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进行英语翻译与传播的过程中,对外传播机构和相关的研究者必不可少。但是只有强化这些对外文化传播机构的影响力,以及进一步地强化对中国代古诗歌的比较文学研究,扩大中国古代诗歌应有的影响,才能够真正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实现中国古代诗歌在世界范围内的共鸣。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英译;传播
中国古代的诗歌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的古代诗歌很多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由优秀的诗人创作而成,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因此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往往考虑将中国文化里面最具备特色的古诗,通过英文翻译等形式传播,并影响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在当前的英文翻译与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诗歌在传播与影响方面仍然缺乏一些比较好的路径,优秀的翻译人才是否能够把中国古诗歌当中的韵味以及丰富的内容介绍给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对中国优秀的翻译人才团队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都提出了非常大的考验。加大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播与影响,需要人才与机制方面的配合,形成特定的奖励机制,真正实现中国古代诗歌的有效传播与影响。
一、中国古诗在英文翻译传播机制上的问题
古诗在英文翻译传播的机制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最近一些年来,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并且通过这些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教学机构,把一部分优秀的中国古代诗歌通过英文翻译的方式介绍给世界上其他国家,但是显然这种介绍和传播的力度是不够的,这些现实的问题决定着在传播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细化研究,深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用词与历史背景等特定的细节里,才能够把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世界各地[1]。
第一在英文翻译的领域中,很多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华部分没有被翻译出来。语言的隔阂导致了大多数的英语国家或者英语的使用者,都无法欣赏到中国古代诗歌特定的美感,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有其独特的韵律,无论是七言律诗还是五言绝句所采取的韵脚,都是汉语当中的独特韵脚,这些韵脚又未必与现在通行的标准普通话一致。这也导致了很多懂得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英语国家人民在认识中国古诗歌的时候,会遇到非常多的语言上的障碍,中国古代很多诗歌用英语的方式进行翻译之后,所有独特的美感和意蕴都大打折扣,无法真正地打动英语国家的学习者或研究者。
第二,在古诗英语翻译过程中,大部分传播机构在传达这些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没有充分结合中国的历史,导致很多诗歌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无法被认知[2]。中国的诗歌是源远流长的,《诗经》这些传统的诗歌典籍已经流传了数千年,里面包含着非常多独特的历史背景,每一首诗歌都离不开其具体的社会与历史环境,而如果单独地把这些诗歌翻译为英文,很多英语国家的人民都无法理解这些古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也就让中国古诗歌应有的内涵与丰富的内容无法展现出来。
第三,在中国古诗的英语翻译过程中,大多数的国家有着一些相关的爱好者或研究者,中国也有一些专门从事古诗英语翻译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因为要翻译中国的古詩歌,需要精通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语言,这些对于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从目前的中国古诗的英语翻译情况上看,这些优秀人才的数量较少,也就影响了中国古诗在英语翻译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力。
从上述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诗歌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目前的传播和影响上面却不能尽如人意,这背后也是很多资源方面的不协调,是人才方面的匮乏所导致。这些方面其实是可以在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播和教学的过程中得以调整改善的,但是如果没有充分地解决这些传播机制方面的问题,那么必然会削弱中国古诗传播的影响力,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把中国古诗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介绍给其他国家的人民。
二、中国古诗歌在英译过程中传播的主要困境成因
深入地剖析与思考当前中国古诗歌在翻译为英文过程中的困境,从本质上看应该是中国古诗歌独特的文化题材影响了在英语翻译过程当中的质量,推动中国古诗歌的英语翻译与传播,就必须要剖析当前存在的困境,在真正意义上把中国古诗歌最为精华的部分传播出去。
中国古代诗歌,因为其内在复杂的题材和内容将影响到翻译过程中的质量。所以在分析中国古诗歌对外传播和影响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地正是中国古诗歌内在的丰富内容与底蕴[3],当前之所以没有优秀的人才把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介绍出去,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翻译为英文,应该是一些中文与英文俱佳,熟悉中文、英文与文化的优秀人才,才能够真正把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国古诗歌介绍出来。如果忽视这一问题,中国古诗歌的传播与翻译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境,也就不可能把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化介绍给更多的国家。
