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研究

2020-08-15 13:27夏先林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理念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全面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文章从以学生为中心、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和“三全育人”等三个方面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的理性认识及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教育观念,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各类手机app软件等新媒体工具进入千家万户,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如今,高校学生人人都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他们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联通整个世界,获取海量信息。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阵地,利用这个平台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摆脱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挑战

(一)新媒体网络环境复杂多变,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互联网无国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大量西方普世价值观、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思想、个人主义思想、历史虚无主义等大量不良信息,甚至还有不少敌对反动言论;此外,网络上呈现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诱惑,容易动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加之有些网络平台对发布的言论、视频等审查不严,网络监管不到位,很容易导致有毒有害信息泛滥。而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这些负面信息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堂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网络为学生在学习上提供了巨大“便利”。比如,思政课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缺乏独立思考的学生轻而易举就在网上就能搜索到,直接复制粘贴就能应付了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就不能入脑入心,思政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同时,手机成为思政课堂打发时间的“玩具”。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上课提不起兴趣,加之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授课过程中,授课方式单一,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导致很多学生宁愿上课玩手机上网,也不愿认真听讲。

(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以“00后”学生为例,他们是含着互联网“钥匙”出生的一代,他们从小就接触互联网,对互联网依赖程度最深。作为2018级学生的辅导员,笔者明显感觉他们这一代人中,出现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等问题学生的人数比“80后”、“90后”要多得多。学业困难学生往往沉迷新媒体等网络虚拟世界,他们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缺乏奋斗精神,熬夜玩网游、看网络小说,置学业于不顾,荒废大好青春;而心理困难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在现实中与人沟通交流,性格孤僻,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难度。

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弊端

时代在变化,教育对象也在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对象个性化的需求,也无法起到理想的教育实效,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过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过程的革新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方式单一,推行“一刀切”式培养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认为,理论灌输是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理论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一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可能凭空从头脑中产生的,需要去灌输。不可否认的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该方法能迅速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对象的变化,灌输教育法、“一刀切”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应在坚持理论灌输法的同时,摒弃传统方法的弊端,吸收其合理性,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接受程度、个性需要等因素考虑在内,注重因材施教,必须注重方法的灵活性,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实践教育法、心理咨询法、渗透教育法和情感教育法等方法。

(二)教育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儒家“师道尊严”、“尊师重道”观念传承数千年,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这种观念导致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问题尤为明显。在新媒体没有普及以前,由于双方知识储备上的不对称,教师在学识上具有权威性,学生的知识来源单一,往往都来自教师课堂上的传授,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认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在学生眼中无疑是严肃的,学生往往敬畏教师而保持一种距离感,这也不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从小接触新媒体,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深受新媒体的影响。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和新媒体获取有用信息,他们思维敏捷,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的知识来源多元化,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他们更加倾向于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这些变化和要求也充分反映在思政课堂上,他们早已不满足于命令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学姿态感到厌倦,普遍抗拒严肃而缺少亲和力的呆板教学形象。他们的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以及交流对话意识日益增强。这些都在强烈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教育理念,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侧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教化,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教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通过传统的灌输教育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它首要强调的是政治教化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忽视个体的内心真实需求,缺少人文关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在新媒体盛行的环境下,各种思想交融碰撞,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多,权利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具有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个体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了解和满足个体内心需要和诉求,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由于社会形势和教育对象发生变化,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就必须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开始着手,进而改变教育模式和过程。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它的教育对象是千千万万个有思想、有性格、有个性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既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应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相应在教学观、学习观、师生观等方面加以改变。在教学观上,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能,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融洽、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习观上,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乐趣;在师生观上,教师要做到平易近人,少一些严肃,多一些亲和力,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二)践行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教育理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过奋斗与幸福的关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这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生动表述,它不仅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立足于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追求。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上幸福的生活。总书记对奋斗幸福观的深刻阐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遵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上下功夫,使学生充分理解“奋斗幸福观”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自觉用它武装头脑,为自己提供精神动力之源。引导学生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三)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新时代这一教育目标,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學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扎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用之才。“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学校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人员、教辅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家庭主要是指父母亲;社会主要是指由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时间上要有连续性,放假期间不能存在“教育真空”,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都要精心组织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始终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挖掘各种育人要素,统筹育人资源,积极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完善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2月27日.

[3] 李淑敏.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创新探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4] 袁凤燕.“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49-5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GH180315)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夏先林(1986- ),男,湖北鄂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理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