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莎
(望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定072450)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感染所引起的一类常见的肠道传染病[1]。PEDV可感染各发育阶段猪群,但感染哺乳仔猪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呕吐、腹泻、脱水等,并导致高死亡率(约100.0%),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PED首次于1970年在欧洲被报道,其后该病在我国也有被报道,但多为散发[3],直至201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相继暴发PED,仔猪出现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进一步研究显示,引起PED暴发的毒株为变异株,传统的PEDV CV777病毒株疫苗对PEDV变异株的防控效果较差,使得部分免疫PEDV疫苗的猪场仍暴发PED[4]。
PEDV为有囊膜正链RNA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基因组全长为28 kb左右。PEDV可编码7种蛋白(3种结构蛋白和4种非结构蛋白),其中S基因所编码的糖蛋白可介导病毒入侵,并对宿主产生中和抗体至关重要。S基因分为S1区和S2区,分别编码S1蛋白(1~789位氨基酸)和S2蛋白(790~1383位氨基酸)。大量研究表明,S1基因包含多个病毒的中和表位和受体结合区域[5],与S2基因相比,S1基因更具遗传变异性[6-7],通过分析PEDV分离株S1基因遗传变异性可以部分了解该毒株的变异情况。因此,本研究于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河北省部分地区采集猪腹泻粪便样品共327份,检测PEDV流行情况,并对部分PEDV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扩增与分析,旨在初步了解PEDV遗传变异情况,为该地区PED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借鉴。
1.1 样品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河北省部分地区(保定市、张家口、廊坊和沧州市)规模化猪场送检猪腹泻粪便样品共327份,将样品逐一标记后保存于-80℃,待检。
1.2 主要试剂 2×Taqmix PCR试剂、DL2000 DNA marker、琼脂糖粉和50×TAE缓冲液均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Trizol试剂、cDNA反转录试剂盒购自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
1.3 样品处理与RNA提取 将粪便样品与灭菌PBS缓冲液以1∶3混合均匀,反复冻融3次后,于4℃、13 000×g离心10 min。取适量上清液按Trizol法步骤提取RNA;将RNA沉淀溶解于无RNA水中,按照cDNA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将获得的RNA反转录为cDNA样品。
1.4 RT-PCR检测 参考文献[8],设计检测PEDV的引物M1和M2,确定送检样品中PEDV的流行情况;同时设计并合成扩增PEDV分离株的S1基因全长序列的引物,S1-F:5'-ATGAAGTCTTTAACT TACTTC-3',S1-R:5'-AATACTCATACTAAAGT TGGTG-3',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合成。PCR体系(20 μL):2×Taqmix PCR试剂10 μL,上、下游引物各1.0 μL(10 pmol/L),模板2.0 μL,无RNA酶水6.0 μL。PCR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5 min,95℃变性1 min;56℃退火30 s;72℃延伸20s(M基因扩增引物)/90s(S1基因扩增引物),共30个循环;72℃再延伸7 min。
1.5 PEDV分离株S1基因序列分析 应用DNAStar软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拼接,同时分析本次获得的序列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通过MEGA7.0软件中的NJ法构架系统发育树。
2.1 河北省部分地区猪腹泻样品PEDV核酸检测结果 自2010年我国出现PEDV变异株以来,PED在我国大部分猪场广泛流行,造成仔猪大量发病与死亡,为养猪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是阻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9-10]。为了初步分析保定市及周边地区PED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6-2017年收集的327份猪腹泻粪便样品,应用RT-PCR技术检测PEDV感染情况。部分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样品预期片段大小为200 bp左右,327份被检粪便样品中有84份检测为PEDV阳性,阳性率为25.08%(表2),高于张若曦等[11]检测结果(13.89%),这可能与调查样品数量和区域差异有关;而与江苏(36.3%)[12]、辽宁(36.0%)[13]和福建闽西部分地区(30.37%)[14]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低于浙江地区(64.89%)[15],说明PED在我国流行情况较为严重,分布区域广泛。相关部门和生猪养殖企业(户)应当引起重视,加强猪场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此外,该地区2016年和2017年检测样品数分别为142、185份,PEDV阳性率分别为26.76%(38/142)、24.86%(46/185),阳性率差异不大。
图1 部分样品PEDV M基因扩增结果Fig.1 The PCR results of partial M gene sequences of PEDV strains
2.2 PEDV分离株S1基因序列扩增结果 在被检测的84份PEDV阳性粪便样品中随机抽取11份样品,应用引物S1-F/R引物扩增出约2200 bp的PEDV S1基因片段(图2),11个PEDV分离株分别命名为2016-BDLY-1、2016-BDWD-1、2016-BDWD-2、2016-ZJK-1、2016-LF-1、2016-CZ-1、2017-BDWD-1、2017-BDWD-2、2017-BDLY-1、2017-ZJK-1、2017-ZJK-2。
图2 11株PEDV分离株S1基因片段扩增结果Fig.2 The PCR results of the whole S1 gene sequences of 11 PEDV strains obtained here
2.3 PEDV分离株S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作为PEDV的主要抗原基因,S1基因具有易变异的特点,可以用于PEDV毒株变异和亲缘关系等研究[3]。通过对11株PEDV分离株S1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将序列片段进行拼接后,发现本次研究获得的PEDV分离株S1基因序列大小一致,为2205 bp。通过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11株PEDV分离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8%~100.0%、93.6%~100.0%,与PEDV CV777、LZC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9.5%~90.8%;本次获得的PEDV分离株与中国安徽株(GenBank登录号:KC210145.1)、湖北株(GenBank登录号:JX188454.1)和江西株(GenBank登录号:KU710238.1)分离的流行变异株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6.8%~97.9%、96.0%~98.3%和97.1%~99.2%,与美国流行的强毒株(GenBank登录号:KF272920.1)核苷酸同源性为96.3%~98.7%,这与谢荣辉[4]、张若曦等[11]报道基本一致。
2.4 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基于PEDV分离株S1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图3),本研究获得的11株PEDV分离株和GenBank收录的PEDV分离株可聚为2个亚群,分别为G1和G2,其中G1和G2可以再次分为2个亚群,分别为G1-a、G1-b和G2-a和G2-b亚群,其中疫苗分离株分布于G1-a亚群,而本次研究所获得的11株PEDV分离株均位于G2亚群,与我国流行的PEDV分离株相距较近;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后我国PEDV流行株相距较近,无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表1 部分PEDV毒株的S1基因序列同源性对比Table1 Homology analysis of S1 gene sequences of partial PEDV strains
图4 基于PEDV S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Fig.4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EDV S1 gene sequences
本次研究通过对河北省部分地区PED流行情况和PEDV S1基因序列进行调查和分析,初步了解了PED在该地区的流行和变异情况,本研究结果将为该地区PED科学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保障该地区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