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腾辉,郭岱琦
(1.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2. 深圳港大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盘源性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椎间盘突出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多发于40 岁以上的中年人。患者静坐或休息时常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方能继续行走,随着病程进展,行走距离越来越短,需要休息时间越来越长[1],患者可伴随一侧为主的坐骨神经症状轻型及早期患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无效者则需行手术治疗,而椎间孔镜属于手术治疗中新型的微创疗法。基于此,本次研究就椎间孔镜治疗盘源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效果进行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 年9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30 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2 组,各15 例。对照组男7 例,女8 例;年龄39-71 岁,平均(57.68±3.49)岁;病程3-9 年,平均(6.54±1.73)年。观察组男8 例,女7 例;年龄40-71 岁,平均(57.62±3.54)岁;病程2-9 年,平均(6.57±1.69)年。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经CT 检查为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软性狭窄;②均经CT 检查可见矢状径小于12 mm;③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2)排除标准:①对手术不能耐受者;②合并严重感染、心脑血管、腰椎不稳等病变者;③合并钙化、小关节增生内聚等骨性狭窄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传统常规手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全麻,以病变椎体为中心,经X 线机定位,正中切口,剥离骶棘肌,分离、暴露病变节段椎板关节突,棘突,选取合适长度螺钉拧入椎弓根,行部分椎板或者半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减压,椎间盘摘除和椎间植骨、椎间融合,探查神经松弛后冲洗切口,负压引流,关闭切口。
1.3.2 观察组:椎间孔镜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胸髂部垫高,腹部悬空,常规术区皮肤消毒、铺巾,全麻,透视定位标记棘突中线,于症状较重的一侧标记穿刺点,采取远外侧入路,透视下确认穿刺针尖位于椎间孔下部,针尖在椎间盘表面,拔出穿刺针,置入导丝并做皮肤切口,置入导棒、三级导管,一般患者不需要椎间孔成形,对于椎间孔狭窄的患者使用环锯逐级打磨上关节突下前部,使椎间孔成形,置于工作套管,连接椎间孔镜并调试,后于生理盐水持续灌注下进行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摘除时采用T 氏技术对主要症状侧进行减压,然后把工作通道至于椎间盘内用杨氏技术,逐步减压到对侧椎间孔入口区,术中通道的位置和减压的区域通过G 臂机透视确定,逐步进行,直至见到后纵韧带、硬膜囊和神经根松弛,最后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 mg,拔出工作通道,缝合切口。
1.4 评价指标。①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两组腰椎功能情况及疼痛情况,采用腰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分,从患者生活自理、疼痛、步行、提物、坐位、站立、睡眠等10 个方面进行评估,每个条目0-5 分,总分50 分,得分越高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进行评估,无痛:0 分;轻度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6 分;重度疼痛:7-10 分。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后引流量、住院及康复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ODI、VAS 评分。治疗后两组ODI、VAS 评分均降低,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ODI 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后引流量、卧床及康复时间。观察组手术、住院及康复时间均较短,手术切口较小,术后引流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临床有大量患者是由于椎间盘膨、突出导致的椎管狭窄,这些患者与先天性的腰椎管狭窄或由脊柱发生退变性疾病引起,还有由于外伤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或腰手术后引起椎管狭窄[2]的症状类似。患者典型的症状可包括:长期腰骶部痛、腿痛,双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间歇性跛行,行走困难,其中麻木可由脚部逐渐向上发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腹部出现束带感,严重时出现大小便异常、截瘫等[3]。对于这种盘源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传统手术治疗是后路进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者侧前方的OLIF 技术,但是前者创伤大,后者费用高。椎间孔镜技术是近年来非常成熟的微创技术,孔镜可以通过椎间孔安全三角开始对膨突出的椎间盘进行有效的减压;使用远外侧或者水平的椎间孔镜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从一侧减压到对侧的椎间盘,从而能够有效的对盘源性膨突出椎间盘导致的椎管狭窄进行有效减压。
表1 两组ODI、VAS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ODI、VA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ODI 评分 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15 37.68±5.27 13.51±2.69 20.425 0.000 7.54±1.68 4.23±1.05 8.354 0.000观察组 15 37.72±5.24 14.06±2.73 20.022 0.000 7.61±1.62 2.67±0.54 14.465 0.000 t-0.027 0.716 0.150 6.606 P-0.979 0.477 0.881 0.000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后引流量、出院及康复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后引流量、出院及康复时间对比(±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手术切口(cm) 术后引流量(mL) 住院时间(d) 康复时间(周)对照组 15 117.57±5.26 6.54±0.94 183.94±17.58 6.53±1.92 9.54±2.63观察组 15 58.67±3.92 1.04±0.38 0 1.62±0.51 4.27±1.38 t-18.979 27.123 16.972 12.358 8.872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ODI、VAS 评分均降低,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住院及康复时间均较短,手术切口较小,术后引流量较少,表明传统常规手术与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可改善腰椎功能,但椎间孔镜可降低患者疼痛,且手术、出院及康复时间均较短,手术切口较小,术后引流量较少。椎间孔镜通过在椎间孔安全三角区、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彻底清除前方压迫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力,消除由于对神经压迫造成的疼痛[4]。传统手术为了减压必然对脊柱稳定重要作用的结构造成广泛破坏,通常要求立即进行脊柱融合和内固定。相反,椎间孔镜技术特殊的外侧椎间孔入路途径,在内窥镜监视下摘除椎间盘突出组织,比后路手术创伤小,逐渐扩大椎间孔,能够完全摘除任何突出或脱出的碎片以及变性的炎性髓核,并可对病变部位进行持续灌洗消炎,运用射频电极修补纤维环,消融神经致敏组织,阻断环状神经分支,有效解除患者软组织的疼痛[5]。综上所述,传统常规手术与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可改善腰椎功能,但椎间孔镜可降低患者疼痛,且手术、住院及康复时间均较短,手术切口较小,术后引流量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