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海 高再兰
摘 要:“X处”主要是指“到处、随处、四处、处处”等。作为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范围副词,它们最初并不是固定结构,由于线性顺序邻近,逐渐由短语凝固成词。通过对这几个范围副词的词汇化历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到处”“随处”“四处”是由短语凝固而成的;“处处”则是单音节词重叠而成的。在“X处”的演变动因中,首先是出于双音化和韵律化的需要,其次是句法位置与使用频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X处”;词汇化;动因
一、引言
词汇化是当前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董秀芳认为,“词汇化”一般指的是“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或者指的是短语以及其他句法单位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由非词汇性的单位变为词汇性的单位或者词汇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词汇性较高的成分。”[1](P3)“到处、随处、四处、处处”词义相近,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X处”的词汇化都是在句法结构中发生的。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是集中于四者在语义、语法、语用上的差异,而很少涉及这类词的词汇化过程。如刘潇潇、毛贻锋运用替换的方法,阐述了“到处”“处处”在语义和语义搭配上的差异[2]。刘永华区分了“到处”“处处”在语用、语义指向、语体及使用频率上的不同[3]。辛慧从句法、语义、语用方面,分析了“处处”“到处”的异同[4]。王丽娜运用“三个平面”理论,从共时的角度对总括性范围副词“到处”“处处”“随处”进行了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比较研究[5]。焦海艳则选取了包括“随处”在内的十个“随X”现代汉语常用方式词,对其动词的选择限制作了分析,并对其词汇化、语法化历程进行了探讨[6]。范诗雨从共时、历时层面阐释了“随地”“随处”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的共性与差异[7]。有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范围副词“到处”“随处”“四处”“处处”的词汇化过程及其演变动因。本文中的语料均来自于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和CCL语料库。
二、“X处”的词汇化
(一)“处”的语法化
“处”的来源较早,语义也比较丰富。许慎在《说文解字·几部》中对“处”字的解释是:“処,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8](P299)可见“处”的本义为“暂止”。《康熙字典》对“処”的解释是:“《唐韵》昌与切。《集韵》《韵会》敞吕切。并音杵。《说文》:処,止也。从夂。得几而止。《玉篇》:与處同。”《康熙字典》对“處”的解释是:“《唐韵》昌与切。《集韵》《正韵》敞吕切。并音杵。《玉篇》:居也。……又止也。”[9](P244)可见“居”的义项是从本义“暂止”引申出来的,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例如:
(1)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孙子兵法·军争篇》)
(2)惠王三年,边伯、石速、蔿国出王而立子颓。王处于郑三年。(《国语·周语上》)
例(1)中的“处”意为“休息”,前面受否定副词“不”修饰。例(2)中的“处”意为“居住”,“于郑三年”在句子中作时间补语,说明居住的时间。
由“居住”义可引申为“居住的地方”。例如:
(3)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周易·旅卦》)
(4)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诗经·小雅·黍苗》)
例(3)中的“处”位于“于”之后,是“于”引出的宾语,因此,这里的“处”意为“居住的地方”。例(4)中“处”亦是指“居住之地”,在句子中充当“归”的宾语。
“处”引申为处于某个位置后,再引申为处理、处罚。例如:
(5)公处帷幄之内,在行阵之间,运筹执锐,功冠诸部。(唐代李百药《洛州都督实轨碑铭并序》)
(6)天子方将以上庠隆位处国老,以咨访其道。(唐代令狐绚《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太子少师分司东都上柱国乐安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赠太师孙公墓志铭并序》)
