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

2020-08-13 07:02刘小娟金志刚黄信兵魏加争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刘小娟 金志刚 黄信兵 魏加争

[摘 要]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针对目前市场对智能制造领域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为例,以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为主线,从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构建、专业群建设思路、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给出了专业群建设的结构、思路及目标,提出了“校企联动、精准共育”的“222”工学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基础通用、方向分流、拓展互选、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及“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实训体系框架,可以有效加快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工作的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基于学分制改革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制造类专业群为例”(YJB1703);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与教学实践”(GDJG2019491)

[作者简介] 刘小娟(1980—),女,陕西咸阳人,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及职业教育研究;金志刚(1975—),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教育研究;黄信兵 (1982—),男,河南濮阳人,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009-04    [收稿日期] 2019-10-11

一、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背景

《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这对我国制造业提出新挑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培养符合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已成为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战略命题。

“大湾区智能制造”“中山智能制造”为制造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我市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中山,依靠制造业起家,是典型的“工业大市”,身处“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中,中山必将围绕建设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高精尖”装备相关产业,当好“中国制造2025”先行军。

产业结构的转型对制造业人才提出新需求。产业结构的转型对不同领域制造业人才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素养同样提出新的需求,智能制造型企业中具备流程化操作技能的一线操作工人已经饱和甚至过剩,企业更加关注的是制造业人才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维修等更高阶的职业能力。由此可见,在智能制造背景之下,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得企业对于高端复合型人才产生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人才规格的转变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作为制造业人才主要来源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与企业所要求的人才类型。然而,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制造业人才一方面存在结构性过剩,大量的传统产业工人供过于求,其能力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另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高端技术人才十分短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难以为继。再如,由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限,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过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无法培养出智能化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由于智能制造时代引发了人才规格的转变,高职院校作为制造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其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改革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二、智能制造专业群组建

根据《中国制造202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人才培养需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中山市的智能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聚焦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生产模式创新,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构建了以省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为核心,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如图1所示。五个专业同属装备制造专业大类,理论基础与通用技能相同,岗位结合紧密,服务行业相近,师资、课程和实验实训等教学资源可以共享共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迁移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满足制造业升级和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思路及目标

1.建设基本思路。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设计划项目”中提出的“服务发展、改革驱动、争创一流”的原则,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智能制造专业群以“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为契机,将专业群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完善,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工学结合课程、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创新创业体系等八个重点方面进行建设,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优异、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水平品牌专业群。以数控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协同发展,共同在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大湾区、广东、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建设目标。立足大湾区、广东省和中山市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以数控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条件和深化国际合作,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国内一流水平智能制造专业群,形成“双元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机制,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弘扬“工匠精神”,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智能制造杰出技能人才。经过两年建设,将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群。

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国制造2025》要求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坚持把人才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基础,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产业融合、渗透所带来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正在成为众多企业招聘时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我国高校现有教学管理体制下容易导致复合型人才稀缺。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的自由选课制可以方便学生自由选课,从而助推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智能制造专业群进行了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智能制造专业群按照学生职业认知与职业发展规律,依据企业技术标准和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为主线,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途径,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和“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施“校企共育、理实一体、能力递进”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制造专业群建立的学分制是在保证共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选课权利交给学生的一种相对灵活的、以學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具有较大的选课自由度,学校教务处开发了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并制定了“网上选课管理办法”“学生选课修读指南”等文件。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加大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广州超远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捷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与西门子、ABB等国际知名智能制造领军企业的合作,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构建“校企联动、精准共育”的“222”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所示。将教学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课程标准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实训管理与生产管理、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校企协同培养,共同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每年为智能制造业输送600人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9%。

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为目的,以智能制造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借鉴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对智能制造专业群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完善。以智能制造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借鉴需求为宗旨,加强专业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校企合作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将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围绕智能制造典型环节,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础通用、方向分流、拓展互选、特色鲜明”工学结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具体构成形式为:基础素质教育模块,此模块性质为必修、共享,主要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基础教育模块,此模块性质为必修、共享,主要目的是培养当代智能制造相关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此模块性质为必修、分立,主要目的是培养本专业职业首岗职业能力和升迁岗位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模块,此模块性质为必修、分立,主要目的是培养本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此模块性质为选修、互选,主要目的是培养本专业职业升迁岗位能力、群内相关专业职业首岗职业能力。基础素质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为共享模块,考虑智能制造专业群相关专业特点,一方面开设了智能制造专业通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增加了人文素质修养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与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模块为分立模块,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首岗及升迁岗位能力,注重课岗一体、理实一体;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为互选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本专业职业升迁岗位能力,同时培养群内其他专业岗位首岗职业能力,学生具有更好地适应与迁移能力,可在群内相关岗位就业,且具有良好的升迁能力。

以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典型实训设备为专业群共同教学载体,开发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主要是培养电工电子工具仪表使用、电子产品装调、电气线路装调、机械工具使用、机床使用、计算机应用等职业基础能力。部分专业共享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智能装备系统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与维护、自动化成套设备装调与维护、数控加工与编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课主要培养学生岗位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随着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建设进程的推进,以专题讲座、课题研究、企业实习等形式,开展智能制造前沿课,培养学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

六、专业群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智能制造专业群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科学构建了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实训体系框架,实现平台+模块的机电工程专业群实训体系框架结构。实训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专业群建设目标,结合我校现状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课程实训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构建生产性实训场景,走工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更科学地研究、设计体现融“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实训体系框架结构。

智能制造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领域:机械加工设备操作、零件编程及加工、生产设备维护;智能制造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模具设计、加工和装配;产品结构设计等。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方面的综合培养;实训课程规划要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将“双证教育”纳入实训教学体系,实行双证融合。

在设置实训课程时将“数控中级工认证强化实训”“维修电工中级工强化实训”等职业考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生产技能训练,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智能制造专业群实训课程体系框架如图4所示。

七、结语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集约化管理的创新。《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基于学分制视角,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专业交叉和产业融合,使学院更好地服务于地区或行业产业发展,为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提供示范,从而带动相关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湘祁.没有固定标准的标准——美国著名大学新生录取标准的多样性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4):42-45.

[2]郭扬,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2008(1):15-21.

[3]缪启军.基于专业群视角F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11-213.

[4]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2012(11):1-3.

[5]田维维.学分制视角下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4):128-129.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