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玲
摘 要:推进课堂改革,创建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及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人,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其次要以集体备课为依托,集思广益,精心完善教案。另外,授课过程要落实有效框架,创新教法学法,回归教学本质,求真求实求简,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资源,创建充满赏识、激励、轻松而愉快氛围的课堂,师生共同参与。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想课堂;课堂改革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先生说:“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向纵深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理想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孩子的价值。只有确立了课堂改革的目标和思路,选用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达成理想课堂,才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我在语文课堂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不断钻研,得出一些浅显的认识,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我觉得理想课堂的达成必须从深入研读教材做起。教师要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本学段目标认真研读揣摩,并对语文教材深入研究,挖掘教材的思想价值、语用价值及拓展价值,根据自己的班情、学情、教学风格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力求教学目标的达成,能从学生实际和需求出发,以学定教,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对症下药,对每节课前置研究单、课件、课后作业、微课、课堂小游戏都要进行认真设计和开发,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
二、夯实集体备课,共同完善教案
通过实验摸索,我认识到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构筑理想课堂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養的基础。我将个体备课、个人研究与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有机结合,在教研组内积极探索和实践“备课—说课—研讨交流—二次备课—课堂实践—相互评课—课后反思”的“七环节”集体备课模式。集体备课时我在教研组内进行说课,然后全组教师互相研讨,批判质疑,补充完善,我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二次备课,修改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时,再邀请组内教师听评课,更多是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来评价课堂。学生的参与,也就是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堂总时间的二分之一。认真思考课堂是否愉悦、欢乐和合作,充满自由轻松;是否真正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是否能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出足够的空间。课后我再深入反思,根据大家的评议进一步修订完善教案,使之更符合学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夯实集体备课,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善教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落实有效框架,创新教法学法
核心素养的落实,理想课堂的达成,不仅是以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为保障,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在不断摸索和探索中初步确立了有效教学框架——语文理想课堂教学模式,即“前置学习—小组交流—展示汇报—质疑点拨—总结梳理—拓展延伸”。这一教学模式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原则,倡导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它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变教师教为学生自主性地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我认为,“前置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最好途径,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在前置学习的水平上,它不仅仅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也使学生独立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是对独立学习效果的检测、修正与提升。在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上,要遵循低入、多做、高出的原则,设计出简单、根本、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的头脑、积极参与的心态进入课堂,这样才能做到课上交流有话说,听讲学习有重点,课堂教学中也才能真正展开交流和对话。一定要注重学生阅读、搜集整理资料、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设计了这样的前置学习:(1)你为什么喜欢这篇课文?联系文中的字、词、句或段说一说,并且要在你的理由中引用课外的阅读知识,增强你的说服力。(2)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你觉得一个人需要有远大的志向吗?为什么?也要在你的理由中引用课外的阅读知识,增强你的说服力。(3)你的远大志向是什么?你为什么而读书?要引经据典,为你的解说增强感染力。这样的前置学习设计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小组交流”要大胆放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阐述观点、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再次学习。
“展示汇报”是教学的中心,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点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我和学生基于前置性学习和小组交流时的问题、思考、质疑开展研讨,内容、形式、交流力求多元,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可以是课本剧表演、朗诵、辩论,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语文课本之外跨学科的、或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联系老舍的其他作品、节日诗词、传统文化、地方习俗等,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这样的课堂不仅是行动参与的课堂,更是思想碰撞的殿堂。
“质疑点拨”要鼓励学生争辩质疑、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总结梳理”师生共同完成,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由点成面,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拓展延伸”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向社会生活延伸,向广度和深度延展。
语文理想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尊重、互帮互助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独学、互学、群学中不断收获,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四、求真求实求简,回归教学本质
理想课堂的达成要抒真情、明真理,要回归教学的本质。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尊重不等于盲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不全面,甚至会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能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我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多元解读的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主动引导、点拨,让蕴含在课文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
理想课堂的达成要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把课堂教学做实。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从基本功抓起,切入口要小,使教学目标简明集中。还应关注实践,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理想课堂的达成要力求“简而精,单而丰”。目标设定要简明扼要。要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要求,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把握住学生学习该课文的真实需要;明确教学功用,采取适宜的课型、教法和教学策略。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层次,才能进入和谐圆满的境界。文本处理也要简约有度,应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其余内容则应一带而过。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把“人”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难解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抓住“相媚好”“无赖”等词语去阅读感悟,从中体会老夫妇谈笑相悦的柔和乡音和自给自足之乐,以及小儿的顽皮可爱,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把语文教学教得真实一些、实在一些、简单一些,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五、赏识激励并举,师生共同參与
理想课堂的达成要充满赏识和激励。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当老师把信任、赏识、激励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时,学生的内在潜能被激发出来,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我深信赏识能使人由笨拙变得灵巧,由自卑变得自信,也能使人的心灵由灰暗变得光明。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资源,创设充满赏识、激励的,轻松而愉快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想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场所。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科学灵活运用教法,设计切实合理的教学方案,把课堂当成与孩子交流情感的场所,用心鼓励孩子参与,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促进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语文课上得真实、实在、简单,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就能创建理想课堂,就能通过课堂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