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宽松的文化氛围

2020-08-14 12:54李利娇
青年生活 2020年29期
关键词:文化氛围宋代

摘要:开明的文化政策是宋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促进其文化发展繁荣。北宋的统治者都较为开明,这是一个宽容文明的朝代。宋代是中国封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继承、经济的高度发展、重文抑武政策的实行等,都是文化政策开明的体现。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得文人学士纷纷敢于参政,侧面促进国家政策的完善,从而促进宋代水利、科技等的高度发展。

关键词:宋代;开明政策;文化氛围

一、宋代宽松文化氛围形成的原因

(一)重文政策是形成宽松文化氛围的重要原因

宋代没有文化专制,更没有文字狱等苛刻措施,从而使得宋代涌现一批敢于直谏的大臣,营造了宽松民主的文化氛围。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的历史教训,确立了以文化成天下的基本国策,重视人才,选用大批文人担任朝廷和各州县的要职。宋太祖继位后将一块誓碑置于太庙寝殿的夹室内,立誓优待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1]。此碑的真实性未可知,但终宋之世,确实做到了不杀士大夫,保障文人生命安全。

(二)教育文化的传承是形成宽松文化氛围的前提

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使之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文化高峰。宋朝科举借鉴唐代科举的模式,同时进行一些改革。就考试内容而言,唐朝重视诗赋,宋朝重视策论。重视策论,为文人士子关注现实问题、参政议政提供了平台。书院教育十分兴盛,学风良好,像王安石、司马光这些大臣纷纷形成派别,敢于反驳下发的政策,下至社会,上至朝堂都形成敢于发言,热于参政的的风气。

二、宋代宽松文化氛围的表现

(一)与君王共治天下

宋代重文政策重要的措施是优待人才,给予宽厚的待遇。宋太宗对李昉等人说:“中书枢密,朝廷正人所出,治乱根本系焉。且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当各竭公忠,以副任用。”[2]因此,宋代文人士大夫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宋代其实也有党派之争,北宋有改革派、保守派、主战派、主和派等等。但改革派、保守派并不只是简单的、完全对立的两个派别,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变化的。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朝庭上争论激烈,但私下彼此却相互尊重。宋代的党派之争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民主政治的典范。总的来说,宋代文士几乎占据了当时所有的重要职位,文人担任政府要职,是宋代的特色,也是文人参与治国、受到重用的标志。

(二)文人学士敢于参政

宽松开明的文化氛围,使宋朝涌现出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官员,如王安石、司马光、宋用臣、苏轼等。如在汴河工程木岸狭河的实施方面就有反对的声音。宋仁宗时,朝廷治汴,执政者主张狭河,大臣余良肱 “认为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主张冬季水涸时疏浚汴河,自京左及于畿右,三年便可使水复行地中。朝廷未采纳他的主张。余良肱反对伐汴河堤木以狭河,以为自泗州至京城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须借树木遮阴,且树木盘根节,可以固堤,不应砍伐。虽多次争辩,始终未能被当政者采纳。”[3]元丰年间的清汴工程的开挖新河道方面更是支持与反对声并存,“熙宁六年春,都水监丞侯叔献建议,储三十六陂塘,以京、索二水为源,仿照楚州的做法,开挖白沟河,置水闸,则一年四季均可行舟,汴渠可以废弃。神宗以为,京畿公私所用,皆自汴河运至,不可废弃。朝堂之上敢于争辩,是宋代政治清明的一大特色。文人将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对国家的现实状况、前途命运充满了关心之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现实政治之中。敢于提出、敢于反對、热衷参政,是宋代营造宽松的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表现。

(三)雅俗文化百花齐放

宋朝统治者大力从事文化建设,公开提倡享乐化生活方式,整个社会上行下效。从而促使宋诗、宋词、风俗画等蓬勃发展。欧阳修、苏轼对“平易自然”的创作理念的提倡与追求,也为宋代文人所接受,成为普遍的创作特征。与唐朝人偏于抒情不同,宋代人更加倾向于说理。化俗为雅主要体现在词领域里,宋代人作词,已经突破了“言情”等的限制,将词的表现方法、题材内容等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视角。到了南宋,已经完全具备诗歌的表现功能,达到与诗歌相媲美的高度,最终使词成为有宋一朝文学的代表。

三、辩证看待宽松的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宋代政治清明,上至宋代的朝堂,下至文人学派之间,在辩论中使得政策或者学术不断得到改善。北宋的文人敢于说话甚至大放豪言,有的对于实证的评论都难以让皇上下台,依然不会受到责罚,皇帝重视法制,宽容并蓄,给士大夫群体提供宽松的文化环境,士大夫也更加敢于参与国家政策。重文使得宋代文人地位提高,获得了荣誉利益的文人则竭诚尽忠为赵宋朝廷服务,发达而且体系严密的科举拓宽了社会流动的渠道,中下层读书人真正有了改变自身地位和命运的公平机会和公正平台,相对宽容轻松的文人政策使宋代精神文化得到发展,文学、艺术、史学、理学等领域成果丰硕,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繁荣时期。

(二)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宽松的文化氛围也使得中央集权集中,而地方势力也会独大,国家下发的命令地方不一定实行,在导洛入汴的工程设施水柜实施过程中,由于触及地方豪强势力的利益,地方豪强势力对水利设施进行破坏。太宽松的环境中官员敢于发言是好的,但一项政策时废时置,也不利于国家发展,在北宋中期水柜实施中,元祐元年十月既废水柜,又增置水柜,不利于水柜的实行。比如:“十月,废中牟、管城等县水柜,刘挚、苏辙等奏也。”[4]“十月,罢水柜。”[5]过度重文使得处处受制约的武将无法发挥才能,宋朝军队在与辽、夏、金等民族政权交战中屡屡败北,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结语:

宋代开明的文化政策,是宋代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的一大特色。宋代没有焚书坑儒,没有八股取士,没有文字狱,更没有文化专制,犯了错也不会有抄家灭族的惩罚,从而使得宋代涌现一批敢于直谏的大臣,能够关注时事的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文化氛围,也是宋代学术、科技等文化高度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参见《宋稗类钞》卷一“君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李焘:《徐资治通鉴长编》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00页.

[3]脱脱:《宋史·余良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16页.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492页.

[5]脱脱:《宋史》卷94《河渠志·汴河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330页.

作者简介:李利娇,女,山东聊城人,工作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文化氛围宋代
加强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探究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弘扬民族音乐促使民乐走进学生心灵探究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文化经济思维下的艺术理念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秦山30万机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推进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