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银 陈 颖 王晓雯 程文迪 符雨嫣 金春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因其具有突发、多因、蔓延快、影响广泛等特点,常对人群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稳定构成重大威胁,是公共安全防控重点领域。综合监测是应急防控成功的关键要素。有效的综合监测系统可以提高反应处置速度,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2]。自2003年我国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危机事件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得到了显著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信息整合、部门联动、区域合作、数据利用等尚较薄弱[3-4]。在当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形势下,进一步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提升监测效能及效果十分重要。本研究介绍了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策略,归纳了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探索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发展策略。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约60%的传染病和75%的新发传染病与动物直接相关[5]。“一体化健康(One Health)”监测整合了人类、动物和环境数据信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区域,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6]。如英国成立人畜感染与风险监测组(Human Animal Infections and Risk Surveillance Group,HAIRS),涵盖卫生、动物、环境行政管理部门以及苏格兰、威尔士等11个政府机构,2004年以来每月定期召开会议,识别和讨论有潜在风险的人畜、环境疾病,并形成系列监测报告[7]。有研究显示,全球已有25个联合监测倡议,包括基于不同层次(个人、人群)联合监测、不同处置方案层次(疾病、暴发状况)联合监测以及第三方为基础的合作监测。如坦桑尼亚个人、人群层面与动物健康执业者监测合作,塞尔维亚人群层面针对虫媒病毒的人类和动物监测系统整合,中国应对H7N9防控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合作,以及肯尼亚针对人畜共患疾病成立第三方协调机构等[8]。
症状监测是指对指定人群中特定临床症候群(如发热、腹泻、呼吸道症状等)的监测。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症状监测在早期预警、识别传播规律方面作用凸显。其具有实时、反应灵敏、快速等特点,曾在欧洲H1N1病毒流行预警和监测、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卫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近年来,症状监测作为全风险监测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包括极端天气监测、健康事件监测、大规模活动监测等。如极热天气下优化发热症状定义以提高诊断精确性并加强公共卫生干预[10],纽约市卫生和精神卫生局流行病学专家通过25种症状监测来识别与毒品有关的急诊就诊,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常规监测以判断发病率是否升高[11]等。另外,美国针对症状监测提出了“更新、更快、更智能及更好”的发展策略,以支撑快速决策,更好地保护人群健康[12]。
及时获取和共享信息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国际上通过建立不同的监测网络和项目来推进数据实时获取和分享。如1997年加拿大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建立的全球公共卫生监测网络(The Global Public Health Intelligence Network,GPHIN),可及时采集媒体文章、新闻、发病率报告等,2016年该系统在语言、相关性评分、信息源类别、数据可视化等方面得到了显著优化[13]。健康地图是一个自动监测新发传染病信息的网络工具,信息源包括新闻、政府报告、目击证人资料、论坛等[14]。还有多方参与式监测,如“美国流感在你身边(Flu Near You)”中志愿者可以每周匿名提供健康状态报告,系统自动形成相关健康状态时间分布并公开[15]。数据共享方面,欧盟CDC通过建立《Eurosurveillance》等学术期刊,每周共享监测结果,科学引导监测项目发展[16]。湄公河流域疾病监测数据共享机制[17],我国区域性的粤港澳信息通报机制[18-19],均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监测为例,上述监测策略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我国快速启动了“One Health”监测策略,在疫情早期快速对武汉华南市场不同种类动物进行了病毒检测。基于“一体化健康”策略实施有效措施,促进了我国疫情防控。但国外部分国家仍未采用“One Health”策略,亟需制度化保障[20]。其次,美国等国家快速启动症状监测及流感样监测网络,并整合了多部门信息,对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就诊者进行追踪。再次,国际上多元监测策略也发展迅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媒体、网站以及开源数据进行信息追踪和整合,如加拿大某企业BlueDot对涉及65种语言下10万多个媒体文章进行AI智能数据分析,比WHO和美国CDC提前1周预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21]。最后,WHO及湄公河流域疾病监测网络等快速及时共享全球及各国疫情进展,为各地区科学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3年以来,我国传染病监测法规、卫生应急法规制度、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也明显提升。一方面建立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明显缩短了信息传送时间;另一方面完善了流感监测系统、症状监测系统、高温中暑病例报告信息系统、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系统、实验室网络监测系统等。但综合监测仍面临诸多挑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一般由各地区各部门掌握,管理上缺乏有效共享信息机制及工具,影响了各地政府间的合作与沟通,对区域间防控决策以及处理方法未能提供有效支撑,特别是跨域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22]。如各地综合多部门和类别的监测数据库较少;人、动物及环境间,公共卫生和疾病诊疗数据间等共享数据库及机制亟待发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一般涉及多个区域以及部门,如公安、交通、农业、卫生及环保部门等。当前,我国多部门及区域间联动缺乏常态化机制,在信息及管理上协调效率低[23]。如2009年我国京津冀地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反映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系统亟待加强。
