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2020-08-13 09:13曹兴伟
吉林医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病史视网膜意义

李 妍,牟 琳,曹兴伟,周 璠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眼科,四川 泸州 6460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的长期作用下,视网膜微血管发生损害所致,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越高[1]。研究学者曾对全球DR失明患者的流行病学展开研究,指出全球DR导致的致盲率是其他疾病致盲率的20倍[2]。即使及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够有效地减少视功能损害的风险,但是糖尿病患者仍十分欠缺对DR的认识,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也不及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原因复杂,对其病因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用眼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几率明显上升[3]。因此,为避免或延缓DR的发生发展,需要重视引起DR的各项危险因素的监控,有助于指导临床采取可行的防控措施,本研究对T2DM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如下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眼科和肾病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50例,禁食8 h后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测量血压,并由眼科医生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有过敏史或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仅行眼底检查,根据2002年国际分级标准将其分为5期,即无明显视网膜病变(1期);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期);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5期)。根据眼底病变的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组)71例及对照组(T2DM未合并视网膜病变组)7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患者患T2DM有3年以上;所有患者年龄18~75岁;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病程等资料进行记录和分析。

1.2.2患者基本情况及检查方法:记录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肌酐(CRE)及总胆固醇水平(TCH)、糖化血红蛋白(HbAlc)、TG(三酰甘油),并对BDR组和PDR组患者的SBP、DBP、病程进行对比分析,眼科检查包括裸眼及矫正视力、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

2 结论

2.1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冠心病、吸烟、饮酒史比较[例(%)]

2.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SBP、DBP、FBG、CRE、HbAlc、BMI、TG、TCH比较:高血压和糖尿病史不服从正态分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其余的指标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故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上表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FBG、CRE、HbAlc、BMI、TG、TC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FBG、CRE、HbAlc、BMI、TG、TC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SBP、DBP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SBP、DBP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SBP、DBP、FBG、CRE、HbAlc、BMI、TG、TCH比较

2.3相关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将两组比较有差异的指标,如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FBG、CRE、HbAlc、BMI、TG、TCH变量纳入多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采用逐渐剔除法。见表3。

表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上表显示CRE高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CRE低的患者的1.031倍,HbAlc含量高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HbAlc含量低的1.898倍,TCH含量高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TCH含量低的1.845倍,并且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高,视功能损害重,严重者可致盲[4]。长期高血糖状态容易对管壁周细胞造成损害,管壁周细胞减少,视网膜内屏障破坏,血管内有形成分渗透到血管外,导致视网膜出血、渗出等表现,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液循环受阻,视网膜缺血、缺氧,从而产生一系列增殖性改变,因此有效控制血糖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致盲率[5]。但是,临床研究发现,即使有的患者血糖处于安全水平,仍不可避免地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由此可见,还有其他因素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病原因不明确,多种因素综合产生导致,因此对该病的病因追查缺乏统一的检查方法。本次研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多因素临床指标的检测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一般资料的收集,包括性别、年龄、冠心病病史、饮酒史、吸烟史等进行分析,发现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对糖尿病患者SBP、DBP、FBG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发现认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FBG、CRE、HbAlc、BMI、TG、TC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SBP、DBP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SBP、DBP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认为,CRE高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CRE低患者的1.031倍,HbAlc含量高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HbAlc含量低的1.898倍,TCH含量高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TCH含量低的1.845倍,并且危险因素均P<0.05,说明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早期并发DR可控的危险因素是FBG、CRE、HbAlc、BMI、TG、TCH,通过降低危险因素值,有望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并发DR的风险。其中CRE、HbAl、TCH是造成 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点检测。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还应将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病变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多因素比较分析,做多中心研究,加大样本量,提高稳定性。

猜你喜欢
病史视网膜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有意义的一天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生之意义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