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同时,英语在国际社会的广泛使用意味着英语教学需要进行实质性的提升,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实践能力。新课改的颁布与实施使得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这一话题受到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对此,文章围绕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展开阐述。
【关键词】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金小霞,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中学。
作为当前国际化社会应用最多的语言,英语在促进国际关系的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纵观当前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状况,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一些教师对于英语知识的了解深度、视野还不够深入,教学观念也没有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得到全面的优化。同时,教学方法和模式较为刻板、单一,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处于沉默、积极性不高的状态。因此,探究有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巧妙设置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高中英语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而合理的设计运用导入环节,使其能够切实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这对于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巧妙地课堂导入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的目标设置良好的导入,让学生能够在导入的引导下生成一定的学习动机,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兴致高昂,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例如,针对“The Olympic Games”一课的教学,为了增强奥运会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可以运用白板呈现与奥运会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以诱发学生对本课主题内容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就自己对奥运会的了解,在课堂上自由分享,如奥运会的由来、喜欢的奥运会竞赛项目、喜欢的运动员等,在此基础上与英语教学相关联,让学生尝试用英语描述与奥运会相关的表达,从而借助趣味、轻松地谈话导入逐渐调动学生高昂的英语学习状态,进而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自主探究學习,突破重点内容
从教学主体的角度来看,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经历探究过程,因为只有探究才能促进知识与意义的生成,这是教学价值的重要体现。高中英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只会听教师命令的“机器人”,而要把学生当作能够自我实现意识的“完整的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因为在英语课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英语学习实践活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初步阅读,获取其中的中心信息,概括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对文章进行详细阅读探究,在初步阅览的前提下,深入理解内化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梳理文章中主人公的三次主要经历,根据教师布置的阅读问题,判断教师说法的正误。组内学生可以分工阅读协作,在把握细节的基础上提升阅读效果。为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师可以提供WWF的资料,让学生讨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进而帮助学生逐渐突破对文章的重点知识掌握。
三、重视拓展延伸,培育英语素养
现阶段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往往还只停留在固定的课本知识的教学上,并不是说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定不好,但如果想要真正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仅仅局限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之中是完全不够的,特别是针对高中学生,他们需要更广泛的阅读视野、更高的英语学习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不能将教学的目光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对课堂进行一定的延伸与拓展,这是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运用恰当的课堂组织模式,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延伸,进而有效开展高中英语教学。
例如,在“Cultural relics”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与文化古迹相关的阅读资料,并使之与教材中的阅读内容相互配合,在图片、视频和阅读资料的巧妙配合之下,让学生认识到在战争的破坏下,文化遗址也随之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毁灭。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有关中西方文化遗址的文章资料,让学生领略不同文明渲染之下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之——文化古迹也各具特色,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化古迹的阅读理解,既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与知识视野,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文化古迹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引导,进而实现促进学生英语素养提升的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学生英语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英语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作用。高中英语教师基于社会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对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徐福翠.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践行—Unit4 Mudole6 Welcome to the unit教学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11):270-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