(7)敕:趙应、智钦、陈光济三人处死,连坐郭延贵等十七人,并决配蔡河务收管。(五代周太祖《命开封府处死妖妄人敕》)
例(5)中,“公”为主语,“帷幄”为宾语,因此,这里的“处”是谓语动词,意为“位于……之内”;例(6)同例(5),意为处于国老的位置。通过位于某个位置或者职业,进一步引申为处理、办理,如例(7)中的“处”。
“处”的“处所”义又可进一步引申为量词。例如:
(8)时共集一处,皆当时名士,谓王曰:“裴令令望何足计!”(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9)东汉时,到洛阳见公卿,数十处,皆持斗酒片脯候之。(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
例(8)中的“处”泛指某个地方,前面以数词修饰,可见其词义开始逐渐虚化。例(9)中的“处”意为“次”,这里已完全变为量词,和数词构成数量短语。
可以看出,“处”的语义演变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居住→居住的地方→位于、处于某个位置→处理、处罚”;第二种是“指称上文所指→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处”则演变为构词单位,不能单独使用。张谊生认为:“语法化通常指意义实在的词在一定语境中演变为表语法功能的成分,或者语法成分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词汇化指组合性句法结构演变为整体性词汇单位的过程。”[10]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因为隐喻和转喻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处”的语义逐渐虚化。它先是由具体所指某个地方的实在意义,泛化为泛指某个地方,这时词义已有所弱化;再到遍指所有地方,词义则进一步弱化。词义的弱化导致“处”作为词的地位受到动摇,最后弱化为一个附着语素,从而促成了句法位置的改变。也正是因为“处”的词义弱化,最终导致了“到处、随处、四处、处处”的词汇化。
(二)“到处”的词汇化
“到”“处”两词在线性序列上最早连用是在秦汉时期,仅发现1例:
(10)长未到处所,行病死,上怜之。(《史记·孝文帝本纪》)
例(10)中的“到”为动词,“处”表示“居住”,“所”为名词,表示“……的地方”,“到处所”为动宾结构,意为“到达流放居住的地方”。此时的“处所”指的是具体的地方,而“未”的语义仅仅指向谓语动词“到”,否定的是一种客观事实。显然,这里的“到处”并未成词。
唐宋时期,“到处”出现了两种用法:第一,“到处”为动宾结构,前面必须出现否定词;第二,“到处”跟后面的谓词性成分连用,这就表明“到处”开始逐渐成词。例如:
(11)李克用引兵对阵,一箭炮石打不到处。(《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卷上)
(12)路经丰州,会可汗死,敕于所到处纳库。(《旧唐书·张长逊传》)
(13)日本国此夜宅庭屋里门前,到处尽点灯也。(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例(11)中的“处”并非实指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泛指“一箭炮石”所到的地方,这里的“处”仍是表示处所宾语,但词义有所弱化。例(12)中的“到处”位于“所”之后,表示所到的地方,在句子中作状语。例(13)中的“到处”修饰副词“尽”,这里“到处”不是指“到的地方”,而是指代“宅庭屋里门前”等所有地方,此时“到处”由处所宾语转变为状语。这反映出“到”逐渐由实词变为虚词。
元代以后,“到处”后带谓词性宾语的现象已较为普遍。如前所述,“处”由具体的处所引申出某个地方,并进一步演变为指代所有地方。词义的弱化造成“处”作为词的地位受到动摇,最后弱化为一个附着语素,依附于“到”。“处”的名词性减弱也导致“到”的动词性减弱,“到处”遂词汇化为一个词。同时,由于“到处”处于连动项的前项,即非中心动词的地位,这进一步促使“到处”的动词性减弱,最后虚化为一个副词。例如:
(14)歌谣到处皆相似,天子寿南山。(《金史·乐志下》)
(15)是夜二更时分,韩暹、杨奉分兵到处放火,接应吕家军入寨。(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16)过了梅林,到处皆是菜园,那些农人,都是儒者打扮。(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二回)
例(14)~例(16)中的“到处”都是用来修饰动词,在句子中作状语。“到处”所在句子的重新分析可以表示为:“(不)到+处”→“到处+谓词性中心成分”。近代汉语双音节化的趋势使这一用法沿用至今。
(三)“随处”的词汇化
“随”是形声字,表示“自后向前跟”,本义为跟从,引申为顺从,通过隐喻引申为“任凭”,最后转喻为介词“依据、根据”。王洪君认为,“一个词由实词向虚词演化的过程,经历了多个连续的阶段,相邻两个阶段的意思,只有细微的差别。当一个词由A义转为B义时,一般总是可以找出一个既有A义又有B义的中间阶段,这个阶段的词既可以表示行为动作,也可表示引进行为动作的方式、状态。”[11](P113)“随”也经历了既可以表示行为动作,也可以表示引进行为动作的方式、状态这样的阶段。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它最后演化为介词,也成为了构词单位。
