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然 刘雷蕾 王彤 许筱颖 田甜
[摘 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涵是其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其总体元素涉及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态观、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防治观等。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文化元素、思政文化价值模块整合;融课程思政于教学中,采用做、演等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采用查、写、评等多元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以三维立体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时间与空间。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实施效果,包括實施效果评价方式和实施效果评价反馈等。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
[基金项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资助项目“中医基础理论”(KCSZSF-08);负责人:马淑然
[作者简介] 马淑然(1964—),女,河北顺平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刘雷蕾(1989—),男,山西临汾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031-03 [收稿日期] 2019-09-26
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育总体元素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属于自然科学,同时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中国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气候学、物候学、地理、数学、矿物学知识及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元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态观、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防治观等都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把高校的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有助于实现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需要注意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个环节。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这是由教育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需求问题、教师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与方案、及教与学的过程中实施效果的评价与反馈这三个环节组成的闭环系统。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教育教学目的——为什么学、目标与内容——学什么、方法与策略——如何学、评价与反馈——效果如何等问题。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关注这五个有内在逻辑的五个环节的内在有机统一:第一,要搭建好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如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及教学的过程。第二,要以学生体验作为重要步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亲自实践,使其获得自我感悟。第三,以教师启发引导作为关键环节。教师必须要慎重选择引导学生的方式与类型,启发学生逐渐体悟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及大医精诚之理。第四,要把教学评价意识和教学评价方法作为难点环节进行重点考量。教师要努力设计出符合教学评价需求的合理的评价方法。第五,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的核心枢纽是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筛选与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思政元素,自然而合理地渗透进教学内容中,而不是生硬地贴片性教学。具体而言:
1.设计思政教学内容要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课程思政目标为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融合了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不能随意流露和呈现,要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最佳效果。如在讲授肺为相傅之官之时,让学生理解一国之臣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性,奸臣和珅阻塞在黄帝(心)与人民(其他的脏腑)之间,使上下言路不通,由此引申出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紊乱问题。这些思政教育目标和内容,如果只是流于形式,而不是经过巧妙设计,就会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做好教学设计呢?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结合。教师课堂布置哪部分需要进行思政教育情景表演。然后由学生选题并写出脚本、再在课前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表演过程中让学生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医原理和社会哲理,然后由老师点评,如此才能达到把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在课堂教学之中的效果。
2.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知识点中发掘出思政教育的人文元素。中医基础理论课包括绪论、哲学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生命观(藏象、气血津液神、经络、禀赋与体质)、疾病观(病因、病机)、防治观(养生与预防、治则与治法),每一部分中都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体现着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等内容,必须要仔细研究、认真体会,提炼升华,才能有机地融思政教育于教学之中。如绪论中主要阐述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及发展及中医学基本特点,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是非常谦虚且不沽名钓誉的“医祖”他虽然让虢太子起死回生了,他还谦虚地说“这是因为虢太子还没有死,有可生之机”,完全没有吹嘘自己医术如何高超。唐代孙思邈更是“大医精诚”的典范。他提出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且不得“恃己所长,经略财物”,这些论述有助于启发学生医者仁心和大医精诚的人格;而儒家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着孝道文化及社会责任感情怀。