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康
(常州大学 周有光文学院,江苏 常州)
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文化极具独特性。处在世界全球化潮流中的中国,以博大的胸襟迎接着各国的学子来华学习生活。他们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学习和了解中国价值、中国思想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各项政策的支持,以及对外汉语类课程在留学生教育体系中的种种特点,使得课程思政与对外汉语教育的融合成为可能。
国家层面。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10余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程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程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将思政教育融入来华留学生课堂,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留学生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能够促进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扩大教育领域,做好“留学中国”的教育品牌,推进中西方人文交流。思政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以及高校各项学科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很好的思想基础,并且可以有效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是展现国家软实力和影响力的良好途径[2]。
高校层面。来华留学生作为新兴群体蓬勃发展,但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不适应、对中国国情律法不了解等原因,导致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中出现一系列思想道德问,这也使所在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教育难度大幅提高[3]。通过思政教育进课堂,可以让留学生更好更全面了解中国一系列的政策与传统思想,让他们理解政治、文化、宗教差异,从而明白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帮助他们自我建立一套符合国情和思想传统的“中国式”行为准则[4]。并且通过对外汉语课堂思政教育,帮助学校进行更加有效和适宜的教学及日常管理。
学生层面。留学生们在来到中国学习之前通过不同途径对中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他们所接触到的对华信息可能是正面的,当然也可能是被曲解的负面信息,通过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可有效消除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政策、道路、价值观等核心问题的误解,破除由于信息不对等、教育不到位而引发的民族隔阂。
坚实的政策基础。思政进课堂教育改革具有坚实的政策基础以及教改理论依据。大趋势强调思政进课堂的根本任务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各类课程教学的育人格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中央先后出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通过各种方式让思政进入课堂、进入大学生头脑。前期有丰富的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的结合经验,以及课程改革理论[5]。
多样的思政元素。以笔者统计到的对外汉语类课程种类为例,基本分为两大类:语言类与文化类。语言类课程主要注重来华留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理解为教学目的;文化类课程则注重对中国概况、历史、民俗、政治、经济、教育等国情知识的教学。无论是语言类对外汉语课程还是文化类对外汉语课程,都与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思想、中国发展息息相关。这些课程内容均可作为丰富的思政元素,对来华留学生实施符合实际的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汉语语言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国情理解能力的同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挖掘的思政元素,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浸润相结合。
丰富的实施手段。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都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进程中。现有的可以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思政改革的实施手段同样异常丰富。网络、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大众化,为对外汉语课堂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媒体手段的实施基础,教师可选择适宜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网络材料,并且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进行使用,这些网络材料往往贴近生活紧跟潮流,学生的接受度也相对较高。除此之外,“第二课堂”的出现及推广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思政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学校层面的支持、教师的有力组织以及便利的交通都给学生亲身体验思政素材提供了实施可能[6]。如此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成为对外汉语课堂思政教育可行性的一大保障。
对外汉语课堂实施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思政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对外汉语课堂中授课对象的多元化以及复杂性,当下两者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对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重视度不高。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政教育有人持质疑态度,原因大部分集中在不少教育者认为思政教育不必实施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因而从根本上不重视课堂思政。传统的高教理念认为,留学生来华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学习专业知识或者是学习汉语,而思政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不必要的,也是不适用的,思政理论课堂,抑或是思政融入一般教学课堂仅仅是中国本国学生所要关注和学习的。这导致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普遍局限于规范日常行为以及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所开设的中国文化类课程,也以介绍概况和学习知识点为主。围绕安全法制教育、文化教育、校园参观为主题的入学教育多集中于开学初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连续性的体系。总体上对来华留学生接触、了解、学习中国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的重视度不够[7]。
对外教学对外事务教师思政专业性有待提高。对来华留学生实施教学工作的教师普遍而言都是语言类或者专业课类教师组成,很少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背景,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的运用、思政元素的挖掘、自身思政观念的构件上相对而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对外事务工作一般是由国际学院教师、各二级学院辅导员承担,同各授课教师一样,也缺乏一定的思政专业知识,除此之外,留学生日常事务繁杂,沟通语言障碍等等诸多原因,导致对外事务教师无法花费过多精力与时间对思政教育的课堂融入进行深入探究。因此,对外教学对外事务教师无论是自我思政修养以及思政教育专业性上,都有较大的提升和学习空间[8]。
缺乏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来华留学生是一个复杂、多元又特殊的群体,虽然在国内高校将他们划分为一个集体,但是事实上,他们通常来自不同国家地区,说着不同的母语,拥有不同的教育、政治、宗教背景,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常常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分别了解,导致思政内容过于统一化模式化,或者思政教育深度宽度没有区别把握,这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引起不必要的民族抑或国别误解和隔阂
现常州大学共有留学生700余名,分别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老挝、津巴布韦、坦桑尼亚、也门、埃塞俄比亚、加纳、卢旺达、赞比亚等国。分别在国贸、石工、化工、信控、计算机等不同专业学习,常州大学针对留学生开设的对外汉语类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听说》、《中国概况》、《商务汉语》、《汉字基础》、《中国文化》等。
1.结合课程特点,设置教学计划
