是以正面肯定与评价为主,甚少提出独到的教学见解和改进意见。
出现“反差”的原因,一是绝大多数课例研究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不清楚为什么要参与研究、自己在研究团队中的责任是什么、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应该做什么事等。二是教师研究能力不强,无法实现全员参与研究。绝大多数教师不了解课例研究的研究范式,对问题的选择和分析不够深入。研究小组既已确定《猎人海力布》的教学环节优化为研究专题,那么教师应该从课堂导入、整体感知、课文研读和综合提升四个教学环节聚焦问题。如,为本课设计独特的课堂导入,先让学生说说对石头的印象,然后直接抛出问题“人可以变成石头,你们相信吗”,利用认知冲突吸引学生学习新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确立一个诸如“为什么海力布会变成石头”的主问题,然后基于主问题设计由一个个小问题组成的问题链,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例研究过程就是增强教师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
3.教学研究团队结构松散妨碍了教师合作
经过近二十年的新课程改革,我国教师的整体学科知识和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相对较低,多数教师仍习惯于“独行侠”式的教学与研究。在《猎人海力布》课例研究过程中,除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外,教师们更多的是缺少研究热情和团队合作,主要表现在研讨过程中参与的人数少、讨论的内容少、解决的问题少,整个研究团队结构松散,不专业。
研究团队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研究团队初期仅是模仿了课例研究的形式,对研究本质仍缺乏正确的理解与掌握,导致研讨过程效率不高,效果不强。二是教师们的关注点不同,所提出的教学改进建议存在差异,与施教者本身对课文的理解也形成了认知偏差,很难形成一个真研究。三是课例研究不是“一次施教+一次研讨=课堂教学改进”。一个好的课例研究要进行多次的施教,多次的研讨,才能不断地、一点一点地改进各个环节,达到课堂教学改进的目的。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教研团队内部要不断进行磨合,以形成极强的凝聚力和研究共识,从而促进教师合作能力的发展。
三、反思与启示
课例研究小组对《猎人海力布》经过了两次研讨和三次施教,最终完成了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的研究专题任务,构建了新授阅读课以“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致理解-综合提高”为四个基本环节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实施知识联系和悬疑激趣的策略;“整体感知”环节实施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策略;“细致理解”环节实施词语欣赏、语意揣摩和替换比较(如把课文中的“狂风怒号”“崩塌”“涌”用其他近义词替换,比较与原文的差异)的策略;“综合提升”环节实施故事复述、想象续写、角色扮演和交流心得的策略。
我们从这一课例研究过程中能够获得以下启示:一是明确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聚焦“原汁原味”的课堂;二是关注课堂教学的瓶颈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找到关键的真问题,围绕真问题开展课例研究活动,寻找问题症结,攻克教学瓶颈,总结有效策略;三是形成教学与研究的合力,在日常教學中时刻保持“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为进一步完成科学研究奠定研究基础;四是打造稳定的教学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先以校内教师为主,逐步聘请校外科研人员加入,提升团队的科研专业引领,使课例研究过程及其成果更具专业性、理论性及科学性。
课例研究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既有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也有利于更多教师成为成熟的“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