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嘉怡
《雷雨》课堂教学,有一个大家关心的焦点问题:周朴园三十年来这般纪念鲁侍萍,为什么相认时态度竟截然相反?由此引发了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问题讨论。课堂教学容易过度“放大”情感伦理道德评判,而偏离了应有的审美目标。
戏剧教学要挖掘戏剧的“张力”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得(戏剧的)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以《雷雨》教学为例,可以从矛盾冲突、结构处理和戏剧语言三个方面入手,探究戏剧审美教学的落脚点及途径,以提升学生戏剧鉴赏的审美能力。
一、从人物情感世界看冲突的“张力”之美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既可以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可以是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作品对人物内心冲突的刻画,为我们展现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冲突的内心欲求带来人物的心理矛盾,构成戏剧冲突的“张力”之美。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冲突之美,感受矛盾的张力,是正确鉴赏戏剧作品的途径之一。
虽然关于《雷雨》矛盾冲突的解读众说纷纭,但是细读人物对话,人物的情感冲突可略窥一二:“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周朴园对鲁侍萍更多的是深情怀念,他没有想过还能与鲁侍萍相见。“你结了婚,就搬了家”这里鲁侍萍的怨显而易见,而“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的表述,读来却不是绝情的,语气带着埋怨,她认为周朴园刻意避着她。
周家相遇那一幕,不难看出一个没想相见,只想怀念,另一个想要相见,确认感情;一个爱,已不是真爱,一个恨,却不是真恨。他们在现实世界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三十年的情感纠缠让“人物的心理……是充满着矛盾运动的生命张力场”。这种矛盾运动的生命“张力”可以让学生体验人物情感挣扎,感知人性复杂以及与命运抗争的人性美。
1.关注戏剧矛盾冲突的缘起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分析矛盾冲突的缘起有助于学生理解推动戏剧发展的冲突要素,理解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欲求。教学导入从节选的开头文字切入:“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周朴园为何在意这间房子,不准人随便进来?为什么看到鲁侍萍关窗的动作后又不着急赶走她?鲁侍萍既然误入这间房子,为何不马上离开?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来关注人物心理的矛盾,激发学生探究人物情感冲突的欲望。
2.关注陈述对象表述的异同
人物对话是具体情境中內心活动的真实反映,要遵循人物性格特征和情感逻辑。戏剧人物站在各自立场去陈述同一对象而情感往往有区别。审美观照这些语言的异同能发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性格冲突及人物的强烈情感。
当陈述对象表述一致,含义有别,人物情感就大相径庭。对于三十年前那晚发生的事情,两人都用了“忽然”一词,陈述是模糊的。这暗示主人公极可能因为误会而离散。“忽然地投水死了”,周朴园对事实的陈述显得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不带情感。但是鲁侍萍“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一句中“不要她了”,情感是外露的,暗示这些年她一直怨恨周朴园放弃了这段感情。
当陈述对象表述不一致,情感反差大,冲突之美就跃然纸上。周朴园对“梅小姐”的描述用了“年轻小姐”“很贤惠”“很规矩”这些词来凸显美好。可见这份感情保存在对鲁侍萍的回忆之中。而鲁侍萍对“梅小姐”的描述针锋相对,用的词语是“不是小姐”“不贤惠”“听说是不大规矩的”“下等人”“不很守本分”。这是对自我的强烈否定,表现出她对周朴园当年抛弃她的事实心怀怨忿。对话中,周朴园极力隐去事实,而鲁侍萍勇于揭示真相。比较中人物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冲突锋芒毕露,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3.关注戏剧冲突迭起的高潮
高潮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重头戏,人物被命运裹挟着逐渐卷入人生激荡的旋涡中。此处内心欲望强烈碰撞,或人物性格激烈交锋。人与命运的抗争,人与人斗争的激烈程度达到顶点。作者将人物置于退无可退的境地,主人公往往要面对生与死、爱与恨、舍与得的艰难抉择。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人性美正是需要感知的审美内容。
面对周朴园的无情质问“谁指使你来的?”,一直隐忍的鲁侍萍喊出“(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里饱含鲁侍萍与旧情人已经形同陌路的悲愤,对三十年来坎坷命运的控诉。鲁侍萍从对旧情抱有幻想中觉醒,认清周朴园只维护自身名利的真实嘴脸,发出对伪善感情的质问和对不公命运的拷问。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情感宣泄,让读者产生别样的审美体验。用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的文字解释就是:“崇高的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精神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教学抓住这句“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进行审美探究。通过比较“这是命运的捉弄啊”,分析两句分别展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哪一句更符合人物心理的变化和形象的塑造。(教学问题设置:文中作家强调“不公平”的用意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阅读效果?)
