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鹏 徐斌
【摘要】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校教育改革,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的确形成较大助力,不过也给高校的体育课课程分配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凸显体育课的趣味性,同时也需要以此来锻炼学生体能,为了能够满足相关的要求,田径科目的相关课程其教学计划就必须做出适度的调整。
【关键词】田径 大学体育 素质教育
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在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教学中,老师所进行的有针对性教学比较多,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上接近于成年人,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对田径科目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调整。
一、田径科目体育课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除体育专业之外,自素质教育开展以来,在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确田径科目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调整,也的确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一方面,经过优化之后的课程,由于大量地增加了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教学,使得体育课的趣味性明显提升;另一方面,结合女生的身体素质,增设瑜伽、韵律操等科目之后,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锻炼的认可度明显提高,同时也凸显了体育课的观赏性、实用性。然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从阶段性的数据统计信息来看,大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尤其是体能素质,正呈现出一个趋缓下降的趋势,这其中除了有学生因为在中学阶段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外,也与大学阶段的体育课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田径类科目的减少有一定关系。
二、田径科目体育课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分类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体育课都采取的是“选课”的方式,所以基本上来说尽管田径项目作为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其实在高校阶段中能够实际投入教学中的具体科目并不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诸如轮滑竞技和足、篮球等。不过为了能够让学生基本上保持一个相对良好的基础体能,老师在“普修课”阶段,还是保留了一些田径科目。考虑到这些学生与职业运动员之间的差异,这些田径科目基本上以针对学生能够完成体能训练为主,中、短距离跑和竞走等竞类项目往往涉及的较多,跳高、跳远等田径类项目也有所涉猎,而铁饼、链球等项目几乎很少正式开课。
三、导致田径科目体育课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锐减的成因
从表象上来看,导致田径科目体育课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锐减是因为学生对部分体育竞技项目没有兴趣所致,然而究其本质就会发现,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
(一)基于安全考虑教学大纲刻意减少了田径科目教学
如果光从竞类项目上来看,其科目设置相对较为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也较低,然而从田径类项目上来说,在进行诸如链球、标枪等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以及周围环境安全的要求就相对较高了。而且,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的确出现过因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给学生造成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相比较而言,团体对抗性体育运动项目虽然对于场地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其安全系数较高,学校方面只需要加强硬件基础建设的投入,老师也只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规范性动作要领即可。
(二)师资力量断层现象较为普遍
客观地讲,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过程中,的确涌现出很多专业人才,其中也不乏田径类的佼佼者,然而这些人才的输送、培养渠道都相对较窄,完全是从专业体育院校中经过认真遴选产生的,这就导致了在高校中从事田径研究或者是出身于田径专业的老师相对较少,以至于在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产生了明显地断层,根本无法在高校阶段有序地开展田径科目体育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
四、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增加田径科目教学比例的优化措施
重在参与,是众所周知的体育精神,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目的性并不是侧重于结合学生的能力来选拔专业运动员,因此,是完全有必要适度增加田径科目教学比例的。
(一)进一步完善田径教学设施的安全防护工作
借助专业的体育器材给学生讲解体育运动,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于体育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其热爱体育的兴趣,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发育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只要是老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将运动要领及安全防护的重点为学生讲解清楚,学生完全可以做好必要的有效防护。老师切忌因噎废食,从而让学生错过了深度了解体育运动的机会。有一个关键点是,在进行田径科目的相关教学之前,其热身运动与常规的体育运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老师务必将其视为为学生提供安全防护的一个重要措施,系统化地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而将有可能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伤的所有隐患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二)全面优化大学体育老师“梯队化”建设工作。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竞技类的体育运动其观赏性的确较强,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但是其在活动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上是存在着一定缺失的。基于此,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上,应当将所有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科学且系统地分析之后,以引进专业体育项目人才为基础,采用“传帮带”的方式让首先从体育老师的层面上对相关的田径科目知识有全面地了解,如果客观条件具备的话,还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老师的业务知识技能进行专项培训,从而优化师资力量配比,完成后备人才的储备,使从事一线教学的体育老师其年龄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结束语:综上所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确能够让学生激发起对体育运动的喜好程度,但是从“终身体育”的视角上来看,以田径项目为主的相关体育运动其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高校作为学生即将走向职场环境的“最后一公里”,体育老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在规划好体育运动的相关学习计划,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心智发育实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黃美蓉,张艳平.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社会生态学审思[J].体育与科学,2020(03):110-120.
[2]黎涌明,韩甲,张青山,等.我国运动训练学亟待科学化——青年体育学者共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02):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