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路遥
摘 要:1894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意识到与日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激发了学习日本经验的想法,掀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在日本学习的同时,广大学生开始思考如何救国图强,选择鉴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因此自发展开了译书活动,以求达到开启民智、救国图强的目的。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进行了大量文化交流活动,他们利用在国内缺少的言论、出版自由和资料、印刷等条件,通过创办报刊杂志,编译出版书籍等方式,把来自西方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经过自己的消化改造,再向留学生界和国内知识青年广泛传播。由于留日学生人数多、能量大,所译书籍种类多、内容新、形式灵活,有力的促进了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留日学生;译书活动;新文化运动
一、留日学生的翻译活动
1900年,第一批留日学生以戟翼翬为主的社员们成立了译书汇编社,其刊物为《译书汇编》。译书汇编社以编辑、译介日文书籍并进行出版为主,每月出版期,在刊登完一篇后,则会出版相应的单行本。
正如《译书汇编》的创刊号上曾就选择书籍的种类进行了阐述一样,译书汇编社在其创刊号上刊登的十篇译文,基本是以政治和法律为主,其中夹杂着历史类书籍等。其刊登译文的目的最直接的就是救国道路的选择与探索,译书汇编社刊行的译著和译文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开展思想启蒙运动,促进民族觉醒起了重要的作用。梁启超就曾赞扬道:“《译书汇编》至今尚存,能输入文明思想,为吾国放一大光明,良好珍诵。”①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也给于介绍和高度评价,书中写道:“留学界之有志者尝发刊一种杂志,日<译书汇编》,庚子下半年出版。……译笔流丽典雅,风行一时。时人成推为留学界杂志之元祖。自后各省学生次第倡办月刊,吾国青年思想之进步,收效至巨,不得不谓《译书汇编》实为之倡也。”②
译书汇编社作为一家文化出版机构,使得当时的国人对于西方及日本的政治及法律知识能够有最快的了解,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其所传播的政治思想,更新了人们的认识。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也有其积极作用。
在近代日文书籍引进过程中,也有一些作为个人的译者们积极致力于日文书籍的翻译。我们熟知的鲁迅,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根据《鲁迅译文全集》,其译本共有216,日文译本就有172本。在他翻译的日文书籍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文字作为传达思想的工具,鲁迅选择《一个青年的梦》作为自己的翻译作品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反战主题,鲁迅对于被迫卷入战争中的人们表示同情,同时,当时中国国力衰弱,翻译了该戏剧,希望借此唤醒国民的觉悟。
除了鲁迅外,当时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郭沫若,郁达夫等,几乎全是留日学生。所以,大量日本文学作品被翻译,郭沫若曾说过:“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创造社的主要作家是日本留学生,语丝派的也是一样。此外,有些从欧美回来的彗星和国内奋起的新人,他们的努力和他们的建树,总还没有前两派的势力浩大,而且多是受了前两派的影响。”①
二、译书活动对新文化引入的影响
1、新思想的启蒙与传播
当时,大批留日学生出于救国的动机,译介了大量的日文书籍,无论是启蒙思想、近代哲学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有一定的译介与传播。
社会主义学说进入日本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也越发广泛。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有关社会主义的著作己开始出版发行,1906年,日本社会党成立。幸德秋水、西川光次郎等社会主义活动家也开始了学说和思想的发表。在幸德秋水及其主张最为活跃的十年内,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同时大量的留日学生来到日本学习,接触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思想学说,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社会主义思想的译介与传播。
首先将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至国内的是当时的留日学生们,如译书汇编社的《译书汇编》、浙江留学生为主的《浙江潮》、湖南编译社的《游学译编》等。
如1903年,发表于《译书汇编》11期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该文对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的异同点进行概括阐述,认为社会主义学说拓宽了进化论的范围,并对其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该文通过比较的手段向国人介绍欧洲的社会主义学说,并在最后列出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对于社会主义学说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其积极作用。
2、推进近代教育思想的近代化
20世纪初,随着国内新式学堂的兴办,教科书的编写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特别是学堂章程颁布、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不仅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成为各类学堂
的必修课程,社会科学的许多门类也被列为学堂必修课程。除经学、文字训诂、词章外,绝大多数教材都亟待编定。可是在当时中国不但没有一本能用作教材的教科书,甚至连编写教科书的人,也找不到一个。因此最初的教科书,几乎都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留日学生精通日语,熟悉日本的风土人情,因此,在翻译日文教科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项任务被留日学生承担了下来。这些教科书和国内学堂设置的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多为各省新式学堂所采用。以江浙留日学生为主体的国学社专门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和东西文化名著。翻译教科书的过程中,为中国人自己编纂教科书提供了经验。为新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意见。
此外,留日学生翻译、撰写的众多教科书,由于体例完备,记述简要,译笔明净,所以,被各级各类学校所采用,极大地缓解了国内新式学堂对新式教科书的需求,而他们对西方教育理论和学说的介绍,不仅较早地向国人灌输了教育的新思想,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近代教育观念与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三 留日学生与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实际组织者和发动者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首先向腐朽黑暗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打响了第一枪,从此拉开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都与归国留学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完全可以说,是众多的归國留学生掀起和坚持了新文化运动。没有清末开始的留学运动,就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指导者名存史的不少,但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在当时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也就是运动的领导者们,除胡适外,其余均为20世纪初赴日留学生。
