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本文在阅读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进行了内容梳理,研究成果的述评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要从2004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说起,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由此掀起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潮,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正式兴起。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现状
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既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理论来源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模式或路径构建等实践方面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研究
李焕明较早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详细阐释,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和主体参与”。但自1999年这个命题被提出以来,大家都把它看作是一个心照不宣、不言自明的东西,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做出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直到2005年,尚丽娟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文中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尚丽娟之后的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理解都是在她的基础上,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拓展开来进行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支持研究
(1)生活世界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旨是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众多学者都赞同把生活世界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之一。生活世界理论的经典代表人物是胡塞尔、哈贝马斯,所以大多数学者都从他们二位的观点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支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包括体现个性的特殊生活世界、可感知的科学世界、直观实在的普遍生活世界和原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也就是通过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回归到原生活世界,即有意义、有价值的本源生活。”哈贝马斯所认为的生活世界是交互主体性的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包括三大结构部分:文化、社会和个人,这三个部分分别具有沟通、社会组织、个体社会化作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该发挥的作用。哈贝马斯强调“生活世界”是由社会实践和直观知识构成的,他在胡塞尔的基础上,坚持实践的观点,把实践和理论注入生活世界,使生活世界的内涵更加丰富,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2)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时,学界常用的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持,邹娣和毛祥成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探讨》中进行了详细阐述。人的存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前提和基础,是狭义上的生活本身;“人的本质论是其核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人的需要”;人的发展论是其归宿,谈发展前发展需要先谈生存,要发展又必须要置身于社会关系中,人不可能孤立存在,所以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只有思想和行为达到内在统一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造人思想认识的实践活动,而人类本身在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要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的现实生活。
(3)教育学理论
学界把教育和生活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又一理论依据,薛涵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中做了完整系统的阐述,教育和生活互为需要,且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杜威和陶渊明的生活教育理论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最直接的理论来源,薛涵的阐述把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做了完整的归纳和总结,既突出教育的重要性又兼顾了生活的不可或缺地位,还强调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现状及原因研究
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做了深入研究,缺失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价机制上。陈欢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表现归结为四点,即目标偏向理想、内容过于陈旧化、方法趋于单一化以及过程偏于形式。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偏离生活实践也是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的。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割裂的原因做了深刻分析,万承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施对策研究》中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做了分析。从政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性,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传播主要是靠灌输的方法,且主要是为国家、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导致其与生活疏离;从经济上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培养人才上更加重视“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带来有形的经济利益,所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德”就被忽视了;从文化上看,传统的儒家思想注重整体主义和重义轻利,忽视了个人的生活需求,尊师重教的思想强调教师权威,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所以师生之间缺乏生活和情感上的交流。这是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原因中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横向上兼顾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角度,纵向上也看到了历史原因和时代发展的影响。张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中根据不同主体归纳了教育者、学校、学生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者生活教育理念滞后;二是学校管理方式不“接地气”;三是学生的“知行不一”。这里主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大主体,以及两大主体共同存在的场所,忽视了家庭、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的研究
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从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以及评价机制这六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进行研究,也有少数学者把地方性知识和家庭教育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的新视角。柏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一文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的范式建构总结为五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教育目标现实化。有的学者在教育目标的建构上更偏向于构建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三是教育内容要具体现实;四是教育方法要多样且可操作。自从进入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作为载体丰富教育方法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个新思维,此后,运用自媒体也成了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途径,目前已经有学者对易班、微博和微信这些自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作用做了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的述评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其内涵分析深刻、现状及原因分析逻辑严密,理论支撑分析全面详尽,但也还存在一些比较重要却没有被重视到的地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主要在概念解析、理论支持、必要性、现状、原因、路径这几个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新媒体在各领域的普遍应用,自媒体也活跃在教育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也随之出现,只是对于微博、微信、易班等这样的自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很少。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效性探究也是比较缺乏的。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研究过程中,学界已经对“生活”的涵义分析已经很深刻,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分析已经很全面,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多数学者都深刻的剖析了“生活”的含义,有少部分学者提到了“化”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对“化”进行深入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部分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个内容体系中研究的最多的部分,也是最全面和成熟的部分,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以及评价机制这六个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了路径研究的一种定式思维,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效性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有学者把地方性知识和家庭教育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的新视角,但研究很少,且不深入。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中,利用网络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个主要路径,但未对自媒体进行深入研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多也只提到了对自媒体要加以利用,但如何具体利用和进一步的规范体系并未形成。因为自媒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只是起辅助作用,且关于自媒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体系并未形成,所以涉及的研究较少。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但还是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地方,笔者对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作了以下几点展望:
第一,聚焦于“化”字。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探究过程中大多数学者以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对“生活”作了剖析,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但是对于如何“化”进行深刻阐释的比较少,化是一个动词,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关键一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活起来的核心。没有化这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缺失了凝聚点,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的关系也就只停留在相结合的这一层次,有了化这一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就有了深层次发展,二者进入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更高、更深层次。所以在接下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中,可以深入挖掘“化”的涵义,重点分析“化”这一过程。
第二,抓住自媒体。自媒体是普通大众提供和分享信息的途径,也是人们自由交流发表意见的场域。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大面积覆盖,各种类型应用软件的开发,自媒体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最能反映人们的思想,体现思想政治素质的场地。利用自媒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该成为一个重要途径,线上和线下的协调和配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耳入心,也能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但目前学界对于自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作用研究却比较少,所以深入研究自媒体并建立起相关规范体系可以作为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三,探究实效性。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研究或者是模式建构的文献很多,但是这些路径或者模式如何实施,其可行性如何,实施的效果怎么样却很少有研究,所以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效性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效性是有必要的。此外,有学者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方法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已经有学者把地方性知识和家庭教育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视角,但是这方面的文献还很缺乏,这也许是可以进行深入探究的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115-117.
[3] 尚丽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6):50-51.
[4] 邵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基础教育研究,2011(10):7-9.
[5] 焦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阐释[J].教育与职业,2013(36):59-61.
[6] 邹娣,毛祥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04):138-140.
[7] 薛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D].成都理工大学,2013.
[8] 陈欢.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9] 李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4.
[10] 万承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施对策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4.
[11] 张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12] 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02):102-107+124.
[13] 时旭梅,何临春,张文霞.家庭教育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3):92-94.
[14] 李小鲁,傅薇.用“地方性知识”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2):107-110.
[15] 刘守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哲学解读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