总的来看,“随处”出现的时间较晚,它在线性顺序上最早连用是在唐宋时期。例如:
(17)知合葬之非古,使随处以安神。(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周故清苑公刘府君夫人岑氏墓志铭》)
(18)如守官满日,未给得解由历子等文书,随处不得便令辞谢。(后唐明宗《吏部南曹晓谕选人敕》)
(19)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北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例(17)中的“随”,使用的是本义“跟从”,“处”指的是埋葬的地方。例(18)中的“随处”,应理解为各个地方;此时,“随”的语素义消失,而“处”的语素义则完全取代了“随处”的词义。例(19)中的“随处”与例(18)相同。这说明“随处”在形成之初就开始向词靠拢,并在句子中作状语成分。
元代以后,“随处”的词义更加虚化,后面可以直接跟谓语动词。例如:
(20)己亥,诏武举官非见任及已从军者,随处调赴京师,别为一军,以备用。(《金史·宣宗本纪上》)
(21)关兴先引百余骑登山坡看时,只见羌兵把铁车首尾相连,随处结寨。(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
例(20)、例(21)中的“随处”,在句子中作状语,直接修饰“调赴”“结寨”,表示“到处、处处”之义。这时的“随处”已经完全词汇化了。
(四)“四处”的词汇化
“四”和“处”连用在先秦时期仅有1例:
(22)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庄子·盗跖》)
在例(22)中,“四”为数词,“处”为名词,可译为“地方”。这里“四处”连用,在句子中作“争”的宾语。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处”仍保留着實指的用法。不过,其中的“四”开始逐渐虚化,泛指“多”;或者用来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此时,“四处”已不是实指,主要充当状语成分。例如:
今臣所统千里,受敌四处,外御强对,内怀百蛮。(《三国志·吴书·陆抗传》)
(24)河济之间,应置戍捍,其中四处,急须修立,瓮口故城,又是要所,宜移太原,委以边事。(《宋书·申恬传》)
(25)或征索酒肴,或十余日不食,预言未兆,悬识他心,一时之中,分形四处。(唐代许敬宗《唐故卧龙寺黄叶和尚墓志铭》)
例(23)、例(24)中的“四处”仍是表示实指;例(25)中的“四处”既可以理解为四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四个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四处”有逐渐虚化的趋势。
唐宋时期及以后,“四处”在句中的位置比较自由,充当定语或状语;同时,其实指用法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例如:
(26)因此四处灵境,绝人往来,无人送供。(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27)只得备着干粮,随着四处放牧。(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例(26)中的“四处”,在句子中充当定语,用来修饰“灵镜”,它并不是实指“四个地方”,而是泛指所有灵境。例(27)中的“四处”,在句子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VP结构,意义完全虚化。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综上所述,“四处”起初是指四个具体的地方或方位,由于“四”从实变虚,它逐渐演变为“四个方向”或“四面八方”义,最后完全虚化,表示“随处、到处”义,这也意味着“四处”词汇化的完成。
(五)“处处”的词汇化
“处处”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郑玄笺:“京地乃众民所宜居之野也,于是处其当处者,庐舍其宾旅。”朱熹《诗集传》:“处处,居室也。”之后,由于两者连用频率越来越高,“处处”遂逐渐虚化,泛指“到处”。如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一:“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唐代慧然辑《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师云,尔向清净法界中,无一念心生解,便处处黑暗,是出佛身血。”
张谊生认为,副词的重叠包含构词与构形两方面的内容,构词重叠是指接连反复某一音节或词根以组成新词的一种构词方式,构形重叠则是对某一个词连续反复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变化形式[12]。副词“处”一般只能用在特定的组合之中,具有初步的语素化倾向;副词“处处”在现代汉语中则可以自由运用,已经成词。
