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常州段游憩空间开发研究*

2020-08-17 09:10吴寒冰吴传景颜文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廊道大运河常州

文/吴寒冰 吴传景 颜文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游憩空间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滨水游憩空间的研究

游憩空 间(recreation space)产生于西方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广义上是指人们消遣、游玩、社交的场所。

我国学者秦学认为游憩空间应扩大它的范围,即游憩空间是由游憩物质空间和游憩行为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表现为游憩景观。游憩空间中的主体为居民和旅游者,游憩空间具有场所公共性、时间灵活性、活动他给性的特点。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的产业转型,水运向陆运转变,滨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国外学者开展关于滨水游憩空间研究,提倡将港口区域改造为综合商业、展览、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商务区( CBD),而后又向游憩商业区(RBD)转型,推动了滨水游憩空间的开发。

国内关于滨水游憩空间研究,经历了起步阶段(1985-2000)、成长阶段(2001-2009)和开发阶段(2010-至今)。从最初研究西方游憩空间活动内容与规划方法,到分析国内游憩空间资源,探究各类游憩空间发展模式,转变为结合生态环境、文化遗产、景观规划等方面的游憩空间开发阶段。大运河常州段作为典型的江南运河,两岸分布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运河游憩空间开发,如何界定游憩空间范围与层次、保护与利用运河文化遗产、建设游憩空间物质要素及营造充满活力的游憩空间成为关键性问题。

(二)大运河常州段游憩空间开发现状

游憩空间形态大致可以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种结构形态。点状游憩空间指的是功能单一、规模不大的空间,如小型公园、广场、建筑等。线状游憩空间是指线状延伸的空间形态,如水体、绿化、街区等。面状游憩空间又称作游憩中心地,与点状游憩空间的区别在于范围更大、功能更综合,按空间性质可以分为历史、特色时尚、商业活动、康体娱乐、休闲观光等类型。本文运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运河常州段部分游憩空间、游憩活动与游憩者满意度展开调研,如(表1)所示。根据调研结果,大运河常州段游憩空间开发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游憩空间范围与层次较为模糊

常州运河游憩资源丰富、分散不均,游憩点主要集中于运河的东侧。由于缺乏通畅便利的交通联系各个游憩点,导致游憩资源没有实现整合,运河整体风貌并不鲜明。目前,大运河常州段游憩空间还停留在景观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等中微观层面,重点开发建设运河城区段与传统景区。未能以宏观的角度,运用运河遗产廊道构成理论与研究成果,科学界定游憩空间的范围与层次,构建游憩空间系统。

2.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尚未完善

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资源包括35项水利工程遗产、12处聚落遗产、110项物质文化遗产、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不完善,使得文化遗产资源不能实现活态的传承与利用,游憩空间则缺乏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文化活动。以常州运河的桥为例,桥梁的时代与结构、材料与色彩各不相同,如(图1)所示,不能成为运河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元代的新坊桥紧临城市道路,周围没有预留的场地进行景观塑造,因此不能成为游憩空间的标志性节点。

表1 运河两岸游憩空间调研

3.游憩行为与心理需求预测不足

游憩与旅游、休闲不同,游憩行为主体为本地居民和旅游者,游憩场地具有公共属性,游憩时间特征并不明显。常州运河游憩空间在开发之初,没有系统的对游憩者的社会属性、休闲目的、环境认同、空间体验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已开发游憩空间,大多为传统景区建设或沿岸绿化修整,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的场所,游憩活动比较单调。

例如,运河游船停靠站点较少,不能与其他游憩点的道路连接。游憩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举办放生祈福、走大运、端午祭祀、闹元宵等活动,却少有面向游客展示常州特色文化的活动。因此,大运河常州段游憩空间开发,从宏观上,没有运用遗产廊道构成来界定游憩空间范围与层次,构建点、线、面多重复合的游憩空间系统。从微观上,对于游憩者行为与心理需求没有合理预测,导致游憩空间缺乏活力。