以常州大学留学生必修的两门课程《综合汉语》、《中国概况》为例,在实践教学中,分别对这两门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挖掘课程中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事的思政元素,探究使思政元素成为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的途径,以及新媒体等多维度教学手段在对留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综合汉语》是常州大学各专业留学生最基础的汉语通识类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汉语语音、汉字知识、词语词汇、语法条目、文章阅读以及文化贴士。课程单元主题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含学习、休闲、爱好、出行、购物等等。作为留学生授课学时最长的基础汉语课程,思政元素渗入及教育的必要性尤为突出,将思政融入生活话题,在生活中体现思政教育,是本门课程思政改革的主旨。
《中国概论》同样也是常州大学留学生的一门通识类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地理人口概貌、中国历史发展、中国政治及外交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及挑战、中国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等几大专题,内容涵盖中国国情的方方面面。对该课程思政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不仅重视中国国情知识和客观事实的系统介绍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客观事实充分展现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结合我国国情,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发展概况、历史文化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总体认识,培养他们的知华友华爱华情感。
2.转变教师理念,加强思政学习
常州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加强自我思政学习,各学院间相互协调,适时请教思政专业老师,邀请思政专业教师指导,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架构本课程融合思政目标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案,除此之外,对外汉语教师与留学生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老师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络,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反馈外,对外汉语教师积极收集学生教学和生活管理信息,并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结合思政教育理念基础反哺课程建设和思政改革。
3.关注学生特点,优化嵌入元素
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本国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课程,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拥有不同于中国本国学生的国情背景、政治背景甚至宗教背景,又缺乏相应理论基础,因此生硬通过课堂灌输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思政教育,非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还可能引起留学生的误解和抵触。因此,要将思政内容完全融入《综合汉语》《中国概论》这两门课程的内容中,在不提“思政”二字的情况下,进行思政教育。例如《综合汉语》“第十二课 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本单元主题为生日,除了学习自己生日的表达方式,还能引入国庆节这一话题,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国庆的相关信息、视频,展现我国建国以来坚持走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再如《中国概论》“第二章 中国历史发展及演变”主要通过梳理中国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和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分析,让留学生认识到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必然性,这是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4.构建多维平台,丰富教学方式。
除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外,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多纬度多手段教育平台也是将思政教育更好引入对外汉语课堂的重要方法之一。进行小组讨论、Presentation项目展示、观看专题视频纪录片等方式,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形象化,并鼓励学生与自己国家的文化国情相比较。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留学生的兴趣。可以使用美拍等建立视频素材库,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一些思政相关题材的教学辅助材料,寓教于乐,运用新媒体使问题得到及时反馈,而且可以及时解答来华留学生的疑问,扩大受众面,将思政内容嵌入对外汉语类课堂教学。
5.融入地方文化,体验身边思政。
常州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为代表的一系列爱国拥党历史名人,为这座城市奠定了红色基调。江南特色的建筑,诸多文学大家,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人文色彩。常州大学也在传承爱国思想、深挖思政内涵的道路上一直努力着,对外汉语课堂思政教育也是常州大学打造红色思政教学研究平台战略的一部分。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文化国情概况课程,配合本地思政教育特色学习活动,使来华留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深入了解,借此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以及本地优秀文化的理解,在近距离感知和体验本地优秀文化独特魅力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可,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鼓励他们担当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成为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扩音器”。
不断完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内容,在知识系统的本体介绍的同时,深挖每个专题教学章节的思政元素,试图从不同视角阐释“中国道路”。让来华留学生通过对汉语语言以及与生活有关话题的学习,真实把握中国国情各个方面情况的客观真相,以学习活动为出发点,让留学生加深对中国基本政策制度和国情的理解。与此同时,由于留学生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宗教背景的特殊性,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还需注意深度广度的问题,在向留学生们进行思政宣讲的同时,也要给以他国文化充分的认同和尊重。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总书记还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自觉加强思政学习,提升个人思政修养。在思想上,要紧跟国家的步伐和发展方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自己所讲授的教学内容高度认可,对思政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在授课内容上,要保持教案常讲常新,跟上时代内容,与时俱进。在能力上,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培养广阔的视野。在为人上,要遵守教学纪律,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要有端正高尚的人格,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在现行教学计划和设计的基础上,将结合对外汉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凸显对外汉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培养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情感,引导他们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观”。增强留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加深留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增强留学生对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革新中,对外汉语课堂思政的实施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开拓全新教学手段是提高思政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发布、转载、创作适合留学生的思政教育素材,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将这些材料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探索对外汉语课堂思政融合路径,要注重针对不同背景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思政教育是对留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思政元素与对外汉语知识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以更加适应留学生的方式,在明确有效的教学方向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中国优秀文化,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培养拥有正确“中华观”,遵守“中国式”行为准则,知华友华的全面性综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