1917年1月,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后,随即把《新青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并于1918年1月改组扩大,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等相继参加组成的《新青年》编辑部,迅速组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者为核心的讨伐封建主义的前沿阵地。从此,新文化运动的烈火熊熊燃烧起来。
五四时期的留学生,把西方民主主义文化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引入中国社会是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重大贡献之一。他们主张用西方“新”文化冲破中国封建社会的罗网。尽管这些“新”文化在当时的西方已经变得陈旧,但是对于打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主义旧文化以及“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死传统,仍然是锐利的武器。他们企图使中国传统文化来一个脱胎换骨,使社会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人人脱离奴隶羁绊,实现自由民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留学期间,他们急于寻求的是新知识,在当地跑书店、参加集会、听演讲,探讨中国如何才能振兴起来。回国后他们积极创办报刊、杂志,介绍和宣传欧美及日本的新思潮、新理论;同时组织许多翻译团体,翻译种类繁多的各种图书。资产阶级的许多新潮观点和各种学说都是通过留学生之手,介绍到中国来的。在留学生们的带动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求思想解放的武器,中国各阶级、各阶层都根据自身需要吸收欧美、日本、俄国近百年来流行的各种思潮和学说以及小说、诗歌、散文和历史、自然科学著作。大量翻译介绍外国各类新书刊、新思想,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都是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2、准确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思想
以留学生为核心的新兴知识分子们,把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启蒙运动看作是自己的神圣任务,并牢牢把握这一主题思想。他们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主义文化思想展开前所未有的猛烈进攻,这也是对新文化运动的重大贡献之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没有能从政治上、经济上摧垮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战胜封建势力的主导地位。以留学生为骨干的新兴知识分子们敏锐地认识到,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和政治斗争是紧密相联的,要取得政治革命的成功,首先要解放人们的思想。他们把开展批判和清除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斗争,唤起人民的觉醒当作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鲁迅更鲜明地提出:“我早就很希望中国青年站出来,对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①
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通过对文言文的剖析,进一步对传统的旧学风、旧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批判。指出,这一切不但是"奴化"的表现,而且形成一种“空洞间架”的表现形式,结果使人头脑僵化,丧失新鲜活泼的精神,扼杀国家、民族的生机。这就是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尊圣崇古为特征的极其腐朽的封建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政论文、以鲁迅为代表的白话文新小说、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新潮诗,以及其它不同形式的新文学作品如不尽长江滚滚来,给封建、僵死旧文学形式以有力的一击。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成了反封建斗士手中宰杀封建专制主义的“利器”,确实使人们的精神来一次大解放,它对于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在高度评价这场运动时指出:“是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②
清末,经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在清末已被世界抛弃,希望通过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以此来尽快摆脱现状。为了能快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无疑是通过大量的译书而进行学习,出现了译书热潮。在这之中,随着译书种类的多樣化,各种思想也相继诞生,词汇也在交流中融合成更适应现代发展的表达,教科书籍的译介也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都与归国留学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完全可以说,是众多的归国留学生掀起和坚持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留学生们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把西方民主主义文化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引入中国社会。二是积极推动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对于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类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4]鲁迅:华盖集·题记,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44年。
[6]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译文全集,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
[7](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8]姜义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9]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王立达: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中日交流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陈翼思:清末明初日书译介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12]孔令凡:留日学生与五四运动,齐鲁学刊,1993,(5):100-105。
[13]靳明全:中国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日本影响”因素,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37-45页。
[14]吕顺长:清末浙江籍早期留日学生之译书活动,杭州大学学报,1996,(6):152-158.
注释: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类编》上册,794页。
[2]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99页。中华书局,1981年。
[3]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0卷,333页。
[4]鲁迅:《华盖集·题记》,125页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