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艺昕
摘要: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以美国一校园枪支事件为载体,深入探讨了该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美国现存的枪支暴力问题。本文试图从主观化叙事手法的运用、表现式手法的使用以及对传统纪录片结构的突破三个方面对该影片进行简析。
关键词:纪录片;科伦拜恩事件叙事主观参与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084-01
一、前言
1999年4月20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科伦拜恩高中,两名青少年学生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导致13人遇难,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这起事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以该事件为载体,深入探讨了该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美国现存的枪支暴力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主观化叙事手法的运用、表现式手法的使用以及对传统纪录片结构的突破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简析。
二、主观化叙事手法的运用
1.主观化的语言。影片从头到尾,除了真实的人物对话或录音,一直充斥在我们耳边的都是导演第一人称的解说词。摩尔以叙事者的身份参与到这部影片中,这些语言被导演注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仿佛是他在向观众诉说自己的心灵独白。这样不仅帮助导演表达个人思想,也有利于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1999年4月20日的早晨,和其他早晨没什么两样,农夫下田,送牛奶的人送牛奶,总统炸掉名字很难念的国家……”浓影片一开始,导演以这样一段文字作为自己的独白。这是一段没有具象的、充满诗意化的文字,在这样的语境吸引下,观众慢慢进入导演所设定的故事脉络。
2.主观化的镜头。影片末尾,摩尔到希斯顿家中采访,两人的立场针锋相对,最终导致不欢而散。在摩尔离开之前,他将6岁被害女孩的照片立在希斯顿家院中的柱子旁,希望希斯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忏悔,并站出来为大众道歉。在此片段中,影片用了2秒钟的主观镜头,向观众呈现照片立在希斯顿家院中的画面。这样的一幅画面,似乎象征着正义和黑暗的较量,以及底层人民无力的反抗。摩尔带着自己的社会观点和情感,通过不断走访、调查,向观众抽丝剥茧式地揭开事实的真相,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②摩尔强势的主观化介入,把自己的观点移植到他每一次的亲身经历中。
三、表现式手法的使用
在影片中,除了摩尔的一次次走访调查,还有不少历史影音片段的插入,例如枪击案件发生现场的电话录音,反映美国武力外交的资料影像等。导演很擅长使用拼贴的表现手法把影像如同做杂耍游戏一样拼贴在一起,对影片中的视听语言做出释放。摩尔在影片中搬演手法的运用也是很荒诞的,他采用动画的形式回顾美国发展的历史,表现滑稽,充满讽刺;在为了证明美国枪支泛滥问题时,摩尔引出两个案例——犹他州要求所有居民必须佩戴自己的枪支,以及表现盲人如何疯狂地迷恋射击。在展现这两个事件的同时,摩尔选择了一首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配乐《幸福就是一杆热才曲;影片形成一种诡异的欢乐氛围,摩尔运用声画不对位的手法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四、对传统纪录片结构的突破
传统政治议题的纪录片给人的印象是严肃的、枯燥的、说教式的,它们大多注重国家意识形态的宣导,而迈克·摩尔的纪录片风格恰恰相反。在影片的第一个画面中,摩尔借用全美长枪协会会长的宣传片用语指出:“本片由全美长枪协会荣誉推荐。”③这幅画面奠定影片以诙谐衬托悲痛的风格特点,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我们在此可以看出摩尔对于传统电影模式的不屑一顾。在对事件做例证时,摩尔又引入一段脱口秀的表演,表演者用十分讽刺的语气说:“应该管制的不是枪支而是子弹,子弹应该卖五千美元一枚,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受害的人。,困摩尔越是用诙谐的影像语言告诉观众沉痛的事实,对观众的心灵打击就越大,从而引起的社会反思也就越深刻。
此外,摩尔把自己作为推动情节的主导者,通过不停的走访和追问,逐渐深入地探明事件的真相。摩尔向观众展出的每一个事件之间,都存在着维度联系。
五、结语
迈克。摩尔的影片站在平民化的视角,大多都透露出自己对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关切和对上层的尖锐批判,其表达方式很直接,且个人色彩浓重,他的政论纪录片或许可以称为个人情感表达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他向外界发声,帮助底层人民,并企图改变社会。迈克·摩尔最令人佩服的一点是敢于直接和当权者或舆论对峙。摩尔在采访希斯顿时,他面对希斯顿说:你要不要为选在当时去向弗林特的人致歉?”、“你为什么都是在悲剧之后现身?”鹭如此犀利的语言制造了极端紧张的对话氛围,摩尔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揭露美国社会的深度真实,他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实验先锋,迈克.摩尔向我们证明:“纪录片应该被当做是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武器。”⑥
注释:
①⑧巫又匆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字幕.
②陳姿彤.新纪录电影的自我表达探究——摇《科伦拜恩的保龄》为例.影视传媒[J].大众文艺,2011.
⑥Alan Rosenthal,The Documentary Conscience,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1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