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和看待储蓄存款分流现象

2020-08-13 07:28朱泳
经营者 2020年15期
关键词:投资行为

朱泳

摘要 本文从当前个人银行业务发展趋势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储蓄存款分流现象入手,借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矛盾论的观点和方法,指出储蓄存款分流现象已成为当前个人银行业务最显著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进一步分析储蓄存款分流现象产生的内在动因、内在要求、关键因素、直接诱因、外在动因和助推力量,进而得出结论,储蓄存款分流现象既非客户单方面主观决定,也非银行主观所能控制,而是有着历史的、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客观必然性,是当前个人银行业务发展所必然也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并面对的问题。最后提出,个人银行业务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特点,对银行而言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只有提前思考、提前准备、提前计划,改变银行的经营策略和重点,顺势而为,才能进一步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关键词 储蓄分流;金融需求;负利率;赚钱效应;投资行为

当前,个人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个人银行业务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趋势。如何用辩证的方法正确认识、分析这些新特点、新趋势,把握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工作中因势利导,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不断推进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是本文想解决的问题。

一、储蓄存款分流现象

有钱存银行,得利息,安安稳稳,积少成多,似乎是中国百姓的固有传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也持续增长,金融产品和服务日渐丰富。2005年底开始,股市持续火爆,储蓄已不再是中国百姓理财的唯一选择。储蓄额减少,基民股民增加,储蓄存款出现了较大的搬家趋势。

这种现象在2007年表现得更加明显,2007年1~10月居民储蓄仅新增2351亿元,远远低于2006年新增20536亿元的水平,而且月度间波动不断加大。央行数据显示,2007年2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大关,但4月、5月出现缩减现象,2个月内净减少4458亿元。6月数额增长后,7月减少91亿元,8月减少418亿元,9月减少101亿元,10月更是减少了5062元,居民储蓄存款额加速下滑趋势。另外,央行10月的货币信贷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较上月下降4498亿元,同比下降6020亿元。这是2002年2月以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首次出现下降情况。

而一年多来股市火热的行情极大提高了居民的投资热情。2007年第二季度央行对全国城镇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居民家庭主要的金融资产中,储蓄占比已经从2005年第二季度的68%下降到52%,降幅达16%。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基金投资情况连续6个季度刷新历史纪录。中登公司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基金开户整体呈火爆递增趋势。7月每周新增基金开户数超10万,而8月每周新增基金开户数达到49万,9月更是突飞猛进,当月仅上半月基金新增开户数就接近200万。

一时间银行业震惊,真正的居民理财时代似乎已经到来,储蓄存款分流已成为当前个人银行业务面临的最剧烈、最显著的变化趋势。

二、储蓄存款分流现象出现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储蓄存款分流,本身是一种现象,一种状态,一种进程,我们必须根据它的表象分析背后的原因,把握其发展的历史,认识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人们的活动又是受他们的思想动机支配的。因此,探究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就必须探究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特别要探索使广大群众行动起来的动机背后的动因”。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储蓄存款分流现象时,必须从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内、外部原因入手,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该问题的实质。

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地分析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现象和事实,大致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中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居民财富持续大幅增加,客观上为高储蓄额奠定了基础,成为了储蓄存款分流的内在动因。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到2007年2月,储蓄存款已突破17万亿元大关。2007年第三季度末,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346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实际增长14.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4%。储蓄存款在多年的积累和较高增长率的推动下,本身就蕴藏着较大的分流动力。

第二,居民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具备强烈的财富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过去,居民到银行一般是为了办理存款、取款业务,居民存钱,银行给利息。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居民财富的积累尚不足以使其产生理财的意识观念;另一方面,是由于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偏少,居民可选择的产品和服务有限。如今,居民去银行不仅仅只是为了存款、取款,居民的投资方式除了存款外,还有债券、基金、股票等其他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居民投资的渠道除了国有银行,还有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除了银行系统,甚至还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直接决定了居民投资行为的多元化,更直接地表现为居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居民对财富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已十分强烈。

第三,温和的通货膨胀造成的实际负利率的局面,成为引起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行动的关键因素。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攀升,由1月的2.2%一路上涨到8月的6.5%。8月中下旬,央行在全国50个大中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表明,认为物价将持续上涨的居民占比达到61.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9%,再创2007年月度新高,前11个月累计上涨4.6%。

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2006年以前利率持续降低,2007年居民储蓄所得利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已为负利率。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2007年央行已連续5次提高存款利率,但名义利率的不断提高并不能隐藏实际利率的持续下降。一般来说,衡量实际利率要根据以前6个月或12个月的CPI累计均值进行计算。如果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税后高于CPI均值,则可以认为实际利率为正值,否则为负值。截至2007年9月15日的第5次加息,我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由2.52%提高到3.87%,扣除利息税后实际为3.68%。以CPI前11个月累计上涨4.6%进行衡量,2007年我国实际利率为负0.92%,即使央行将基准利率再提高50个基点,实际利率依然为负。