三、“X处”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一)双音化和韵律需要
双音化是“X处”由短语凝固成词或构词重叠的主要原因。吴为善认为,“就本质上说,‘双音化指的是两个音节构成基本韵律单元(音步)的倾向,在这个韵律单元的作用下,两个紧邻出现的单音节词就有可能‘复合成一个语言单位,‘复合的前提是这两个单音节成分必须‘高频率共现。”[13]冯胜利也指出,汉语最基本的音步是两个音节,音步是最基本的韵律单元,具有一种“梏化作用”,处在稳定的音步中的两个成分必然会被音步紧紧地“桎梏”起来,趋向词化[14](P114)。由于受到双音化趋势和追求韵律和谐的影响,“X+处”就从两个紧邻出现的单音节词逐渐凝固为一个语言单位,从而由短语变成韵律词。就此而言,双音化趋势是导致“X处”形成的主要动力。
(二)句法位置与使用频率
王思逸指出:“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一个词在其未成词之前,在句法位置上,其构词语素分别处于不同位置,随着它们长期使用,二者逐渐融合并在句中充当状语,其语法动能也相应地发生改变。”[15]如前所述,“到处”位于连动项的前项,即处于非中心动词的地位,这进一步促使“到处”的动词性减弱,最后由状中结构虚化為一个副词。在短语结构“随处”中,“随”为谓语动词,“处”为宾语成分,此时“随”与“处”各司其职,很难发生融合;之后,“随处”后面紧跟谓语性短语,使其原先的词义虚化为副词,表示范围。也就是说,当“随处”频繁出现在状语位置上时,很容易导致虚化与词汇化。“四处”则主要是由于“四”的虚化,使具体所指的数字演变为东西南北方向,并最终导致它表示泛指,这时它和范围副词“到处”意义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X处”还注入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表示对某一种现象或情况的否定或认可。Lyon认为,“情态是句中命题之外的成分,也是句中的非事实性成分,是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语法化,表达说话人对句子命题和情景的观点和态度。在汉语中,副词是表达情态的一个重要手段。”[16](P95)根据“X处”的使用频率,可以得出它们的主观程度序列为:到处>随处>四处>处处。
在副词复合化中,最活跃的是词尾化。“X处”类双音节副词就是由于“处”的词尾化而形成的,其中,“到处”“随处”是由动宾短语凝固而成;“四处”是由偏正短语凝固而成;“处处”是通过构词重叠而成。“处”的动词义或名词义不断弱化,从紧邻成分再重新分析,导致“X处+VP”的出现,从而完成了其词汇化过程。双音化和韵律需要、类推作用、句法位置与使用频率是产生“X处”词汇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刘潇潇,毛贻锋.“到处”和“处处”辨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3).
[3]刘永华.“到处”与“处处”异同考[J].语文学刊, 2006,(9).
[4]辛慧.“处处/到处”的句法语义功能[J].新余学院学报,2012,(2).
[5]王丽娜.总括性范围副词“到处”“处处”“随处”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焦海艳.现代汉语“随X”类方式词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范诗雨.“随地”与“随处”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8][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张谊生,许歆媛.浅析“X客”词族——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新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8,(4).
[11]王洪君.基于单字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2]张谊生.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J].世界汉语教学,1997,(4).
[13]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2).
[14]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5]王思逸.“难于”的词汇化及其动因与机制[J].钦州学院学报,2018,(11).
[16][日]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江蓝生,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