二、从人的心理动态看结构的“张力”之美
这里的心理动态指作家创作、读者阅读及戏剧人物心理。三者使作品结构呈现出陌生化、期待力和跌宕美。研究三者的心理动态能帮助学生分析作家的创作构思,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洞悉人物的心理波动。
1.戏剧结构处理陌生化
要让作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吸引观众,作者需做陌生化的结构处理:鲁侍萍在相认前已经知晓周朴园的身份,而周朴园并未认出鲁侍萍。他们一明一暗,双方信息不对称,人物才产生丰富的心理动态运动,三十年前的故事才向读者娓娓道来。同时,作者遮蔽人物间的恋人关系,直到两人相认才告诉读者,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戏剧结构处理手法并不单一,往往根据创作需要而设定。陌生化的戏剧效果是为艺术表现力服务的。教学中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身份在《雷雨》(课文节选部分)中呈现有何特点?(2)作者不在一开始就告诉读者两人的恋人关系,有什么妙处?
2.戏剧结构保持期待力
具有“张力”之美的作品往往在结构上保持读者的阅读期待。作品如抽丝剥茧般,通过人物不断地提问并解答小问题,在设置悬念的同时又将读者感兴趣的信息逐步揭示。这让读者始终处于解开未解之谜的状态,阅读就产生了审美趣味。
如两人相认前,鲁侍萍主导对话的内容和走向。她通过提问一步步揭示三十年前的旧事,一点点试探周朴园的情感态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对人物身份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期待心理,关注人物何时表明真实身份。此外,作者为保持读者对作品结构的期待力,让人物在关键处每每欲言又止,否认身份,直到最后才不期而然地将答案呈现。这使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感。
作品在结构上保持读者的阅读期待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学生关注这种阅读体验,才能进一步理解戏剧结构的张力。教学中不妨让学生阅读相关对话内容,梳理三十年前旧事的内容,比较不同写法产生的阅读体验有何差异,思考作者让这些信息散落在对话中的意图。
3.戏剧结构具备跌宕美
人性的复杂在戏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心理……是一种动态构成的有机系统。”人物心理的动态运动使对话过程不断出现与读者期待截然相反的答案,这让戏剧结构具有一种不断延宕的张力之美,这种结构上独特的艺术手法便增加了阅读的审美趣味。
《雷雨》中周朴园的温情与绝情、鲁侍萍的柔情与倔强交织。以探讨周朴园人性的复杂为例,当得知鲁大海是失散多年的儿子,周朴园的反应竟是“(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这暗示人物平日做派的专制强横。当鲁侍萍指出父子的价值观已经南辕北辙,出乎意料地是周朴园流露出父亲的温情一面,“(沉静)他还是我的儿子”,看到为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接着,人物心理的动态运动并未像读者期待的那样继续走温情路线,转而周朴园提出用钱解决问题。“留着你养老”无情中又掺杂温情,希望对鲁侍萍能有所弥补。
可见人性的复杂使得对话过程中人物心理沿着延宕的曲线做运动。作者试图向读者阅读的惰性心理挑战,打破旧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平衡,以唤起新的思索。
三、从文学言语组织看语言的“张力”之美