我国目前在监测理论、案例研究、大数据方法及信息整合上发展滞后,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下的舆情分析技术、预警分析技术发展较慢,数据整合应用经验较少[24]。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缺乏对网络自媒体等文本及非结构化数据等大数据分析及预警,公共卫生部门数据治理能力较薄弱,不能较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需求。另外,在监测信息的风险沟通方面,我国在公众参与、新媒体平台应用、及时透明公开信息方面还不够[25-26],容易引发信任危机,政府应重视和积极应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我国政府于2020年1月3日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1月10日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中央政府快速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并快速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监测、流调等系列防控方案,各地及时启动了一级响应。监测方法上探索应用交通大数据等技术开展病例追踪和管理。基于监测结果,制定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地域差异化防控措施,快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为全球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27]。在前期防疫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但我们仍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应借鉴国际先进综合监测防控策略,进一步优化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体系。
综合国外和国内实践及问题,未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理念需要更新转变,“一体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整合发展理念将是未来发展方向。其中,一体化涵盖区域间及本地多部门的防控一体化建设;智能化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实时识别、快速分析功能;多元化是多个利益方共同参与,特别是人群参与;三者间相互交融。这些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实时掌握危险信息,准确判断事件走向,快速启动防控预案,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综合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和我国实际,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见图1。在领导治理、卫生人力及技术、筹资、信息建设及综合监测实施等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及规划投入,以充分应对未来可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图1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实施策略
3.2.1 建立常态化的综合监测议事机制及平台 借鉴国际“One Health”策略,在领导治理上建立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监测机制和沟通平台,定期进行对话和研判,及时沟通可能的风险信息。实施上要建立相应委员会或协调平台,设立秘书处和成员组,落实综合监测机制和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建立区域间沟通机制,以应对区域传播问题。
3.2.2 加强监测人才技术储备 综合监测不仅需要采集相关数据,更需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利用,特别是探索应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平台,这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配置和能力开发储备。建议各地设专人负责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推进智慧平台开发建设,定期形成综合监测报告。
3.2.3 提升数据共享及预警能力 探索形成区域间、部门间综合监测数据分享有效机制。一方面需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的标准及统一指标口径,如建立标准数据共享指南,包括数据格式、主要变量、沟通分享渠道等;另一方面需各部门及区域间定期传送相关监测数据,并开发相应预警模型,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讨论交流。
3.2.4 加大监测硬件和软件投入 整合性的监测系统需要打通和重塑现有碎片化的监测平台接口,形成多源开放的监测平台,特别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平台开发。政府需加大硬件及软件系统的开发,打破传统监测平台局限,逐步建立智慧化、多元化及一体化的平台。
3.2.5 鼓励多区域、多部门、多主体间合作交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多个区域、部门,特别要重视自媒体时代下民众参与。建议探索开发合作融合渠道,如定期举办交流论坛、开展多学科专业培训、设计患者自报告软件或平台、开展公私合作以及第三方合作等,以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等整合。另外,政府应重视利用新媒体等沟通平台,同民众进行及时的信息及风险沟通,做到透明公开,并依法打击谣言等违法行为,净化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