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宝
摘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是幼教同仁的使命和职责,是丰富保教内涵、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步骤。实施传承工程的路径,需要从游戏入手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以课程为载体让文化传承覆盖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因地、因园制宜,有效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协同共育,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连市幼儿教育系统强化师资研训,提高教师运用中华文化育儿的自觉性;吸纳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参与,形成了协同共育的良好氛围与行动力量;开发了独具特色、数量可观的游戏、教材、课程资源,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区域内的传播与继承。
关键词:幼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传承发展工程“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是一项“重点任务”;而“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的表述,进一步揭示出幼教领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积极推动幼教领域落实传承发展工程的要求,是当前和今后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认识,努力探索幼教领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路径,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推动全面育儿。
一、幼教领域实施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意义
(一)是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和根基所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文化自觉,不断巩固文化自信,可以顺利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修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在幼教领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意义更加重大,作用更加突出。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润人无声,让认知、身心处于发展飞跃期的幼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在优秀文化传统中习得,足可以达到“幼而习焉、长而识焉、终身从焉”的目的。
(二)是丰富保教内涵、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步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崇尚教育,注重教化,以文“化”人,以文“润”人,其中蕴涵丰富多彩的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是我们全面实施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幼儿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也是我们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资源支撑。
按照《意见》的要求,应瞄准幼儿教材这一重点,丰富原有的保教课程内容,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贯穿于幼教和启蒙教育各领域和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将原有中华优秀文化的零散游戏项目系统化、课程化,从而提升课程的质量和容量;另一方面,对一段时间以来从国外引进的大量的西方文化内涵的游戏、课程要有所鉴别。这些引进固然在一定程度满足了幼儿园保教的需要,但往往掺杂着明显的西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客观上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幼教领域的培育,个别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侵犯了我国的教育主权。因此,幼教领域及时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游戏项目、课程资源开发出来,是我们主动行使教育主权、丰富保教内容、提升保教质量的应有之义。
(三)是全体幼教教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大文化战略。因此,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任重而道远,神圣而光荣。幼教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承担者带动、引导幼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重任。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首先要主动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觉,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系统有着深刻清醒的理解和把握,有着了然于胸的体会和认识;其次,幼儿身心和认知发展有其特殊性,如何使理性严谨、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营养为幼儿所吸收,是对幼教教师的考验。实践中,有的幼儿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有积极传承的热情,但却往往流于照本宣科的模式。这就不仅背离了幼教的基本规律,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肤浅认识,当然也就无法达到预设的目的。
二、幼教领域实施传承发展工程的路径
明确了幼教领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义,就需要在遵循幼儿认知规律和保教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意见》确立的“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结合区域、园所实际情况探寻实施的路径和渠道,择善而从,勉力以行,切实有效地完成实施的任务与目标。
(一)从游戏入手,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将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游戏化的表达,通过适宜儿童感知的物化形式,通過各种喜闻乐见的游戏,使幼儿从懵懂好奇到欣然向往,从乐于接受到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如许多幼儿园注重利用传统节日之机,让幼儿尝试清明折柳戴头环、端午捉对顶鸡蛋、中秋编织五彩线、腊八分享八宝饭等活动,唤醒童真,激发童趣,让幼儿得到直观的认知和感性的理解,给幼儿的心灵打上中华传统文化巧思佳构的烙印。教师可适时给幼儿讲述传统习俗和文化相关的有趣故事,延伸阐述其内在的文化元素,以触发幼儿对天人合一、物与民胞、忠诚仁爱价值的初步认知。应当以游戏为手段,始终把握儿童兴趣、习惯和爱好的养成,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在养成的习惯中达到价值的内化。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园所以传承为名,让儿童穿上汉服做一些没有依据的机械动作,个中既没有进行必要的礼仪教化,也没有进行价值理念的渗透,幼儿可能会一时好奇,但游戏化和趣味化的明显欠缺,难以持久引发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徒有其表的行动,自然也就半途而废了。
