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的文学传播机制分析

2020-08-14 10:17黎川茜
声屏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朗读者阅读媒介

黎川茜

摘要: 德国著名文学传播学家洛文塔尔认为,文学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对内在经验的分享,文学传播活动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理解和共享。文章立足于洛文塔尔的文学传播观点,对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背后的文学传播机制进行探讨。《朗读者》以文学作品为中心,通过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建立起读者对文学作品和世界的理解,实现了阅读体验与意义的共享,在传播经典文学的同时,起到了传递人文情怀、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朗读者》 文学传播 媒介 阅读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成员、德国著名文学传播学家络文塔尔认为,文学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对内在经验的分享,文学传播活动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理解和共享,“理解”和“分享”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特点。①本文对《朗读者》的研究,立足于洛文塔尔的文学传播观念,阐释《朗读者》在传播文学经典、传递人文情怀背后的作用机制。

《朗读者》的理解机制

艾布拉姆斯曾提出经典的文学四要素说,即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此后四要素说成为主流的文学活动范式。但随着现代媒介的兴盛,及其在文学活动中发挥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媒介视为文学活动的存在性构成要素,并提出“世界、作者、作品、媒介和读者”的文学活动五要素说。文学活动五要素的动态联结从《朗读者》中便可见一斑。

一、读者与读者。《朗读者》的主要展开形式是“访谈+朗读”。节目每期邀请四至五位朗读嘉宾,由主持人董卿先和他们围绕主题词进行个人访谈,由访谈引出读本,再正式进行朗读。朗读嘉宾来自各行各业,既有运动员、企业家、演员、知识分子等社会地位较高的名人,如姚明、柳传志、胡歌、许渊冲等,也有籍籍无名的普通人。

在《朗读者》中,读者之间的理解得益于其双重唤醒机制。首先是嘉宾的个人经历对观众生命体验的记忆唤醒,它主要通过访谈完成。访谈在一种好友闲聊式的氛围下展开,朗读嘉宾将自己的故事与感情向主持人娓娓道来,这些讲述温情而真诚,紧密契合着“青春”“告别”“第一次”“陪伴”“故乡”等与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息息相关的主题词,让观众产生情感和记忆共鸣的同时,也为将他们带入朗读语境营造了氛围。然后是文本对读者的情感唤醒,它通过朗读达成。“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②

二、读者与作者。《朗读者》的朗读嘉宾除了普通读者,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那就是作者。作者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文学活动的重要基本要素。《朗读者》中以作者身份进行朗读的不在少数,如贾平凹、阿来、刘震云、余华、曹文轩、王蒙等当代知名作家,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和心得,然后朗读自己的文学作品。它让作者得以直面读者,在文本外分享有关文本或文本创作的故事。诗人郑愁予在访谈中向观众梳理了自己一生的行旅足迹,我们便更能理解他诗歌中游走的乡愁;作家曹文轩在分享了他和父亲的故事后,《草房子》中以他和父亲为原型的情节——父亲桑喬背着儿子桑桑四处求医,则以一种真实的力量让人动容。

三、读者与作品。《朗读者》选择的文学作品既具有面向多元受众群体的普适性,又是兼具一定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的经典文本。纵观两季《朗读者》的朗读书目,可以发现书目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兼而有之,以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主,也涵盖莎士比亚、狄更斯、梭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西方文学巨匠的著作和《礼记》《牡丹亭》《红楼梦》等中国古代经典文学。

在阅读走向碎片化、娱乐化的当下,网络文学大行其道而严肃文学逐渐衰落,文学畅销榜单被追求消遣和娱乐的大众文学作品占领,“文学成为纯粹的一次性消费品,其振聋发聩的精神力量和灵魂净化的力量正在逐渐消解。文学对社会和人生的严肃性、深刻性思考的价值及其意义,遭到严重的颠覆和解构。”③而《朗读者》通过呈现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之美、语言之美与意境之美,在庄重的朗读仪式中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感动与愉悦的精神享受,使读者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通过深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力量与精神价值,重新唤起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与崇高的价值追求。

四、读者与媒介。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0%,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6.2%,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此外,以移动有声APP平台为主的听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接受方式,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选择。④基于此,《朗读者》采用了跨媒介的文学传播方式,它以纸本图书为依托,利用传统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的创新传播形式,扩大了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空间和边界,让文学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

《朗读者》的多元化媒介传播方式不仅使不同媒介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在读者与媒介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朗读者》采取台网联播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喜马拉雅APP等网络媒体平台,极大地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节目的线下朗读亭不仅为个人朗读提供了平台,也在社会上掀起了全民朗读的新风尚。⑤

五、读者与世界。不论是作者创造文学作品的活动,还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活动,其背后都有一片土壤,那就是世界。文学不仅能帮助读者了解自我的内心世界,获得自我探索与启蒙,也为人们感悟社会生活、洞察客观的外在世界提供了有效路径。文学传播活动作为连接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中间环节,它通过传播文学作品将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

《朗读者》通过作品选择的把关机制和作品价值的二度创造,营造出了一个与文学真、善、美价值追求相契合的世界。《朗读者》的把关机制体现在朗读文本的选择上。《朗读者》的朗读文本皆为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们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旨在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更重要的是,《朗读者》通过嘉宾访谈,结合真实故事,或挖掘经典文本中的时代价值与意义,或对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进行重塑和二度创造。

《朗读者》的分享机制

一、阅读场景的变迁营造共享感。根据梅罗维茨的场景理论,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其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⑥不同的媒介创造出不同的“信息场景”,有的能营造出共享和归属感,如电子媒介;有的能给出排斥和隔离感,如印刷媒介。传统的阅读行为就天然带有印刷媒介的隔离感。

正如梅罗维茨所说,“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倾向于将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联合进个人经验和感觉的亲密网络”。⑦因为它除了展示抽象符号,还传递大量的表象信息,如声音、表情和动作等。正是基于电子媒介的此种特质,《朗读者》的嘉宾往往采取演绎式朗读,以一种声情并茂的方式赋予文字血肉,更好地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二、仪式化分享重塑社会文化。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任何社会都会感到,它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这种精神的重新铸就只有通过聚合、聚集和聚会等手段才能实现,在这些场合个体被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一道加深他们的共同情感。”⑧而《朗读者》恰好为个体的聚合、集体情感的确认提供了一个平台,它以一种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这场神圣的朗读仪式中,来达成社会身份的认同、社会文化的聚合和社会价值的重塑。

《朗读者》将故事分享、情感传递和文学朗读结合起来,以凝结了人类集体记忆和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经典为核心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唤起了观众对共有的生命体验、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的记忆,实现了社会文化的有效聚合。

結语

《朗读者》利用现代媒介对文学作品进行创新化传播,在扩大文学传播的范围与影响方面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在线下朗读亭的火爆、高校朗读活动的兴盛和节目相关图书销量的快速增长中可见一斑。然而,《朗读者》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受众对文学作品的深层阅读,随着节目播出而掀起的阅读与朗读热潮能有效地持续多久,这些却是未可知的。《朗读者》为新媒体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的同时,也对如何促进文学阅读走向个体自觉和深度理性提出了新思考。(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注释:

①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1页。

③陈嘉:《文学转型与大学文学教育变革》,《教育评论》,2006(6)。

④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⑤钟蕾,王涵:《文化类电视节目对图书销量的影响力测评——以〈朗读者〉为例》,《出版发行研究》,2018(7)。

⑥⑦[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0页。

⑧[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2页。

猜你喜欢
朗读者阅读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