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玲
【摘 要】目前各个高中学校为了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各个学科进行了改革。尤其是语文这一传授中国国学、传统文化的学科,更注重对语文自身核心素养的挖掘,更注重学生的个人道德培育以及人格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并且提出了一些促使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培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1-0085-02
【Abstract】 At present,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all high school have reformed various subjects. In particular, Chinese, a discipline that teaches Chinese 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mor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re qualities of Chinese,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high school Chinese core literac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Keywords】 High school Chinese; Core literacy; Connotation; Cultivation methods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由四个板块构成:语言的构建和使用、思维的创设和训练、审美的培养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的构建和使用。这四点是学者们开发语文教材最基本的依据,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
(一)语言的构建和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数是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因此要学习好传统文化,语文课程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和实地应用的能力。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与人是通过统一化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语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手段,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语言使用和创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个人素质的养成。
(二)思维的创设和训练
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高中时期,学生基本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与小学生不同,他们这时的思维呈现多元化,更具开放性,思维也呈现出更加活跃的特点,这个时期更容易对其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另外,从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来看,学习的知识更具可探讨性,存在更多的可质疑性,例如一个文言文汉字,可能同时具有不同意思,这就需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境,通过更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正确选择。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创设更多的场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对每个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促进他们的均衡发展。
(三)审美的培养和发展
高中时期的学生,对于善恶丑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判断,但他们的判断往往过于直观性,对很多事物缺少一双看到本质的眼睛。这就凸显出审美培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从表面和本质两方面分析问题,要注重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很多生活问题。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是向學生传授国学文化的一种手段。语文课程的开设目标之一就是完成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高中生作为国家的发展人才,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因此,帮助他们完成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可以促进他们对于祖国国学的传承,他们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传统文化,才更有利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法
(一)在阅读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高中语文的阅读课上,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按照他们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在阅读过程中要提醒他们注意情感的带入,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或者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化、语境化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自主训练创设出一种符合教材知识内容本身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在阅读中培养他们的独特思维能力。另外,阅读完毕,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阐释,以达到培养他们语言构建和使用核心素养的目的。最后,针对一些包含传统文化或者国学知识的题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其内容的探索学习,从多方面完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素养。
(二)在写作训练课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上面的阅读课程,在学生对材料深度阅读,并对材料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探讨之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构建能力,再加上合理的思维创设,以阅读材料为素材,写一篇读后感式的文章,同时,这篇文章是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因此,文章内容具有一定独创性,还能够彰显每个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把语言构建和使用,思维的创设和训练这两部分一起进行培育。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了课本内容的学习以后,要进行一些特定方法的总结,例如写景的方法、角度、思路以及他们独特的审美理解,然后根据教材素材的写作方向,自己独立创作出一些文章,写作时要注意参考教材的写作方法,这样的写作形式,可以实现教材内容的教学作用最大化,学生写作的文章质量也可以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他们的文章中定会暴露出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因素,这时教师就可以有方向性地对其进行相关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创设开放性课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一般是教师针对课本内容进行复述式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会有很好的核心素养培育效果。采取小组课堂模式,一般是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基础之后,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组一般是七到十人。组间实行的是量化制。为了协调小组与班级和教师的工作,每个小组都有组长。课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每个小组的任务分发下去,让他们自主分工预习。他们需要针对要学的课文,进行相关的写作背景了解,还要查阅文献,查找相应的创作思路。在这一预习过程中,可以完成对他们审美的培养和发展这一板块的核心素养培育。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体,只是在旁边起引导作用。课堂上,每组的代表人员要上台讲授他们的预习部分,基本要求是:他们的讲解要通俗易懂,有助于同学的学习。而要达到这一要求,讲解人员在课前就要做足语言的构建和使用、思维的创设等相关核心素养的训练,这样于无形中就达到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每组讲解完,各组都可以就其内容进行质疑、辩论。而在辩论过程中,要想成为优势一方,学生就必须不断培养自己的语言构建、思维创设、审美发展、传统文化传承这些核心素养,有利于他们自主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第三个环节,各组以竞争上台的形式,去台上进行总结。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要有很高的语言构建能力,同时思维要非常活跃。看待问题要全面,既能看到表象也能看到本质,才能对文章总结得全面,这也在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审美的培养和发展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课堂最后,各个小组可以自主上台表演,可以与语文相关,也可以是单纯的娱乐项目。这样的课堂增设设计,对学生的要求是:他们要对语文的核心素养了解很多,或者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的教学中,有很多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推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辛继冰.关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