二、大运河常州段游憩空间建设思路

(一)界定运河游憩空间的范围与层次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一书将大运河遗产廊道分为3个保护范围。河道中心线外扩30~80m范围是遗产廊道核心保护区与缓冲区,主要保护生态环境,适当开展游憩活动;100~3000m范围是遗产廊道的重点保护区,可以有序组织游憩活动;3000m以外范围是遗产廊道外围协调区,可以有效整合大运河各类游憩资源,开发游憩产品。与大运河遗产廊道的划定范围相比较,运河游憩空间范围更广。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范围划分为3个层次,一是大运河两侧外扩20km为核心层;二是大运河两侧20~50km的紧密层;三是50~190km为辐射层。运用ArcGIS邻域工具,分析运河常州段游憩资源点与河道距离关系的规律与特征,能够进一步界定常州运河的游憩空间范围与层次。常州运河游憩空间层次的界定,对于整合游憩资源、构建游憩系统,规划游憩空间与路线、赋予游憩空间独特的文化内涵,组织文化性游憩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二)建设运河游憩空间的物质要素

大运河常州段游憩空间建设,应该合理组织休闲空间和景观廊道,形成有节奏的空间序列,使城市与运河的互相渗透。首先,规划沿岸建筑风貌,建筑布局阴阳相生。目前,运河沿岸的建筑存在时代不同、高度不一、风格各异、性质多样的问题。所谓阴阳相生的布局主要指的是运河沿岸的工业历史建筑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仍然保留其初期建造时背面临近运河的状态,而新建的一些商业休闲类建筑则面向运河打开。通过规划运河沿岸建筑风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如大运河博物馆、艺术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类建筑尽量朝向运河,增加游憩空间的互动性。临河建筑以低层为主,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感。其次,构建多元化的游憩路线,提升游憩空间可达性。运河游憩路线包括地面交通、地下交通、水上交通,连接各个游憩节点,为游憩行为提供道路支持。机动车道连接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时应该远离河道,减少对运河游憩空间的干扰。慢行系统是供人们休闲游憩的线路,通常设立在滨河游憩空间中,同时提供座椅、凉亭等基本服务设施。水上交通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规划游船线路、亲水木栈道、皮划艇等水上交通工具,设置停靠点时应与其他路线的连接。桥梁是运河上的视觉焦点,也是水陆交通的立体交叉点。运河桥梁保护与建设,应该体现桥梁的形式与结构美感、彰显时代内涵,营造常州运河特有的桥文化。再次,丰富运河堤岸形态,组织滨河绿地空间。常州运河单一的堤岸形态会导致游憩空间的封闭,可以参考扬州运河的处理方式,部分堤岸利用地面与运河水面的高差,设计台阶形成有落差的缓冲地带,改善了运河的可视区域,如(图2)所示。常州运河沿线的绿地系统包括公园绿地、住宅绿地等,滨水绿化带适合塑造为连续性景观,形成风格一致、多样协调的植物景观。通过乔、灌、草搭配丰富的植物层次,创造线条优美、进退有序林冠线,弥补建筑轮廓线和水体线条的不足。最后,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组织游憩活动。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标识、照明、座椅、卫生设施等,应该按照设计规范合理布点,为游憩者提供便捷的服务。此外,保护与利用运河自然生态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综合考虑休闲观光、文化体验、餐饮娱乐等活动,为游憩空间增添活力。

(三)构建运河游憩空间解说系统

解说系统包括解说主题与解说媒介,能够帮助游憩者整体了解游憩空间的文化遗产,即以运河遗产廊道整体为旅游目的地的系统规划和建设。解说主题是根据常州运河遗产廊道构成,设立若干核心主题,围绕核心主题设立次级主题,阐述常州运河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核心主题区域,对应不同的文化遗产元素和辅助资源。解说媒介是进行解说和教育的媒体或设施,如信息中心、户外解说牌、互动解说站、旅游杂志、廊道简明手册构成,此外遗产廊道区域还可以通过纪录片、节庆、文化活动等渠道进行传播。目前,常州运河从景观规划的角度划分为“西门水驿”“枕河街市”“魅力宜居”“文昌鼎盛”“源远流长”五个段落,景观风貌初见成效。构建常州运河游憩空间解说系统,需要深度挖掘运河历史、文化传统与故事,收集常州地区记载或口头相传的重要信息,将孤立的游憩点连接成一个系统。向游憩者讲述地方故事,提升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结语

在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可以界定常州运河游憩空间的范围与层次,建设运河游憩空间的物质要素,构建运河游憩空间解说系统,能够为大运河常州段游憩空间的开发提供建设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游憩空间的开发,拓展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理念,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廊道大运河常州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常州的早晨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