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辽宁省辽阳辽化医院 (辽宁辽阳 111003)
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至晚期多进展为重症心力衰竭。据调查结果显示,重症心力衰竭发病率约为1%[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临床对该疾病多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以改善患者机体气体交换能力,减少呼吸肌耗氧,减轻心脏负荷[1-2]。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预见性护理配合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辽宁省辽阳辽化医院收治的66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其中2018年6—12月收治的33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6月收治的33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43~82岁,平均(63.12±1.12)岁。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41~80岁,平均(63.11±1.1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心力衰竭相关内容,结合患者心电图、超声心电图、血气分析及体格检查结果诊断为重症心力衰竭,血氧饱和度65%~90%;入院前未服用相关治疗性药物。排除标准: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异常的患者;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消化道穿孔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意识、认知障碍或脑系疾病的患者;合并鼻出血、鼻窦炎、中耳炎等颜面疾病的患者。
两组遵医嘱给予患者利尿剂、强心剂、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并使用无创呼吸机(美国伟康公司,Esprit型呼吸机)治疗。根据患者面部轮廓选择合适的面罩,无创呼吸机治疗模式设置为自主呼吸/定时模式。参数设置:吸气时间0.8~1.2 s,氧浓度30%~50%,呼吸频率10~16次/min,呼气相正压2~4 cmH2O,吸气相正压6~8 cmH2O,根据患者呼吸情况逐渐调整呼吸参数,吸气相正压增加至12~20 cmH2O,呼气相正压增加至4~6 cmH2O。在使用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监测血氧饱和度,以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为宜。使用>10 h/次,2次/d,两次使用时间间隔20 min以上,间隔时间内给予患者进食、排痰或吸痰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1)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呼吸机治疗的原理、必要性及效果。(2)心理干预:在实施无创呼吸机治疗前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成功的案例,提升其治疗信心。(3)呼吸道护理:为避免患者在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发生排痰不畅的情况,治疗前应先清除呼吸道异常分泌物,鼓励患者多喝水,吸痰时保证头、颈、肩处于同一水平线。(4)饮食护理:予以患者易消化、高蛋白饮食,并控制用量,每天适量增加饮食次数。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患者在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肺部感染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前30 min行雾化治疗,加强气道湿化,防止排痰不畅导致肺部感染。(2)眼干眼痛或咽喉疼痛护理:为避免患者在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发生眼干、眼痛或咽喉疼痛情况,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根据呼吸频率小幅度调整相关参数,逐渐降低氧流量,并嘱患者在机器送气时禁止张口呼吸。(3)胃肠胀气护理:为防止患者在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胀气,应在患者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气、腹式呼吸,防止大量气体进入胃内。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每隔3 h协助患者翻身1次,以促进胃肠蠕动。(4)呼吸肌训练:定时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呼吸肌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以改善患者呼吸肌功能,减轻呼吸肌疲劳。
比较两组相关住院指标、并发症情况,并观察两组入院时及护理干预72 h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相关住院指标包括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包括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
观察组ICU治疗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略短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住院指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干预72 h后,两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心力衰竭属于急危重症,若未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处于缺氧状态,临床常采用强心剂、扩血管剂及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可减轻患者心脏负荷,改善心室排血能力[3]。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是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其操作简单,可有效给予患者呼吸支持,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在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可通过持续性正压通气减轻呼吸道阻力,扩张支气管深处细小支气管,缓解患者呼吸疲劳[4]。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张口呼吸的现象,导致气体进入胃肠,进而引发咽喉疼痛、胃肠胀气等不良反应;此外,在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病原菌可从外界进入患者呼吸道,加之呼吸道内痰液堆积,痰内部含有较多的细菌、病毒,这进一步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针对上述情况,应对患者实施积极的呼吸机相关护理。传统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往往需遵医嘱实施护理,缺乏护理主动性,难以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性护理;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重视无创呼吸机治疗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能够预见性地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从而提升患者自主护理能力及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性[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ICU治疗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略短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时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配合可提高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的安全性;干预72 h后,两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略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由此可见,预见性护理配合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常规护理通过健康宣教、心理干预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缓解患者负性情绪;通过呼吸道护理及饮食护理,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轻机体不适,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但常规护理对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未能实施预防性干预,造成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导致患者康复时间延长。预防性护理干预通过对肺部感染、眼干眼痛或咽喉疼痛护理、胃肠胀气实施有效的干预,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缓解患者不适感受,促进患者康复;同时,通过呼吸肌训练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更利于通气治疗的顺利实施,患者血气指标得以显著改善,康复时间进一步缩短。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心力衰竭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