实际的高物价与负利率,成为居民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正负数值将决定居民是把资金存入银行,还是转而投进股市或房地产市场,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因此,实际负利率的情况导致居民储蓄从银行搬家、分流的趋势仍将继续。

第四,股市升温,基金火爆,赚钱效应唤醒了居民强烈的投资理财意识,突出地成为储蓄存款分流最直接的诱因。与高物价和负利率作用相对应的是,中国股市升温,上证指数从2005年底最低时的998點上涨到了2007年10月的最高6100多点,涨幅超过500%。基金作为股市上涨最直接的受益者,2006年平均年收益率达125%,2007年前9个月平均收益率达111%。赚钱效应唤醒了居民强烈的投资理财意识,突出地成为储蓄存款分流最直接的诱因。储蓄存款活期化,基金化趋势愈发明显,居民储蓄与证券市场形成较为显著的“跷跷板”状态。此外,随着居民消费的持续升级,将储蓄投入房产、汽车等大额消费领域及黄金、珠宝、艺术品、书画等另类投资品市场的行为也日益增多,这些投资领域成为了储蓄存款分流现象加剧的辅助力量。

第五,金融市场参与各方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市场更加完善,金融宣传更加普及,金融产品更加丰富,金融服务更加便捷,成为储蓄存款分流的外在助推力量。

当今的金融市场,不仅表现为中外银行、大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表现为银行系统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甚至保险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竞争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金融市场更加完善,金融产品更加丰富,各参与方对金融知识的营销宣传更加普及,各类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客观上来看,这也是储蓄存款分流的外在助推力量。

第六,政府有意识的调控和引导成为储蓄存款分流的外在动因。过于庞大的储蓄市场本身对经济而言并非好事,过大的间接融资也并不是资源合理利用的最有效的方式。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政府正有序、有意识地将储蓄存款资金逐步引导到对经济发展更有利的地方,逐步降低或放缓过高的储蓄存款增长速度。例如,出台扩大直接融资的政策后,股市2006年下半年65家公司发行股票,募资1410.6亿元;2007年上半年43家公司发行股票,募资1233亿元。2007年下半年以来(截至11月21日),已经有61家公司发行股票,募资2709亿元,步伐明显加快。这一系列政府出台的引导政策都成为了储蓄存款分流现象的外部动因。

三、辩证地看待储蓄存款分流现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储蓄存款分流现象的出现既有内部动因,也离不开外在动因的推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以及“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储蓄存款分流现象,是居民财富得到积累、投资理财意识增强、金融市场发展、政府政策推动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出现既非客户单方面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银行能主观控制的,而是有着历史的、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客观必然性,这是个人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规律。这种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表明了当前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只有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提前准备、提前计划,顺势而为,改变银行的经营策略和重点,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既要反对那种对储蓄存款分流现象不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储蓄存款分流只是短期的临时现象的简单认识,也要摒弃那种不知所措、难以适从的悲观认识。要在冷静分析、正确判断的基础上从容应对,既要看到储蓄存款分流现象给传统个人银行业务带来的挑战,更应看到储蓄存款分流现象给个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发展机遇,顺势而为,不断推进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提前准备,应对新的挑战

银行应该看到,随着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和金融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必将有更多的储蓄存款被分流,存款活期化、短期化趋势将会继续,给传统的个人储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储蓄存款分流,对银行发展新兴业务,尤其是个人中间业务,改善盈利模式和盈利结构而言,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机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研究如何顺势而为,寻找应对市场变化的方法,是每一位从事个人银行业务的工作者甚至每一位银行的员工都必须思考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的。

(二)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个人中间业务,努力改善盈利模式

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现象表明新兴的中间业务发展空间巨大。尽管投资股票基金已成为当前居民的首选,但我国个人投资占基金投资总规模还不到60%,与美国90%的比例相比相差甚远。截至2007年上半年末,国内基金的总资产管理规模为1.8万亿元人民币,而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17.3万亿元。基金资产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例仅为10%,与美国家庭基金投资占金融资产的20%仍有一定差距。这就为银行继续大力发展代理基金业务、银证第三方存管业务以及创新各种理财产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发展以证券代理为主的中间业务,不仅能满足广大客户的金融需要,还可作为服务客户、为客户理财的一项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也能为银行带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改善银行的盈利模式并促进其他业务的发展。

(三)积极创新产品,加强宣传营销,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居民财富的增加,投资理财意识的提高,客观上要求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让银行的产品、服务更加深入人心。要深入客户,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让个人银行业务满足客户的保值增值的需要,达到银行与客户双赢的目标。

(四)加快业务转型,树立良好形象,增强银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随着金融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的步伐,真正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业务、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努力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不断提高自身拓展市场和影响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作者单位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行)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7.

[2] 毛泽东.矛盾论[M].人民出版社,1975.

猜你喜欢
投资行为
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行为的影响
盈利能力、环境执法与环保法律实施的股价冲击
社会资本、政治关系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
我国证券投资者心理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者心理分析
融资结构对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城市文化环境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套利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解读
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研究综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