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效果

2020-08-12 00:16张俊婷
医疗装备 2020年14期
关键词:阿托类药物颈动脉

张俊婷

天津市胸科医院药剂科 (天津 300051)

代谢综合征是一类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多种代谢异常疾病的统称。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代谢综合征患者人数正呈现迅速升高的趋势[1]。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有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是同龄健康人群的2~6倍[2]。据报道,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斑块有阻止和逆转的效果,但剂量过大可能会引发肝功能改变等不良反应[3]。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8月我院收治的129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4例,女55例;年龄38~72岁;病程2~19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43例。低剂量组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8±7.2)岁;平均病程(5.1±2.2)年;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6.5±3.2)kg/m2。中剂量组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5±8.0)岁;平均病程(4.8±2.4)年;平均BMI(28.3±2.4)kg/m2。高剂量组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9±6.5)岁;平均病程(5.4±1.8)年;平均BMI(28.0±2.9)kg/m2。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存在急性并发症和炎症反应的患者;近期有他汀类药物服用史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及其他影响内分泌系统的疾病的患者;无法坚持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调节血糖、溶栓和抗凝治疗,同时辅以行为干预。所有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商品名立普妥),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5、10、20 mg/d,于睡前服用,疗程均为48周。定期采用多普勒超声对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测量:在测量时患者取仰卧位,并于休息15 min后进行测量,测量点包括颈总动脉分叉近心端10、20、30 mm处,测量颈总动脉前壁和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4]。

1.3 临床评价

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24周、治疗48周血脂、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IMT等指标变化。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血清炎性因子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指标包括颈动脉内径(6~7.5 mm)、斑块Course积分(即不考虑各个斑块的长度,而将各个孤立性斑块的最大厚度(mm)相加,得到两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之和即为其斑块总积分)、IMT指数(<1.0 mm为正常,1.0~1.2mm为内膜增厚,>1.2 mm为斑块形成)、扩张性和顺应性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均有所改善,在治疗48周后,高剂量组TC、TG和LDL水平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hs-CRP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显著降低,其中高剂量组最显著(P<0.05),TNF-α含量也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和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情况比较

2.2 两组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24周后,3组颈动脉内径降低,48周后高剂量组显著短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斑块Course积分和IMT指数最低,而扩张性和顺应性指数则最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指标比较

2.3 安全性评价

3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且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3 讨论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血管硬化病变的诊断、检测已成为预测冠脉粥样病变、脑梗死的重要依据。血管壁的结构、功能改变也是造成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5]。颈动脉是维持脑部供血的重要血管,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同时也可作为全身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体现[6]。目前,影像学检查可反映颈动脉动脉斑块的形态和位置,且能够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控制或逆转,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LDL和颈动脉IMT,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缩小斑块中脂质核心、稳定斑块有关[7]。他汀类药物在调节血脂的同时,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降低内膜厚度、稳定斑块的效果,且其效果可能与剂量呈正相关[8]。有研究指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小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发现hs-CRP水平呈下降趋势,考虑到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其仅选择5 mg/d作为研究剂量[9]。但国内也有报道称,给予10 mg和20 mg他汀类药物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肝功能并无影响[9]。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24周和48周后血脂均明显改善,其中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断增加和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hs-CRP水平降低显著;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的颈动脉内径显著缩短,同时颈动脉斑块Course积分和IMT指数降低,而扩张性和顺应性指数则显著升高。颈动脉IMT改变、扩张性和顺应性及颈动脉内径的改变已成为评价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10]。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认为炎症反应和血脂沉积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血脂代谢紊乱,在炎性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内膜破损,斑块沉积、附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阿托伐他汀不仅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而且可发挥加速炎性因子分解、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抑制血栓形成[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10 mg和20 mg剂量均对颈动脉斑块具有较好的稳定和缩减效果,且以20 mg效果最为显著,同时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结果相近。我们认为,可适当增加阿托伐他汀的剂量,但同时应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并对稳定和缩减斑块、改善颈动脉功能有显著效果,且以20 mg/d效果最为显著。

猜你喜欢
阿托类药物颈动脉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