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要: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由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时期,新时代的高技能人才急需培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当代职业教育过程中一种值得弘扬与培养的价值观,而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担负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积极地体现该课程的教学创新理念及特点外,更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好地促进自身教学质量以及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职工院校;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面对以技能就业与技能成才为目标的技工教育,应依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属性与特质,强调“智能创新”一体化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探索出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创新的新模式。
一、技工院校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现状及问题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基础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的习惯。特别在语文学习上,语文的基础差,学习兴趣普遍低。如果按部就班跟他们讲语法,学习理论知识,由于枯燥趣味性不强,对于没有学习动力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很容易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一部分学生,认识上存在误区,急功近利。他们觉得进了技工学校,再把时间花在语文上,就是浪费了,应该多学技术。从而造成了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上也没有多少动力。
二、工匠精神与语文教学
1.时代发展需要 “工匠精神”。
上世纪,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中国企业几乎从零开始,当今已有130多家进入世界五百强,从严重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产能相对过剩,发展成果相当丰硕,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从原来对性能合格的追求,自然发展到追求完美了。“但是低层次的产品,不能让我们成为制造强国。我们目前很多行业既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也无法到国外竞争,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当今国家提出工匠精神,确实给中国制造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让中国制造成为响当当的品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也正是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在概念是工匠即手艺工人,精神即人的意识、思维、行为和一般心理状态,两者结合起来,则指手艺工人具有的意识、思维、行为和一般心理状态。可见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是手艺工人成長为工匠的关键。技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不仅着重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强调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
央视《大国工匠》的片首语:“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对传承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做了如上注解。而创新进取、推陈出新也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
3.语文教学中的“工匠精神”。
技工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在校内的职业素质教育;一个是在企业和一体化课中的职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功利性”是无法忽视的。它与职业学校面临的学生生源减少,生源素质越来越差,职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等等因素密不可分。这种“急功近利”与“工匠精神”是相冲突的。你如何让一个只重绩效考核的学生或老师,能沉下心来做学问,做积累?由此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就非常重要了。
语文教材的编纂越来越贴近职校学生的现实需求,这也使得技工学校语文的“工匠精神”培养有了更加现实的基础。技工学校语文的教材,其内容中很大的比重是对以后工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知识进行教学,包括应用文的写作指导。而这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引导他们建立执着专注、创新进取、淡泊宁静的工匠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情感。
三、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1.教学理念上注重创设匠心精神的文化环境。
培养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必须经过一定的精神熏陶与品质内化而成,也就是需要精神环境的营造。精神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灌输语文知识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灌输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智慧和匠心的结晶,在课堂环境中应重视以技能为主体的课堂文化建设;三是灌输和谐、融洽的师生氛围,使匠心精神由抽象转变为现实,实现匠心精神的“心传”过程。
2.多读匠心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热衷读书的工匠品格。
语文只有多读、多训练语感,才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少讲内容,以“读”悟匠心的学习策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读出一心一技的职业态度,读出语文趣味性。教师注意启发提示引导阅读,给学生阅读的思路与方向,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读出品味,读出境界。读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体味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快感;各种应用文作品可以通过自学阅读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格式;让学生在实训中体会出“熟能生巧,业精于勤”等“读”具匠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开拓学生无限的生长力,热衷于孜孜不倦的读书,达到“熟读成诵,不求甚解”的教学效果。
3.采取小组比赛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小组经赛的形式能有效激励学生技能学习的热情,也是检验技能质量的有效平台。平时上课注意按小组主题内容分好任务书,每个主题要结合技能竞赛的内容进行合理设置,使技能竞赛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以实现工匠精神培养的日常化。每个小组按主题内容的不同进行技能比赛,覆盖各个专业,充分发挥技能比赛的熔炉作用。学习上有了竞争,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更强。在学生比赛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有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积极也有优越的,都需要教师能因地制宜、循循善诱,启迪学生并逐渐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
4.开展匠心精神的職业指导,使学生养成正确职业价值观。
平时在向学生传授文化技能时应逐步将质量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价值观念根植于学生心灵之中。如学生在学习公文写作时,经常会忽视写作格式,或忘记写标题,或忘记发文日期用数字大写,或忘记印章等,内容上粗制滥造,总是错漏百出、词不达意。所以每次写作实训要强调格式的规范性与标准性,漏写或写错的必须重新改正。课堂上完成的习作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能及时修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课外要求再一次练习同一篇习作,起到复习加强记忆的效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渗透企业的质量意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要求学生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克服。这样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教师要经常耐心细致地给予职业指导,逐步促使学生积极正面地应对学习上、作业上、实训上的困惑。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技工学校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教师的考验,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和各个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