另外一个角度上看中国古诗歌的对外传播和影响,是非常缺乏年轻一代的研究者,特别是熟悉当代传播的一些优秀语言人才的推动。实际上,由于中国古诗歌形成的时代相对比较久远,所以很多外国的研究者或者群众在阅读中国古诗歌的英语翻译版本时候,很难深入了解到这些中国古诗歌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要拉近外国群众或研究者与中国古诗歌之间的距离,就需要打破这种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而这一点也正是当前中国古诗歌在翻译与传播的过程中比较忽视的部分。没有真正地把中国文化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介绍给读者,那么其他外国的学习者或爱好者是无法真正地了解中国古诗歌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让中国古诗歌形成极独特的影响力。
再从中国对外的传播机构方面来看,中国当前对外的传播机构,特别是文化传播机构相对比较单一,很多国家也是仅仅建立了孔子学院这一类的对外传播机构,这些对外传播机构在把中国古诗歌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在翻译的过程中急于求成,仅仅是把诗歌的表面含义介绍出来,却很少深入到这些古诗歌的背景当中进行翻译。从本质上看,中国的古诗歌往往言简意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当时诗人创作诗歌的心情,乃至于整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如果对外传播机构在传播的路径方面相对单一,没有优秀的英语翻译人才对中国古诗歌进行传播,那么不可能真正实现这些中国优秀的古诗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4]。
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古诗歌的翻译与传播离不开团队乃至对外文化传播机构的努力,中国古诗歌有着丰富的韵律,同时又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部分都是在对外传播和翻译中国古诗歌的时候不可忽视的部分,也是中国乃至于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研究不可忽视的部分。
三、中国古代诗歌英译传播的路径思考
中国古诗歌在英语翻译与传播的过程中,必须要拓展一些新的路径和方法,只有重视中国古诗歌英语翻译的种种细节,才能够提高中国古诗歌乃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度,真正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国古诗歌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
中国古诗歌在英语翻译与传播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比较成熟的对外传播机构。成熟的对外传播机构必须要对中国古诗歌中丰富的内涵进行分析,选取与外国文化相适应的部分,特别是与英语文化比较紧密结合的部分,对此进行英文的传译。中国古诗歌中有非常丰富的部分,在翻译和英文方面的处理中,对外传播机构要选择合适的形式,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一些网络传播模式,通过短视频或者各类动画视频等方式,把中国古诗歌英语翻译的成果转化成为世界上更多国家特别是年轻群众所欢迎的形式,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拓展中国古诗歌的影响力。
从另一个层面上看,中國古诗歌的对外翻译还应该侧重于对优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通过像孔子学院等类似的对外文化播机构,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或课堂,培养一些新的对外翻译优秀人才,以及提高当地英语使用者对于中国古诗歌的兴趣,这样能够真正意义上为中国古诗歌的传播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中国古诗歌的传播不能够仅仅依靠中国国内的优秀人才,还应该着眼于世界发展的潮流,通过在英语使用的国家中培养一批对中国古诗歌感兴趣的爱好者或研究者,通过比较文学等方式,以更为新颖的角度推动中国古诗歌的英语翻译与工作,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来把相关的资源整合到位。
从上述的两个层面可以看出,机构与人才是推动中国古诗歌英语翻译的基础,也是中国古诗歌在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力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的优秀传统诗歌非常多,但是如何选取最能够引起英语国家或英语使用者共鸣的部分,把中国古诗歌中最为丰富和带有影响力的诗歌传播到世界各地,是对外文化传播机构必须加大研究的部分,也是相关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从这种现实状况上看,只有加大对中国古诗歌比较文学的研究力度,对中国古诗歌当中与英语文化相结合的部分进行深入探索,加大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与教学,才能够真正把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播给英语国家或英语的使用者,扩大中国古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力。
四、结语
中国古诗歌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也有着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因此在传播中国古诗歌的时候,要进一步把中国古诗歌翻译为英语等不同的语言,从而进一步地把这些相关的资源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传递到世界各地。在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是国家生产力的竞争,也是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在这种基础上扩大中国古诗歌的传播和翻译,将有助于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最终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潘洵,张向荣.任务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探讨——以日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为基础[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83–88.
[2]张志秀,张文鹏.从语篇分析对比看翻译中意境对等之首要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9–72.
[3]潘洵,盛维丹.论庞德的意象观与《地铁车站》的翻译[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5):35–41.
[4]潘晓玲,赵望秦.马致远《汉宫秋》与咏史诗[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5–139.
基金项目:汉古诗歌英译价值及对外传播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8YBA144),201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美云(1969—),女,汉族,湖南桃源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