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当前大学生成才的三个社会问题及建议

2020-08-14 10:16杨一凡黄长仙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4期
关键词:欺诈毒品大学生

杨一凡 黄长仙

摘  要:大学阶段是人社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个人由不完全独立不完全成熟逐步转变的过渡期,在此期间会面临诸多社会问题,部分问题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消极影响。本文基于大学生成长之路,分析当代大学生可能面临的“毒品、欺凌、欺诈”三种社会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其身心特点,为其提供应对该类社会问题的几点建议。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毒品;欺凌;欺诈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这是加强公共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自我意识萌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怀有对一切事物的新鲜感和蓬勃向上的朝气,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工作对象,所以,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顺利度过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群体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原因

(一)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诈骗频发,校园贷陷阱越来越深

对于刚刚告别封闭的高中环境,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对外界的新鲜感十足,网购、兼职、社交都是大学生活的组成部分,但这往往也是犯罪分子的“下手”之处,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生活经验不足、缺乏防范意识等对其实施诈骗。也有部分大学生在物质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虚荣心作祟使其盲目攀比,有限的生活费用远远无法满足其庞大的生活开销,于是“门槛低、程序简单、放款快”的校园贷便成为其“求助”的途径,但高额利息却使校园贷一步步成为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21岁的大学生郑某某因赌球以28名同学的名义欠下58.95万的贷款,因无力偿还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20岁的大学生小张看到微商赚钱,在网上借款5000元加盟了某项目,谁知落入校园贷陷阱,莫名背了10万元的债务,追债公司采用各种方法向其讨要,严重影响了她和家人的正常生活,把一个原本安逸幸福的家庭带上了不归路。

(二)校园欺凌事件频发,遭受欺凌者心灵伤害巨大

校园欺凌,顾名思义是“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越轨行为”。对于校园欺凌事件很大程度上由于以往对学龄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包容以及固有观念上对欺凌事件的不重视,使得很多施暴者的行为在认知初期便得不到纠正,而且在步入大学后身心继续朝着偏离方向发展,最终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2019年5月,某高校大二学生小芝遭遇室友近一年的霸凌,施暴者甚至将其裸照和被打视频散播在公开群组,致使杨某患重度抑郁。2019年9月,经宁波市镇海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校园欺凌案件一审宣判,5名大学生因此被判刑一到五年不等,而本案的受害者也很难继续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吸毒低龄化趋势明显,大学生成毒品侵害的目标群体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吸毒人员在1000万以上,每名吸毒人员身边有3至5名隐性吸毒者,这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青壮年,而他们初次接触毒品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综合來看,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沾染毒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学者认为主观方面占据主导:对毒品的好奇无知、精神空虚、逆反心理、自我意识高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部分独生子女心理上较为自负、不愿意吃苦等。还有学者认为客观方面为大学生吸毒注入了“助推剂”,例如:全球毒品的泛滥、毒品亚文化的侵扰、家庭因素的影响等。由此看来,正值青春年华、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很可能成为毒品危害的高危潜在人群。

小丽是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一次聚会上,有人向她推荐可以助兴的“药丸”,在“朋友”的劝说下,小丽开始了第一次尝试。之后,小丽渐渐成瘾,不仅精神萎靡,身体更是逐渐消瘦。不久,身陷毒害的小丽不得不退学,被送进强制隔离戒毒所,原本花样女孩的锦绣前程被毒品毁灭。

三、关于如何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如何应对欺诈

1、自身具备反诈骗意识,切忌贪图小便宜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对飞来的横财和好处要深思和调查,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做到三思而后行。

2、高校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提高防诈骗意识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成为网络诈骗“重灾区”,应当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力度,定期开展知识讲座,进行普法教育,提升防诈骗的意识与本领。

3、保护个人信息,切断泄漏途径

对于个人信息要有保护的意识,切忌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例如:快递单随手撕毁、不随意连接wifi、钓鱼网站和不明链接绝不尝试等。

(二)如何防范欺凌

1、宣传预防工作常态化

占领宣传防范工作这一主阵地,制作相关视频,海报,:什么样的行为是校园欺凌,形象生动得宣传什么样的言语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从思想层面提升对校园欺凌的认识。校园里所有潜在的行为主体(学生、家长、教师、管理人员等)都参与到干预行为中,在整个校园形成“氛围”,从而形成一致的目标导向,做到预防工作常态化。

2、注重心理问题的研究

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心理电子档案,密切关注心理动态并做好危机干预。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增开心理健康课程,全方位地预防因为心理疾病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同时在遭遇霸凌时及时求助心理咨询,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建立心理沟通平台,按照性格、年龄、学历、兴趣爱好等进行相似度匹配,具有相同境遇的可以在心理认同的前提下在线沟通交流,解决困惑。

(三)毒品问题

1、高校开展有群体针对性的毒品宣传教育

针对大学生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差、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深等特点,应从毒品种类(例如摇头丸、笑气、神仙水等)、特性、中国禁毒历史、涉毒案例等方面进行宣传,详细介绍这类毒品的危害、辨认方法、吸食后的反应等,使得大家意识到其危害及严重性,从而打消“尝试”的念头,对毒品做到“坚决抵制”。

2、创新宣传方式,宣传工作常态化

首先,把毒品宣传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中,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常态工作来抓。向学生讲解毒品的种类与危害、毒品的辨别方法;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例如辩论赛、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营造多渠道、多形式、多视角、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态势使广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禁毒、防毒、拒毒”的活动中,增强学生远离毒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研究 《决策探索》杨延林2005年07期

[2] 高职院校禁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2019年6期

[3] 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 《法制博览》吴锐  2018年33期

[4] 校园霸凌的社会生态和协同治理《中国青年研究》朱焱龙  2018年12期

[5] 驻京5所高校大学生禁毒意识现状调查—以明星吸毒丑闻为背景《天中学刊》 赵海滨 吕薇  2018年6期

[6] 青山年两类新主体的吸毒原因研究 裴绪胜 理论版2008年05期

作者简介:杨一凡(1999--)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山西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在读本科生

黄长仙(1967--)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安心理学

课题简介:本文系山西警察学院2020年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蓝天大学生社工服务平台》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欺诈毒品大学生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欧洲网络犯罪:犯罪类型及比例
火烧毒品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意外、健康保险欺诈概率识别
防范信用卡申请业务欺诈风险的中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