(二)以课程为载体,让文化传承覆盖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
如果说相对碎片化的游戏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那么科学化、特色化、系统化的课程,则可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将传统文化教育覆盖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设定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与幼儿发展的目标合二为一,从而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如有幼儿园围绕非遗传统龙舞项目,开发了幼儿龙舞课程,包括龙舞舞蹈、舞龙音乐、龙主题绘画、龙传说故事、龙主题手工制作等,将龙舞之动作牵动的健康活动、口令引发的语言表达、游龙衍生的审美体验、伙伴激发的社会合作、龙摆潜在的科学技巧,悉数融汇到课程之中。独特的龙舞课程既有效传承了中华优秀龙文化,又巧妙实现了幼儿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
与此相反的例证是,让儿童小手后背端坐一处,齐声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虽不能说一无是处,但与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理念却不无冲突。这就提示我们,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幼教课程,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练整合,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和成长规律,必须在课程设计之初和打磨过程中始终考虑到幼儿的全面发展,必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幼儿主体的即时生成效果和教师巧妙点拨的完美结合。《意见》特别指出,要“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和产品,以此适应和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与此相应,我们的幼教课程、读物、产品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主旨要义,防止文化内核异化的现象随意生成,着力使之触动幼儿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防止偏重一隅不计其余或玩物失志跑调走板,导致对全面发展宗旨的游离。
(三)因地因园制宜,有效利用区域文化资源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文化虽然是一体的,但从古至今都是多元的,即所谓多元一体。推进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同样也不应该千篇一律、千园一面,而应当、也可以因地域风俗之差异而制宜,因园所禀赋之特色而制宜,以此来实现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与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对接互动,实现园所课程文化、保教文化和整体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彰显幼儿园特色内涵的丰富与多彩。如南国水乡,就可以利用区域的水草资源,挖掘开发与自身地域文化相关的曲水流觞、龙舟竞渡、传统编织、竹竿舞蹈等充满水乡泽国情趣的韵味项目;北方四季分明,物候丰沛,就可以多设计踏青游春、仲夏扑蝶、金秋收获、玩雪赏梅等与自然季节吻合的趣味活动。乡村的幼儿园,取地利之便,可以多开发与种养殖相关的富有农事文化特色的课程;海滨的幼儿园,可以开发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相关游戏;卜居闹市,可以着力挖掘与环保节约相关的传统文化项目。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园注重从属地世代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资源,推出了独具韵味、引童入胜的课程;有的侧重从传统节庆文化中找寻切入点,创设环境,设计出富有地域风格的游戏小品;有的则从区域工匠文化中汲取智慧,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育儿资源。而众流归一,资源的挖掘和创设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文化在幼儿群体中培根启蒙,为了推动幼儿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四)协同共育,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意见》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幼儿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儿童有其特定的语言、科学、艺术、手脑和认知、思维发展规律,需要园所和家长共同面对,携手共育;儿童的社会合作能力,更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社会性发展;只有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协同配合,才能使儿童在五大领域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育从来离不开家园共育、协同参与和社会支持,在幼教领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中更是如此。幼儿园从相关游戏与课程的构思设计开始,就需要在全面提升教师把握传统文化精神要义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发动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参与,提供线索和点子,避免了教师苦心孤诣设计与编制的单一过程,形成了一个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一个达成传统文化教育的群体认同和责任共担的全链条流程。
在园所具体的游戏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也需要家长的角色介入,需要家庭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回应和配合,为儿童积极创设践行的机会与环境;需要社会的鼓励与支持,如社区、公园、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环境和资源的共享互动,等等。实践中,许多幼儿园与家长互动充分,与社区和社会资源共享得当,使自己的保教活动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撑,从而让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推动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也让优秀中华文化通过幼教的辐射在全社会得到了传播传承和认同弘扬。
三、大连市幼教系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大连以港兴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城市品格。《意见》颁布以来,我市结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在尊重和保持幼儿园所文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在幼教领域的实施,不断优化文化育儿,丰富育儿资源,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从而有效提高了保教质量,实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区域内的落地。
(一)营造以中华文化育儿的氛围,丰富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课程资源