道家的养生观“道法自然”思想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天地人阴阳相应、五行同构、同功之理又启发学生用普遍联系的思想看待人与自然的密切相关之理,有助于其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生态医学思想;藏象学说的五脏之间的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更是有助于启发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3.有机整合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文化价值模块是思政教育的必要环节。中医基础理论各章是有内在联系的,各个章节之间的知识点虽然都有一些思政文化元素,但都散在于各章知识点中,如何将散在于各章节思政文化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从深度和广度深刻挖掘、整理,并串成一个有机思政教育链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将中基课程各章内容用一条思政红线索串联起来,将思政教育的点、线、面与学术和方法融合成一个“多维立体”模块,这样才会使思政教育成为系统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如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各章内容可以整合成哲学观、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体现出整体辨证,有机动态;关系紊乱,整体失衡;调关系紊乱治未病、调整体失调治已病。这样,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育就以“多维立体”系统展开。贯穿其中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圆融和有机和谐的自然观。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了解这些,可以在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启迪学生们关注各种整体、关系,关注大生态、大健康、树立全局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的特色与亮点
1.融课程思政教学于讲故事提问题的PBL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期待。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激发其好奇心和对问题的探索性,把德育教育以讲故事和提问题的方式展示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讲到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与薛雪时,插入“踏雪斋”,“扫叶山庄”的故事,提问学生如何看待叶天士和薛雪的矛盾?叶天士主动与薛雪握手言和,不计较之前的矛盾,对我们有何启发?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和回答,从而引起学生对做人做事的反思。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采取情景表演等方法。课程思政的实施最好以学生亲自体验为基础。课程思政设计要本着以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情感性、体验性为佳。如教师选择题目、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既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把握能力,还可以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如笔者在给中医班同学讲授完阴阳学说之后,安排学生表演话剧,学生表演了昼夜颠倒导致机体阴阳失常的情景剧,加深了对阴阳失调的理解,对启发其良好的生活方式有一定意义。
3.重视多元教学方法,引導师生联动。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课堂启发学生查阅资料、调研社会,提高主动获取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采取学生自做课件和视频的方法;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可采取让学生就某个争论问题写论文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等。如讲到益火补土时让学生查阅文献,写出心得论文,然后老师课上点评其优劣。
4.思政教学时间与空间三维立体化。课程思政教育要做到全覆盖,教师必须思考三维立体教育模式。即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三结合。校内校外、课堂内外课程思政教育必须突破围墙病利用互联网平台才有助于实现全覆盖。
四、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1.实施效果评价方式。如何评价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对教师的评价。应主要考察和测量教师对整门课程所有知识点的思政元素把握情况、模块的提炼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同时还要考量教师医学人文和政治素养的提升情况,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增强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其育人意识的培养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通过问卷调查或测验的方式,通过学习前与学习后分别测量,判断学生的医学人文、政治素养、道德伦理、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状况,进行诊断性评价。二是按章节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要制定评价指标,并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三是终结性评价。要让学生对整门课程给出一个综合性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的感想和体会,可以采用小结和心得的形式进行评判,制定评分标准,进行等级划分。
2.实施效果评价反馈。本课程以2018京华1~2班为试点,以1个或2个以上宿舍为单位设计情景表演剧,学生们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创作出融合专业特点与人文精神的佳作。比如学生们表演了“熬夜的橘子”阐述爱玩游戏的橘子平时就不爱惜身体,又天天熬夜,过度损耗了心阴,以致疯癫。当此之时,橘子的体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心精亏损,作为相傅之官的肺领导着其余三脏想要护卫好国家的安康,但奈何橘子平时就将身体过度损耗,以致紧急之时各脏的功能水平低下,无力承受更重的负担,如“谋虑出焉”的肝,想要采取措施,却处处受制,难有作为。而就在这时,病邪入体,趁着各脏腑虚弱之时,一举占领橘子的身体,终是酿成了悲剧。说明五脏之间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不良作息引起的灾害。通过表演,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使其认识到按时作息对于维持健康的重要性。再如,“医心证道”阐述列车上突遇一老人犯心脏病,医生们中西医合璧救治的感人故事,及有些人袖手旁观的冷漠态度。通过表演,启发学生博爱、仁慈、救死扶伤的医学情怀,同时也暗示莫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的危害。通过情景教学试验,学生们主要反馈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有助于养成严谨、细致、认真的医者良品。二是认为有利于人生观的塑造。三是认为有益于寓教于乐,加深理解,加深友谊。四是认为有利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五是有助于个人素质的综合提高。六是有益于提高对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变枯燥为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淑然,张保春,王彤,等.关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8):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