戏剧语言赏析除关注其具有的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的特点,还要关注戏剧语言的张力之美。这里的张力之美指因模糊表意、精练用词、构建语句等因素而产生的丰富内涵。
1.借模糊表意,品味多义豐富
戏剧语言故意表意模糊,隐藏了戏剧人物真实的内心活动,由此产生语义理解的多向性及审美活动的复杂性,使人物形象塑造更饱满。关注戏剧语言这一特点,能引导学生走向更深广的审美天地。
如上文提及的“留着你养老”,表意显得极为模糊,这使得周朴园这个形象绝情与温情并存。读者很难从语境中判断周朴园是想断绝一切关系,还是心存亏欠之意,周朴园爱与不爱鲁侍萍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解读就有了多义性,人物性格因此不再单一,人物的内心世界充盈起来。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因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而更富有张力之美。
2.由精练用词,玩味语义深沉
精练的用词能积蓄人物丰富的情感,内心强烈的情感活动常隐藏在文字之后。隐而不发的情感节制,使人物语言语义深沉,富有“张力”美。
《雷雨》中出现的四处“哦”字堪称经典:“(痛苦)哦!”“(汗涔涔地)哦。”“(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虽然作者给出富于动作性的解释说明,试图帮助读者理解人物内心情感,但是文字信息量是有限的。教学要让文字阅读转化为情感体验,再输出为审美感受,需要经过审美活动的催化。
组织学生站在导演的角度,揣摩人物在情境当中的内心活动,以丰富文本阅读的审美体验。教学针对这四处“哦”,设置如下表格:
戏剧导演更多站在作家的角度去还原文本,重现舞台经典。神情、语气及动作的揣摩能帮助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发于语言文字,又挖掘文字之外的资源。从三者入手分析经典台词,目的是通过这些表演要求立体地呈现学生思考感悟后的人物舞台形象。理由的阐述则是为窥测学生对语意的深入挖掘程度。相对于角色扮演的教学设计,导演角度更节省教学时间,且更注重文字背后的深意。
3.观构建语句,探知言语张力
语句构建既指语言文字内部的组合,也指言语符号的运用。戏剧语言构建方式较多样,常见的是句中包含两个语意叠加的现象。作家借助言语符号使句中两个句意或转化或对立。如果拆开,两个句子表意虽然都完整,却缺少语言张力。
《雷雨》中“你——侍萍?”,“你”表明周朴园已经认出鲁侍萍。但面对容颜逝去的鲁侍萍,他转而不由自主地发出惊讶的疑问。相认时周朴园的内心必定悲凉激荡,这里语意转化自然又带有微妙的情感转化。值得注意的是破折号后带有深情的“侍萍”这个昵称,而并非“你”。“侍萍”流露出周朴园对昔日恋人的眷恋,而问号则揭示他面对残酷现实时的内心世界,语言富于张力。这样的表达效果是两个独立的单句表意不能达成的。
又如“(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这句,周朴园分别对鲁侍萍和鲁贵的性情作出评价。温和善良与“很不老实”这一组对立不相容的表述通过言语符号强行放在一起。这在句中形成的是美与丑的冲突,在句外构成的是鲁侍萍的“善”与周朴园的“伪”的张力对比。且语句构建将人物顾虑焦灼的内心状态也流露出来。
作家通过语句内部的构建和言语符号的运用来增强戏剧语言的表达效果。鉴赏的重点不在于句意理解,而在于体会语句构建达成的“张力”效果。
戏剧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张力”之美,专注于“张力”资源的深入挖掘,才能抓住戏剧作品的本质特点,有效提升学生赏析戏剧的审美能力。高中的戏剧教学要侧重学生认识戏剧的美学价值,并培养学生对戏剧作品的阅读兴趣,提供戏剧作品阅读的方法指导和审美的正确路径。
[作者通联:杭州市长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