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
摘要:荣·穆克(Ron MuedO是澳大利亚的超现实主义雕塑家。1958年在澳洲墨尔本出生,原为模型制作专家,曾投身于好莱坞电影特效工业担任幕后工作近十五年,之后在英国发展。他自学艺术,早期的事业是为电视和影片制作逼真的模型。20世界90年代中期以后,便转向对雕塑艺术的探讨。此后他的“超现实”雕塑作品以其一丝不苟的细节描绘和意想不到的空间表现,吸引了当时在场的所有英国青年艺术家和欣赏者的目光,此后便一举名扬国际。本文从荣·穆克的创作发展历程出发,梳理其具有典型意义的雕塑作品,分析其雕塑艺术所蕴含的“超现实主义”特征,探寻其雕塑作品对雕塑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荣·穆克;超现实主义;雕塑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7-0015-01
一、荣·穆克的创作发展历程
荣·穆克的艺术创作不是从雕塑开始的。在他艺术生涯初期,他投身于电影模型制作,是一位模型工和儿童电视、电影木偶剧的表演者,曾饰演电影《迷宫》的主演Bowie。穆克迁居伦敦后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用逼真的照片道具和机械动物做工业广告,但始终认为“摄影几乎摧毁了原始物体的本来面貌”,于是他转向了美术,特别是雕塑。他初期经常接触变体的工业制造,后来花了将近十年时间用矽胶和玻璃纤维创作,作品都是以真人大小去缩放比例打造了栩栩如生的拟人塑像。
20世纪90年代是荣·穆克的成名期。荣·穆克是90年代后期开始在雕塑领域展露其艺术天赋并很快得到艺术界、评论界的关注和认同的艺术家。他的写实雕塑技巧受到其所从事的商业玩偶制作的影响,在技巧上类似于70年代美国的超级写实雕塑;在表达上却又和它有着很大不同。缩小的尺寸和逼真的形象是他主要的艺术语言,这种在19世纪的便日渐消失的手工制作在当代多元文化对形式和观念的玩味高于一切的时候,荣·穆克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对手工劳作的回归,还有对人类内心深处情感的最恳切的呼起。
二、“超现实主义”雕塑作品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在法国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它主张在艺术创作中放弃理性拒绝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提倡艺术创作中的绝对自由。(少‘超现实主义”为雕塑创作思想核心的创作者们,“■遵循雕塑创作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物象造型进行了非理性、非逻辑的扭曲、变形和并置,并对雕塑的空间构成、整体形象等进行矛盾、怪诞的处理,不仅塑造出极具想象力的各种视觉形象,同时还在雕塑中引入了荒诞的情境”。
20世纪90年代以后,荣·穆克创作了一系列的超现实雕塑作品:《死去的爸爸》、《面具》、《匹诺曹》等。他的雕塑作品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注重潜意识象征意境的营造,第二类对作品尺度的夸张,第三类将物体形象进行割裂拼合。
在第一类重潜意识象征意境的营造的作品中,穆克不是对现实具体人物、场景的再现,而是不同程度地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这也使他的雕塑作品多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象征与隐喻意味。如他的缩小雕塑作品《船上的男人》表现的是一个侧头而视、双手抱胸、全身赤裸的男人,坐在一艘仿佛既无开始也无终点的船上,任由船只随波逐流,似乎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这种代表个人命运的心灵迷茫,也是人类共同存在的一种心境的象征。
第二类作品中,穆克对于作品尺寸的拿捏,通过缩小、逼真的细节等带来一种不真实的反差是他在雕塑艺术上追求的表达方式。他曾说:“因为那看起来没什么意思,我们每天都会碰上真人大小的人”以表达他对于某种真实的厌恶。早期雕塑代表作OE去的父亲》《两个妇人》等,都是用真人进行缩放比例的结果;而后期雕塑作品中,则试图以毛骨惊然、风格怪异、巨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形象去获得骇人的效果,如《野心。
第三类作品中,穆克会将物体形象进行割裂拼合。如《面具Ⅰ》運用漫画式的夸张变形手法有效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面具Ⅱ》中穆克塑造出一个真实得几乎令人能听见人物呼吸的比正常人大3倍的侧躺男性头像,这个头像是从原来形体中割离出的一部分,形成一个奇特的面具与人脸的综合形象。
三、结语
荣·穆克是西方当代重要的雕塑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作品再艺术表现方式上融合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显示出一定的兼容性与折中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当代“超现实主义”雕塑的审美观做了重新的定义。穆克的超现实主义雕塑作品中不仅仅包含着手工劳作回归的重大意义,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对人的内心情感唤起的作用,为未来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