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视角下的运算能力培养

2020-08-14 10:15纪婷婷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视角结构化运算

纪婷婷

摘  要:曹培英教授曾指出:“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计算能促进、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数感,提升思维品质。贯穿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主线是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其他数学知识都必须跟随这根主线的进程穿插、展开。”

关键词:结构化;视角;运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9-0040-02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沟通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体系,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本文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为例,从以下四方面来谈:

1.瞻前顾后,找准计算的“基石”

一直以来,在学生眼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别于整数加减和小数加减,从算法上,更是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联系。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之所以能进行加减计算,全部依托于对相同的计数单位进行数量上的求和或求差。在学习分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经对整数加减以及小数加减非常熟悉,沟通三者的桥梁正是计数单位。为了让学生找到这一共同点,笔者认为在课始复习什么是分数单位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为后续算理的理解以及算法的掌握做铺垫,也将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贯穿始终,为凸显三者的联系穿针引线。

例如,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课时,开门见山的问:2/9里有2个( ),5/9里有( )个1/9,7/9里有( )个( )。再把2/9,5/9,7/9单独列出来,请学生观察这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很容易从表象中发现分母相同。教师先介绍像这样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再进一步追问:分母相同,也就是什么相同?让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把分数单位的概念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意识到同分母分数的本质是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为后续帮助学生揭示分数单位也是一种计数单位提供一个契机。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往往记住了算法,而忽视了算理。学生大多是会算却不知其理。在与之前整数、小数的加减法的对比中,笔者发现有必要从计数单位入手。而导入环节中,直接通过填空来唤醒学生对分数单位、计数单位的认知,找到计算的本质,为结构化教学埋下“种子”。

2.承上启下,沟通法理的“桥梁”

在计算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算法→反馈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师生共同提炼算法”的标准,但是并不是所有计算都适合多样化,或者说在算法多样化之后,笔者认为,先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主动思考问题,采用优化算法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算法中对比,寻根朔源,找到这些算法的共同之处,从而在概括总结中感悟算理,提炼算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而实际上学生脑海中计算的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量。

例如,出示情景图,小刚和小兰在分巧克力吃。小兰吃了这块巧克力的3/8,小刚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8,让学生自主探究两人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学生有用圆,或用长方形,或用一条线段当做单位“1”等画图方式来说明,还有用文字法来说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表示同一个意思:1个1/8加 3个1/8是4个1/8,也就是4/8。这样就回归到计算的本质。再通过观察算式,引导发现这里的分母不变,分子变了,分子由1+3得来。从而得出结论:分数单位一样,就是计数单位一样,只把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也是依次类推。让学生从中归纳出算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通过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回归到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从探究中,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表面上“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其实并不简单。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悟到算理。再从多种说明方法中,比较发现到方法虽然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虽然方法很多,但都指向了一个最简便的算法正是“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都是把几个相同分数单位的数合并成一个数,而减法也是依次类推。学生在探究中,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不止会算,还知道怎么算,在明白算理之后,再归纳出算法。促进结构化教学“生根”。

3.横纵对比,构建方法的“框架”

比较有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有了前面的过渡之后,学生已经能较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这只是对于分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而言,怎么把这种看似新的加减计算与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处理?就有赖于对三者进行结构化的比较。所以笔者特别设计习题,不止有正向思考,还有逆向思维,从符号化的角度强化算理,同时,由于整数、分数四则运算是进一步学习整式、分式运算的基础,所以利用符号化的处理,引导学生进行适当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习题中,设计由浅入深的习题。第一层次是()-1/13=12/13,7/5+()=13/5,8/9-()=3/9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沟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紧接着出示第二层次练习:3/△+14/△=(),11/☆-6/☆=(),☆/△+□/△=,利用图形来替换数字,紧接着出示第三层次习题:b/a+c/a=(),b/a-c/a=()(△,☆,a都不为0)这样的习题,从数字过渡到符号,再过渡到用字母表示的数。除了渗透符号意识以外,再通过问题“从最后两个算式中,你想到了哪一句话呢?”学生自然想到了“分母相同,分子相加减”本质还是想让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分数加减计算,实际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也达到强化算法的目的。

这组习题的设计,由简单的,能一目了然的计算,让学生对比出,分数的加减法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一样。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可以利用减数加差来求,减数可以利用被减数减差来计算。加法算式中,加数可以利用和减另一个加数来得到结果。这样的习题设计不止有基础练习,还有提高练习,引导学生逐步从特殊例子过渡到一般情况,使学生逐步适应符号化的过程,也把符號与算理结合起来。用符号来强化文字算理的记忆。这样的对比,使结构化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发芽”。

4.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

通过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回顾旧知,掌握新知,并实现知识的再次迁移,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构建。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的加减法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将所学的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进行串联,构建知识网络,以点带面,更好地提高运算能力,促进思维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的加减运算中,这个共同点,正是前文提到过的计数单位,而算理中也有它的身影。所以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帮助学生自主的梳理这些知识点。

例如,在小结部分,让学生思考此次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减与之前的整数、小数加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在学生思考与交流后,通过一组算式4+3,04+0.3,4/8+3/8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中学生很容易发现,看似不同类数相加,它们的计算方法却有着相同之处。其实第一组算式中,心里都想4+3=7;教师再次追问,为什么心里算的都是7,结果7,0.7,7/8到底不同在哪里呢?学生自然就发现其中的不同就是因为计数单位的不同。同样的,减法也是如此。这样就顺利沟通了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相加减,都是在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通过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小结,确充分利用之前的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铺垫,提纲挈领地把握住了不同类数进行加减法运算时的本质,让学生从回顾、反思中,自主自发地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这样一个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不止是让学生把书读“薄”了,而且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从结构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学过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广度,高度以及效度,使运算能力的培养在结构化视角下“开花结果”。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发展自己的全局观念,把握数学学科的结构,纵观全局,找到知识间的上下,前后间的关联,让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结构化体系,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组建知识的网络,引导学生勤学善思,通过外化促进内化,引领学生与老师做到“同频共振”,逐渐走向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视角结构化运算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长算式的简便运算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