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婉
摘要:目的:戏剧作为国粹,其脸谱形象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可助推现代设计的发展;方法:对视觉文化产业的内a和发展、戏剧脸谱的文化与意义以设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戏剧脸谱深受大众喜爱,其造型特点可以为视觉文化创意设计创造极大的艺术价值。结论:设计师应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合理的创意脸谱造型,与文化产品做到巧妙结合。
关键词:视觉文化创意;传统元素;戏剧脸谱;现代化设计;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2;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029-01
一、视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视觉产业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从世博会的热烈开展、各个国家地区的艺术展览的相继举办可以看来,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以及人们对艺术文化的需求旺盛。在物质生活条件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视觉文化创意产业在此过程中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新兴朝阳产业,并促进经济文化产业的结合,带动全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在此过程中,还缺少设计师在视觉创意上的投入。该产业在我国的大力发展还需要设计师结合我国的文化历史,在设计的形态上给予更多个性化以及审美性的创意。
二、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意义
现代文化的形成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艺术、语言等种类,反映了民族特质风貌和民族文化。大到民族精神,小到诗歌乐曲,中国传统文化都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在我国对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和推动作用。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是对文化的创新,是设计立足于中国的体现。
三、戏剧脸谱的文化创意设计
(一)戏剧脸谱的文化内涵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用于舞台演出时的绘画,是一种化妆造型艺术。中国戏剧脸谱通过规范而统一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递出戏曲人物的性格、年龄以及忠、奸、善、恶等信息,成为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戏剧脸谱独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以及夸张的表现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符號。在脸谱造型的背后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人物故事和地域风情的展现。
(二)戏剧脸谱的文化创意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戏剧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传统戏剧文化和造型艺术的体现。脸谱以人脸为载体,依据人物性格进行造型创作,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对于戏剧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通过舞台表演和影视娱乐,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和现代化设计的审美提升给予了脸谱艺术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于戏剧脸谱的文化创意,是将其现代化表现的必要手段,是输出戏剧脸谱文化的必要途径。
(三)戏剧脸谱的文化创意设计的方法
设计在从古典主义到现代化的风格演变中,越来越强调装饰元素的简洁和抽象。戏剧脸谱,其丰富的样式、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图案,在与现代设计结合中,能带来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形式的表达。对脸谱的元素提取,形态的变形和个性化的设计是将其进行文化创意的重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现代化创意:(1)色彩。戏剧脸谱的色彩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高纯度的色彩搭配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入的眼球,使设计氛围显得更加大气磅礴。在创新设计的时候,脸谱的色彩可以根据产品特点进行纯度和明度的调整,考虑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可以直接提取不同脸谱上的色块进行搭配,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2)图案。对元素的创意,就是将脸谱图案提取进行夸张变形或加工变形的过程。这种形态和结构的重塑,需要对脸谱进行分解,利用分割、变形、错位等手法从中提取出具有时代性的元素,运用点线面的表现方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3)造型。脸谱的造型通常以人脸的形式表现,在人们的心中已刻下深刻的烙印。对造型的变形,就要求设计师在脸谱的创意过程中根据产品的外形特点,将图案进行造型协调,打破常规的人脸形态。先确定设计的载体,再根据载体的形状特点进行图案设计,同时,可以根据脸谱人物的故事、性格特点提取元素进行设计。
四、结语
戏剧脸谱作为扎根于民间的千年文化,创造出了很多民族特有的图案,被世代流传欣赏,然而也很容易被现代人淡忘。戏剧脸谱的造型图案设计为当代的文化创意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视点,其图形的重新关联与转换可以形成全新的视觉演绎,但就目前而言,脸谱在设计上的运用大多都是生搬硬套,没有视觉上的美好体验。设计师应结合现代设计风格,在戏剧脸谱线条和造型上做创新,保留其特有的色彩风格,使其散发出传统与现代风格碰撞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志赟,罗赟.脸谱元素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才智,2015(34).
[2]李鑫.浅析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表现[J].美术大观,2016(08).
[3]周剑峰,黄丽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传统元素运用[J].美术观察,2018(01).
[4]侯敏.戏剧脸谱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今传媒.2015(06).
[5]胡雨霞,丁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运用[J].艺术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