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要:当今社会,社会负面心态呈现出快速滋长蔓延的态势,这不仅降低社会成员安全感与幸福感、削弱政府的公信力,还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个体心理不平衡、法制化不够健全、社会结构失衡是社会负面心态产生的原因。消解社会负面心态,需要發挥个人、政府以及社会的合力作用,广泛阅读、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改革、打造阳光政府,柔化心灵、培育理性心态,是消散社会负面心态的良方。
关键词:社会负面心态;社会心态;和谐社会
引言:
当代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般复杂而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也增加了社会风险,社会负面心态呈现出快速滋长蔓延的态势。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前车违规后车施暴等事件层出不穷,动辄拳打脚踢、语言暴力,折射出了部分公众不健康的社会心态。促使民众认识到社会负面心态的巨大危害性,深刻剖析社会负面心态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培育公众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祛除社会负面心态,对个人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一、社会负面心态的危害
(一)降低社会成员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在现实生活中,由社会负面心态而引发的诸如故意纵火、开车撞人、凶杀等犯罪行为并不少见,例如,轰动一时的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因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使车辆失控,倘若当时司机与乘客以和为贵、各退一步,就不会伤害到许多无辜市民、发生十多个家庭支离破碎的悲剧。这类事件具有突发性、非理性、情绪化的特征,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使得恐慌情绪在社会中迅速蔓延,部分公民在乘坐公交工具时,为了方便逃生,宁愿选择站立在车门附近或逃生工具旁边。“遇事狠斗勇、暴力走极端”的行为风气,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它不是发泄内心愤恨的有效途径,是种伤人不利己的不良习气,会大大降低了社会成员安全感与幸福感。
(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社会负面心态的集聚,容易引发暴力事件。暴力事件的发生,除了破坏公共秩序、引致民众惶恐外,还会使我国政府面临较大的压力,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与权威。一方面,随着极端行为事件的激增,一旦政府的应急措施稍有不当,就极易引发公众对政府的质疑与不满,部分民众未能从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政府未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才导致社会负面心态盛行、悲剧事件频发,使得官民矛盾加深。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深入发展,为社会负面心态在地球村进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媒介,由社会负面心态引发的新闻事件在国际社会传播开来,中国则易被贴上“鲁莽暴力”、“不讲文明”、“无视规则”的标签,有损我国文明友善的国际形象。
(三)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破窗理论认为,如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自由,会给人带来一种示范性的纵容,继而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后果。社会负面心态也具有极强的扩散性与传染性,若非理性的表达、极端行为、偏激情绪对问题的解决行之有效,便易于被大众效仿,破坏社会秩序。2018年首次高铁霸座事件曝光后,类似的霸座事件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倘若我们对这些行为置之不理,将会使其由小错酿成大错,走向犯罪的深渊,社会也会混乱无序,严重阻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二、社会负面心态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心理不平衡。通过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易采取极端方式是行为人具有“三低三少”特征,即经济收入低、权力地位低、社会声望低,人际交往少、流动机会少、疏导渠道少。[1]这类群体拥有较低安全保障,部分民众可能不满自身处境,当这种状况迟迟得不到改善时,其心理就会逐渐失去平衡,对社会产生厌恶、憎恨情绪,除此之外,人的性格是影响其行为的关键因素,偏执型人格如孤僻多疑、心胸狭隘、冲动易怒等人群,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对外界突发刺激缺少理性能力。
(二)法制化不够健全。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司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当前,一方面,社会黑恶势力如“村霸”“市霸”“省霸”等无视国家法律的存在,凶狠好斗、欺行霸市、横行一方,浑身充满暴戾之气。而部分政府官员为了少惹麻烦,对黑恶势力打击力度不大,有些官员甚至滥用职权、权钱交易,成为社会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严重阻碍了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公职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暴力执法等现象,诸如对信访群众施压、城管打摊贩等,不仅使官民之间的矛盾升级、政府形象受损,也大大降低了公众的公平感、信任感、幸福感,仇官心理滋生处蔓,一旦个人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由社会负面心态引发的暴力行为就会发生。
(三)社会结构失衡。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分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进程,但也扩大了弱势群体的队伍,拉大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出现了“贫者越贫、富者愈富”的窘境。当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差距过大时,部分强势群体可能会采用非法或不道德手段谋取更大的利益、巩固自身的地位,“赢者通吃”的现象使底层民众怨气积聚,出现仇官仇富心理,暴戾之气不断被激化。此外,由于各种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制约,一些外来打工人口难以享受到同城居民的各种福利,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地域保护,使得外来人员毫无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不平衡心理与愤怒情绪增强,遇事容易丧失理智而满腹暴戾之气。
三、消解社会负面心态的有效途径
(一)广泛阅读、提高自身素质。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有研究者指出,传统阅读的缺失与社会负面心态的产生密切相关,阅读缺失会导致性格变异、人格缺失,营造读书氛围,才能提升国民素质,进而消散社会负面心态。[2]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3]可见,阅读好的书籍有利于启民智、抚民心、树民德、消解社会负面心态、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公民应该从自身做起,广泛阅读有益书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自我责任感与使命感。此外,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更能体现出个人素养,公民在公共场合中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善待他人,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用理性、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矛盾,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化改革、打造阳光政府。政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剂与助推器,具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为了驱散社会负面心态、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一方面,要不断扩宽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打造阳光政府,通过开通政府网络监督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倾听民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减少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引导人民大众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有序地政治参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公信力,化解民众“仇官”心理。另一方面,政府要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简化报销流程,尤其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经济帮扶与政策倾斜,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柔化心灵、培育理性心态。建设良性的社会心理是消除社会负面心态的关键。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4]首先,急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服务朝公益化方向发展,号召相关专业人员为弱势群体开展专业化的服务与帮助,用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柔化大众冰冷麻木的心灵,切实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其次,要进一步挖掘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全社会倡导和谐友善文化,弘扬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尚情操。最后,要发挥好法律的约束与规范作用,促使人们遵守社会秩序,抑制社会负面心态的扩散。
社会负面心态是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积压的产物,是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绊脚石。一时冲动、追悔莫及,为了消散社会负面心态,让社会充满阳光与温暖,社会各个主体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公民个人也要从自身做起,阻止社會负面心态的产生与蔓延,为推动中国社会文明发展进程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方问禹,黄浩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缘何频发[J].瞭望,2013(34).
[2]王芳.传统阅读萎缩与社会戾气之关系探微[J].社科纵横,2016(8):137-139.
[3]习近平.国家领导人谈读书习近平: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EB/OL].人民网,2014-02-11.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211/c87423-24318692.html.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