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刚
摘 要:随着社会各界对阅读教学的不断重视,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成为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在小学中高年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从实施单元整体架构、明晰单元学习主题、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设计课时学习活动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单元主题阅读的教学设计,从而开展好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按照“主题”组织单元设计,是统编版教材编排的一大特点。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单元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对学生学习知识、参与活动都有明确的要求,保证了学生充分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可能性。这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主题教学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设计策略,更多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注意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也注意联系以往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和现实生活经验,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下面,我以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部分单元设计为案例,谈一下自己对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思路的一些粗浅看法。
开展单元主题教学能充分体现学习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技能的能力和意识。所以我觉得,单元主题教学应该以从整体把握到局部雕琢的思路去设计,从实施单元整体架构、明晰单元学习主题、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设计课时学习活动四个主要方面或者阶段去操作。
一、基于主体导学,实施单元整体构建
单元主题教学,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这种学习观正体现在当下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发现学习中。从建构主义角度来说,“单元”本身就是具有结构性的东西,“单元整体”创设了这个单元共同的学习情境,本身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单元学习架构。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中自主建构,让不同的学习方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在单元整体规划时也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即“整体布设单元”“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以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如五年级语文“小说”这一单元,小说情节刻画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抓住小说中细节之环境描寫进行阐述要成为单元主题设计的重点。在设计中通过环境贯通,追求人性美,借助“环境伏笔,拉开情节序幕”“环境烘托,聚焦情节高湖”“环境嵌入,升华人物形象”这三方面实现了学法的迁移,使得目标意识、关联意识、整体意识、创造意识在单元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知识结构和能力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以“预习关联、辩论提纲、续写故事”作为教学策略,创造性使用教材,在结尾处为学生拓展名家名篇,真正践行“不能把课文当成世界,而是要把世界当成课文”这一大语文观。
二、指向核心素养,明晰单元学习主题
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主题”无疑是我们应该详细讨论的对象,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单元整体架构应和单元主题明确同步进行,在整体架构已经完成,整体思路已经清晰的同时,进一步明晰单元主题,从如何突出主题、实现主题方面考虑,成为我们在单元教学操作前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课程标准是确定单元主题的重要依据,学生学情是确定单元主题的主要参考,而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单元主题的目标指向。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传递,帮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培育核心素养,在知识学习中成长和发展,应该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应该基于单元整体提炼出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这是我们每位老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这个思路的实践操作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以学生的理解和整体表达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主线;(2)围绕主题意义设计体现学习进阶的单元整体目标和学习小单元目标,设计体现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学习活动;(3)围绕主题意义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螺旋递进式发展;(4)以整合性输出任务作为学生实现核心素养融合发展的落脚点。符合这些教学目标的主题设计,才能层次清晰、形式多样,使学生在操作、创造、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同时,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得到发展和提升,真正体现教学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三、基于学生发展,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目标设计是教学的灵魂,学习目标要基于学情,要有进阶,要具有发展性。单元整体教学要体现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的一致性,确保教学有效进行。教学内容的合宜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制约着教学的效果,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必须基于专业判断,有客观依据,要依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重点。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的总体期望,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累积,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必须经过多重转换: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单课目标。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结合教学的内容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形成单元、单课教学目标。
确定课时学习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将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上的变化作为教学的目标。二是设计教学目标时,同时设计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及方法。三要尽可能追求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或可检测。另外,基于单元目标,个性化地制定单课教学目标,不要把单元目标作为单课目标。比如对于中高年级经常出现的阅读单元主题教学,我们可以以三个精细的课时安排进行单元主题设计,即第一课时:学习感受人物形象方法;第二课时:阅读拓展,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第三课时:把握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由带领学生步入文术,到引导学生,最后开阔学生眼界,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由单篇走向整体、由一个个故事爱上一篇篇名著。
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方面,通过运用想象、设身处地体会等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品味文字,并能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方式新颖而独特。“线上交流分享,明确学习任务”“围绕人和事讲述,感受人物形象”“聚焦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这三个环节让本单元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从学习阅读策略到运用阅读策略最后再到能自主运用阅读策略,从而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关注了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四、基于学习目标,设计课时教学活动
课时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我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所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通过学生参与教師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来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师设计高质量的课时活动,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准。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时,都应该围绕推进学生发展展开,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发展方向精选恰当的教学素材与教学策略,其教学策略,既可以是讲解演示讨论,也可以是学生动手活动或者对资料的分析及探究,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认为课时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应该有:与学习目标相契合;让学生参与挑战性任务,考虑学生多种认知倾向活动指导的有效性;表现思考的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活动的各个环节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
教师围绕课程内容的各个要素,基本遵循以上活动设计原则,对课时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贯穿整个课时主线,在此基础上设计体现学生学习进阶的教学活动,使得设计体现综合性、层次性、关联性、实践性,助力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视角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活动,从而形成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理解、经历与表达,并提高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经历了单元整体构架、单元主题明晰、课时目标设定、课时活动设计几个阶段,整个流程的教学设计对单元主题的突出自始而终,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与提升一以贯之,这样的设计与操作,也能体现阅读教学学情对课堂和教师的新要求。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实施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启动,阅读教学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为落实课程育人目标,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单节课时转变为有结构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阅读教学的碎片化教学模式,真正实现阅读的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杜国存.单元主题教学浅议[J].青海教育,2017(Z1):41.
[2]李伟忠.语文“长作业”的设计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7(25).
[3]田奇述.“单元主题图”情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小学教学参考,2006(26):32-33.
[4]陈兴录.基于单元主题阅读的小学中高年级写作翻转课堂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
[5]王海萍.单元预习单设计例谈[J].语文天地,2016(36).
注: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号:[2019]PLYZ34)《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