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研究

2020-08-15 13:33邢鹏超
商情 2020年34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互联网

邢鹏超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结合“互联网+”模式下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从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活动的引导作用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以为现在社会培养并输送思政素养较高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  思想教育  教育创新模式

引言: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十分重要,一方面关乎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关乎高校学生综合素养。为了将互联网技术优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化,有关部门应做好创新发展工作,这是保证互联网技术高效运用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高校长足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本文重点阐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

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1.1影响学生思想

因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群众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技术。现在,不只是大人,就连一些儿童接触了互联网。在家长看来,小时候怕孩子耽误学习,长大怕孩子接触不良消息,影响其成长。尽管高校学生已具备了独立意识,但是此时期的学生最易受不良消息影响。该阶段的学生自以为是个大人,但是其个体意识还没有完全发展成型,因此,极易受到网络不良消息所影响。例如,网络中有一个很火的视频,一个女生将自己碗中的菜叶放到了陌生人的碗中,且中陌生人碗中夹走了一块肉。尽管看起来是个不经意的举动,但是十分好笑,还有很多人学习,但此种视频都是事前安排好的,视频中的主人公都是相互熟识的人。而一些学生以为两个人是互不熟识的两个人,在生活中也去这么做,结果被训斥。这时他们会想,别人能为什么自己不能,进而产生叛逆心理,为其思想塑造带来不良影响。互联网好比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的优势,又带来的弊端。因此,应增强对学生思政教育,以免走入歧途。

1.2冲击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面对面谈话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此种教育模式的运用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围绕一个内容同学生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对此方面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但互联网的出现与运用,让教师在课堂上失去方向,不知道思政教育的重点是什么,进而导致课堂教育效果不能达到预期。且在网络时代下,每个学生都有一部手机。课下,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回寝室刷剧、打游戏,很少有同学去户外活动。另外,人们对手机已经产生了依赖,无论走到哪都要带着,一旦没电仿佛与外界隔绝。因此说,互联网及时的出现造福了一代人,也让这代人的交往越发生疏。且当前网络可能成为攻击某个人的利器。不能质疑的是网络上确实有很多弘扬正能量的事件,但是也有一些不良言论。一些内心阴暗的人把网络当做是发泄口,将所有的不满利用网络发泄出来。因为当前学生对网络的接触度愈来愈高,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此种类型的信息。并且,高校学生的思想还未完全发展成熟,让其过早的接触此种类型的信息,有可能致使学生被这些不良信息所影响,进而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

现如今,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活动的引导作用,详细内容如下:

2.1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只是单一的按照教材内容教授学生致使。高校学生所学的思政内容相比于小学、初中的学生要更加复杂。低年级时思政教育内容相对较浅,均是通过理论知识引出案例事件运用到教学当中,相比较而言更加容易懂。就算是学生不能完全教材内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教材内容。但高校思政教育就有所不同。高校的思政教育更侧重理论化,很多知识都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且内容十分死板,致使学生对该们科目的学习热情较差。但是把互联网技术引入教学以后,教师通过运用互联网及时,能够把枯燥且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且生动,进而调动出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增强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

2.2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活动的引导作用

从古至今,教师的引导作用一直都在。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这句话充分的解释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又有言欲教书先教人,阐述了教师这个职业不单单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为学生答疑解惑,肩负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的责任。通俗地讲,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教人。教书是为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人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只教授一些知识道理。但是在高校中,此种方法不再适用。高校学生都已具备独立意识。此类学生不再适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常规生活中不经意的引导对学生感触会更深,触动也会更大。另外,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学生教育中,给教师塑造学生思想意识提供便利。在互联网时代中,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结合互联网这个特点,引入一些网络热点让学生去探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其和教师的互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此种教育方式更能让学生记忆久远,且不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

结语:综上分析,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学习既带来的优势,又带来的弊端,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中的正能量去帮助他人,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侧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弊端在于网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消息,这对于三观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的学生而言,负面影响非常大,致使学生接收到不良的思想教育,从而影响日后发展。基于此,高校教师应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尽可能规避不良影响,全面发挥正面作用,保障学生接受良好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文婷.“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评《新时代“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研究》[J].高教探索,2020(05):132.

[2]顏笑,李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2):43-44.

[3]邓献平.“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0):38-39.

[4]何平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发展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3):100-101.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互联网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