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思考

2020-08-14 10:13肖丽华王志丹
新丝路(下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提升大学生

肖丽华 王志丹

摘 要:大学生法治素养对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法律信仰的树立和法治思维的培育负有重要责任。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应探究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创新法治教育的理念和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展法治教育社会实践覆盖面,建设全方位的法治环境,切实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

法治素养是人们在法治的认知、体验、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其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更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必需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

近年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不断增多,对参与社会民主管理及法治宣传教育投入极大的热情,在大学校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利用假期开展法律社会调查和法律咨询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日益深入和扩展,然而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重视。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法律知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人们的法治意识水平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是紧密相关的,但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由于近年就业的压力,我国大学生大都关注专业课的学习,而认为法律基础课可有可无,只是为了学分,考前突击应付及格就行的学习态度。在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对法律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2.一部分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欠乏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是法治意识的组成部分,而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务的法治思维方式。大学生对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但是不完全相信法治的实践效果。相当部分学生缺少崇拜法律的心理,在行为的选择上可能不会依法而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看到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就不再相信法律的公正性,甚至产生权大于法的错误认识。正是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薄弱,才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是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法治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甚至放弃法律武器,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从而加大了违法的可能性。

3.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尚未完全确立。法治是社会公众普遍具有的共同的一种精神和信仰、意识和观念,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态;法治的精神在于合法颁布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的行为规则。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权力和法律面前总会出现权力高于法律、法律低一等的认识,从而对法律失去信心和认同感,便不会自觉地寻找法律的保护,也更谈不上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了,法律就如一纸空文。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少数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没有信心,对法律没有信仰,一部分学生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极少数学生却认为法律只是有权人和有钱人的工具,部分学生不关注有关法律方而的新闻,他们缺乏维护法律权威的责任感和勇气。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从而无法对法律和法治现象产生正确的评价,认为法律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约束,目的是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自己不去触碰法律也就没有必要学习法律法规,导致在自身真正遇到纠纷需要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时却无从下手。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使当代大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广泛的了解,但是不利因素也随之而来,使大学生难以辨识真善美与假丑恶、精华与糟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产生了对法律的不信任,从而在遇到纠纷时企图规避法律,从而触犯法律而违法犯罪。

2.家庭作为小环境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过分溺爱、袒护儿女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现象,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在触犯了法律时而浑然不知,

3.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学校周围环境的恶化、各种非法传销及黑社会组织的渗入等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也不容忽视,他们对大学生心理、生理上造成严重的损害,使部分大学生盲目效仿、急功近利、沾染不良风气。

三、当前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状况

1.法治意识有较大的提升。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当代大学生开始关注国家的法治建设,关注白己的合法权益,对主体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义务意识、积极守法意识等都有所理解。但他们缺乏对国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常常又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

2.存在知行脱节。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及现实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轻视法律的作用,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习惯于按照传統观念参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白己的权益,甚至认可“权大于法”,产生了与依法治国认识相矛盾的心理。

3.法治态度不坚决。清楚是善恶美丑是非曲直,但大学生对法治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不少学生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不愿意去运用法律维护白己的合法权利,对正当的司法程序表示冷淡、疏远、甚至恐惧,不敢参与诉讼,对公安、司法人员等执法者往往敬而远之。有的学生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对法律的信任度不高,信奉“官场潜规则”有的学生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坚决,有的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

四、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

1.建立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高校师资队伍。建立一支具备较高法律素养的高校师资队伍,是摆在高校面前一项重要任务,一支合格的高校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对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培育优秀的师资队伍的途径有对教师进行定期的法律培训,聘请法律工作者作为高校的客座教授或校外导师,定期给师生进行真实法律案件的剖析和分享。教师在课堂上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法律的价值追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正义善良的法治追求公平、效率、秩序、人权。而恶法背离这些价值追求,最终会被人民抛弃,没有生命力。学习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讲述一些基本的法律格言。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共实对法治推动的作用是很大的。更多的能体现法的基本价值追求或法律部门基本原则的法律格言,若能使学生们了解其来源、理解其含义及共精髓,显然会使大学生法治意识得以升华、凝固。

2.打造健康的法治校园环境。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提高的效果。学校是否能够做到依照规章管理学校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的效果。高校教师及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教育法规和学校规章,在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尤其是在处理评奖评优以及违纪处分等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时,要坚决做到照章办事,决不给任何人搞特殊、开后门,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好榜样,只有在对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法治精神,才能为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依法治校文化,其直接现实的感染方式,也远比课堂教学来得更加真实生动,如举办法律讲座、开设普法宣传栏、组织模拟法庭、开展法律援助等,都可以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通过营造一种浓厚的法治校园来促进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3.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与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是意志力不够坚定,被不良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些不良情绪主要来自于家人过高的期望、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低下的自我调节能力所造成的压力,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释放,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有可能通过违法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良好的法治素养,是在学习中升华、内省中完善、自律中养成、实践中锤炼的结果,同时也是大学生把握发展机遇、创造人生精彩的基础条件和宝贵资源。大学生应当通过法律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参考文献:

[1]宋鹏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路劲探究.法制博览,2019.11

[2]李志鹏.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研究.法治博览,2014.6

[3]万冠羽.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路径探析.法制与社会,2019.8

作者简介:

肖丽华(1968--)女,湖南桃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志丹(199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伦理学。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提升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