要落实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幼教使命,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宣传,营造以中华文化能育兒的浓郁氛围,积极培育中华文化育好儿的氛围;一方面要持续丰富文化育儿的资源,不断优化文化育儿的资源。有了氛围的熏陶、资源的保障,中华优秀文化在幼教领域的传承发展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和效果。
其一,我们市区(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先后制定了覆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学段的文件,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对幼儿教育如何实施做出了总体的要求和部署,在区域内营造文化育儿的浓厚氛围。而《大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大连市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大教发〔2018〕90号)更明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构建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内容。”幼儿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课程,“课程内容要涵盖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并相对均衡设置。”
其二,我们在部署全市语言文字工作时,对幼教领域单打一锤。自2018年起,大连市就开展幼儿园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目前共有189所幼儿园已通过验收达标,其他园所还在继续达标的建设之中。通过规范幼儿园所的汉字书写工作,清除幼教领域出现的汉字不规范现象,让幼儿在良好氛围中耳濡目染、沉浸成长。
其三,在全市层面每年都开展幼儿汉语演讲、四联绘画比赛,积极推动园所有效利用节日,为幼儿创设熟悉传统四季饮食、传统手工制作、传统游戏节目的条件,让儿童在特定背景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营造幼儿对母语、方言的认识,生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其四,积极挖掘大连幼教领域既有的文化育儿资源,并将其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生机和活力。有的幼儿园设立了围棋公共区角、水墨书画区,让幼儿切磋棋艺,挥毫泼墨;有的幼儿园在楼梯、走廊、过道等地方,将竹帘挂式、折扇、京剧脸谱、五十六个民族娃娃、剪纸作品、扎染作品、中国结、长城、青花瓷、象棋等悬挂在墙壁上,既能传递民族文化信息,又能供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体验;有的幼儿园在早上入园环节及户外活动时播放礼韵童舞、童声民谣,幼儿可以通过听觉环境感知传统文化。近年来,我市在全国和省级层面获奖的不少幼儿游戏、玩教具制作,大都以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为旨归,呈现出鲜明的文化色彩和韵味。
(二)强化中华文化教育的师资研训,提高教师运用中华文化育儿的自觉性
大连市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为此,全市学前师资队伍研训分为市级层面的新岗教师、骨干教师、园长等不同层次的定期轮训、调训。有市级层面的中心园和辐射园的园际培训,有区市县级层面的分层次的培训,有幼儿园自身的园本研训,形成了体系化的研训体系。研训的内容围绕着师德师能的“热爱幼教、才艺兼备”的核心素养展开,紧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颁布的园长、幼师专业标准,并在其中适时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容,或有知名的专家或工作卓有成效的园长教师从理论和课程体系上予以阐发解读,或在基层园所进行现场观摩研讨,都取得了示范引领和启发领悟的效果。其比较明显的效果是,我市园所在中国传统节日指导幼儿度佳节、传佳音的活动蔚然成风。许多园所师生同创折纸、玩具作品,家长和儿童同台吟童谣、唱京戏,还有许多园所将相关的保教成果打包,推出了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戏剧节、故事会等,对提升保教质量,推动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小手拉大手,通過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在全社会也起到了认同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开发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游戏、教材和课程,固化中华文化的教育功能
在幼教领域持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的是要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植入到课程体系中,使之成为相对固化和系统化的保教内容,并在保教实践中不断凝练提升,使之成为特色鲜明、文化浓郁的课程文化和园本文化。以足球幼儿园闻名的大连市沙河口区教师第二幼儿园,倾力打造了包含中国传统蹴鞠在内的足球文化活动屋,在传统运动项目中融入现代元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深受儿童喜爱。大连市中山区春天幼儿园,构建了以“和润文化”为主题的园本课程体系和园所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拓印、泥塑、陶艺、折纸、扎染和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传说、游艺、制作等内容,通过“和润文化”的主题加以贯穿,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课程体系和氛围鲜明的园所文化,提升了园所的育儿能力,使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对区域的中华优秀文化和地域文化传承发展产生了助推作用。
(四)吸纳家长、社会有识之士广泛参与,构建中华文化育儿的协作体
家园共育、协同育儿,是新时代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关键所在。学前教育必须时时刻刻和家长、社会密切协同,这不仅是幼儿成长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学前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本质规律,更是我市在实施文化传承发展实践中努力推进的重要工作。
如我市园所在传统节日游艺和节日相关制作活动的开展,就注重家长和社会的全方位配合。我们积极借助将中华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这一政府行为,倡导家庭内的传统节日庆典氛围,与园所的相关游戏、课程的设定相呼应,使儿童处于节日文化的包围和熏陶中,日渐养成中华文化的气质和禀赋。我市社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和文化景区,各类美术家协会、艺术家协会、朗诵协会,以及传播媒体等,都以各种方式给幼儿园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为幼教领域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便利条件和互动平台,协力共育,同享成果。
总之,幼教领域肩负着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在幼儿特定群体加以有效落实的光荣职责。我们必须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始终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有序推动幼教领域内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着力促进幼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凌霞.龙舞舞出龙精神——非遗项目金州龙舞走进幼儿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2] 龚平.幼儿足球启蒙课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