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2020-08-14 10:13王桂云
新丝路(下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实效性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作为新的发展生态理念和实践成果,引导人们进入数字化时代,对于人们生活、生产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互联网+”的时代变革同样影响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生态,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着空前机遇和诸多挑战。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改善教学逻辑、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探索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切实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及其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論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教育主客体、队伍建设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研究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增大,“互联网+”作为新的发展生态理念逐步流行起来,对于人们生活、生产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启了人们全新的生活和工作。2015年3月,“互联网+”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互联网+”成为流行词,网络、信息等技术加速向产业衍射,与各领域、各行业迅速融合,互联网思维发展+传统行业的实践成果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和认可,“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也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一、“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概念。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由此,互联网与各行业尤其是传统经济行业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理念和新模式。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其间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教学任务、教学逻辑、教学成效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时代变革也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生态,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一,“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继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应运而生,借助互联网优势,把握时代之脉,反映时代之需,回答时代之问,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生路径。

第二,“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应对互联网影响力的日益强大和虚拟网络环境日益恶劣带来的现实挑战。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成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也可能沦为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乐土。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时代命题和现实需求,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创新教育的理念、形式、内容和有效性,特别是直面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自我创新发展力量。

第三,“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过程中,理论的固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单一化是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在“互联网+”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集成传播优势,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能够走进普通大众生活,并真正被接受的活生生的理论,是党和国家以及广大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这些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的研究,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和关键内容,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具有意识形态性。面对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冷静看待“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改变,加速教育自我进化能力,与时俱进地改进、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等。

1.“互联网+”时代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当其冲。无论是传统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袭,通过各种手段、方式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尤其是把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主要渗透对象,弱化、抵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冲击、打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正面影响。“互联网+”时代,“西化”“去中心化”等现象伪装的更是扑朔迷离,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是普通学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割裂开来加以渲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看作是大学普通课程,利用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西方的“民主”“民意”,用“个人化”“碎片化”“娱乐化”的语言诱引青年大学生,混淆社会认知,增加矛盾对立面,加剧各种渗透程度。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严加防守,有效回击,一刻也不能松懈。

2.“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文化多元化,西方敌对势力借机干扰、分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成效。在网络信息传媒新时代,“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更丰富的获取信息源技术手段和接受、发布观点的便捷机会,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大多数社会成员是通过自身的站位、学识,判断、解读信息,很多信息来不及仔细斟酌、消化,真假难辨,有时还会误信为真。这种信息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在无形中分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权威和话语权,有的甚至故意把西方和中国对立起来,诱导人们把“教育”与“爱国”对立起来。特别是对于那些辨别能力稍差的青年大学生,稍不注意就会落入西方话语权的各种文字、现象的“陷阱”当中,时而久之,价值观就会受之影响,偏离甚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轨道。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既普遍又重要的问题,也是需要高度重视、持续加强的着力点。

3.“互联网+”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师生的政治定力,影响了师生教学的自我定位,弱化了师生教学的深度厚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2]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质上就是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方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方法,建立、巩固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抓住“互联网+”时代“短平快”等特点,利用部分教师面对互联网教学改革存在心理阻力、行动惰性和青年大学生自学能力难、网络学习孤单、线上学习分心等弱点,通过教条、机械和片面的方式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趁机混水摸鱼,混淆视听,热讽冷嘲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恶意揣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自由至上”“价值孤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削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师生政治定力、教学深厚度。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新动向。

三、“互联网+”条件下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3]为了快速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克服其带来的不良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急需自我革新、自我进化,在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学方针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调整模式、改变策略,有效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扣紧、扣牢价值观的扣子,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1.擦亮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以开放的态度拓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既是科学的、人民的理论,又是实践的、开放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底色,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鲜明的底色。“互联网+”在一定意义上倒逼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发展,我们应以以开放的态度、创新的勇气对待“互联网+”,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采用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例如,让学生在线下(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所提到的问题,在线上观看慕课或有关视频,在线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提高学习、理解、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果。

2.改进理论教育的内容形式,以高度的责任提升时效性和感染力。“互联网+”新的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要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要点,站在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聚焦时代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改进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情景的转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紧接地气、讲清用活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事实和对象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即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4]在教学内容上,坚持问题导向,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遵循教育之道,把线上线下教学和实践教学生动的融合起来,把理论教学的规律和学生个性特点融合起来,把理论性、思想性的知识教育和社会“大课堂”情感教育融合起来,在引导中灌输,在灌输中引导,不断优化教学体验,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教育实效。

3.克服理论教育的“三化”倾向,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协同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5]面临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努力克服或避免“形式化”“碎片化”“功利化”等倾向,进而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于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思政教育体系为一体的协同体系,形成强大的“王道”合力。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系统性、实践性贯穿到教育全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完整、系统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协同体系中来,在“真懂、真信、真用”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化解教学矛盾、知行矛盾、信行矛盾,真正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做到同信仰同进步同发展。“在传授理论、经验、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这一份信仰、使命和情怀传承下去。”[6]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是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主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着重在教学主客体互动、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设置内在规律等方面深化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教育他们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写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奋进之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1)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6]冯刚.深刻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2)

作者简介:

王桂云(1982--)女,河北灵寿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实效性互联网+互联网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