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荣波,沈 雷,吴宇波,谢辉辉,赵泽驹
(1.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贵州 遵义 563099;2.遵义医科大学 外科手术学实验室,贵州 遵义 563099)
随着腔镜技术在外科领域的运用发展,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其中输尿管长段缺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临床中输尿管长段及全段损伤的治疗非常复杂而困难,其治疗方法主要行输尿管替代[2-3]。回肠代输尿管的应用最为广泛,但术后并发症高发限制其疗效[4]。本研究尝试裁剪去粘膜回肠重建输尿管改良方法,并探索其可行性。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动物、设备与材料 健康成年比格犬10条(陆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普通级),1~2岁龄,体质量10~13 kg,雌雄各半。动物手术床、无影灯、高压蒸汽消毒锅、肠切除吻合包、医用高频电刀(遵义医科大学外科手术学实验室提供)。医用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DR,岛津SHIMADZU SONIALVSION-G4)和BA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821)。3/0可吸收线(华佗牌 HY3901 20PCS),一次性注射器(5、20 mL),一次性留置针(康德莱0.9 mm×25 mm,22G),5F号双“J”管(华美医疗器械公司);碘海醇注射液50 mL(浙江天瑞药业15g/瓶);5%碘伏溶液500 mL(山东利尔康消毒科技有限公司);动物用甲硝唑注射液250 mL(江西科达卫生用品公司);10%甲醛溶液(南昌雨露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实验犬术前禁食12 h,用3%戊巴比妥钠(1 mL/kg)腹腔注射麻醉,硫化钠溶液脱毛,仰卧位固定,观察麻醉深度,维持呼吸16~20次/min,采静脉血5 mL。
1.2.2 创建右侧输尿管缺损 取犬腹部正中切口长约15~20 cm,逐层切开进入腹腔,探查无异常后剪开侧腹膜,分离、显露、切除左侧肾及输尿管,4号丝线结扎并缝扎肾蒂和输尿管远端;游离右侧肾脏与输尿管,将输尿管与肾盂和膀胱连接部切断,远端结扎。
1.2.3 裁剪去粘膜回肠替代输尿管 距回盲部约10 cm处取带蒂回肠段约13~15 cm,原回肠于系膜前端端吻合,恢复连续性,间断缝合关闭系膜裂口。带蒂回肠段用0.05%碘伏冲洗致无渣,钳夹固定对系膜侧1/2肠壁,纵向裁剪切除;系膜侧肠片粘膜剥脱,包裹F10号橡胶导尿管,3-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成管状,用F5号双“J”管替换导尿管,近端与肾盂、远端与膀胱吻合;检查代输尿管无尿瘘及缺血,腹腔无出血及肠扭,术区喷洒甲硝唑,逐层缝合切口(见图1)。
A:切除一侧肾脏;B:重建侧输尿管全段游离切除;C:选取所需回肠段;D:回肠端端吻合恢复连续性;E:纵向裁剪选取肠管;F、G:剥离肠粘膜;H:连续锁边缝合肠段;I:顺蠕动方向吻合。
1.3 术后观察与样本提取 观察犬活动状态,记录进食、排便和排尿。术后4周拔除双“J”管,8周采静脉血后行IVU检查,检查完毕后随机处死5只实验犬,观察并切取替代输尿管后予10%福尔马林固定。术后12周再次采血后行IVU检查,其后再同法取替代输尿管标本固定。
1.4 检验与病理 术前与术后采集的3次血液标本作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测;组织样本固定24 h后按洗涤、裁剪、包埋、切片等常规病理程序制作HE染色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并采集图片资料。
2.1 术后一般情况及解剖观察 术后10只犬均存活,次日开始饮水,并予羊奶等流质饮食,逐渐增加饮食量。5~7 d后可正常饮食,精神状态已恢复到术前。2只实验犬切口出现红肿及脓性渗出,予5%碘伏每日消毒后正常愈合。术后8、12周处死,解剖观察见腹腔粘连轻、无积脓,新输尿管外形规则、完整,无窦道、漏口,肾脏体积无明显增大,肾盂无明显扩张;剖开输尿管见腔面光滑,无疤痕、狭窄与异常增生,输尿管与肾盂、膀胱连接部腔面宽约5 mm,膀胱形态无异常(见图2)。
A:术后8周;B:术后12周。
2.2 静脉肾盂造影(IVU) 经舌下静脉注射碘海醇50 mL,5 min内可见右侧肾脏完全显影,10 min内输尿管和膀胱依次显影;输尿管壁光滑,动态可见蠕动,造影剂排泄通畅、无外溢;输尿管与肾盂及膀胱连接部相对较窄,但无梗阻(见图3)。
A:术后8周;B:术后12周。
2.3 镜下观察 正常回肠壁由内向外依次可见: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与浆膜层,结构完整而清晰,腺体丰富。新输尿管壁由内向外依次可见:粘膜下层、肌层与浆膜层,各层结构清晰,未见粘膜及粘膜肌层,无明确腺体结构,术后12周各层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较术后8周减少(见图4)。
A:正常回肠;B:术后8周;C:术后12周;HE,×200。
2.4 血生化检测 实验犬术前静脉血电解质、肾功能,分别与术后8、12周处死前犬的静脉血电解质、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犬手术前后电解质与肾功能变化
临床上输尿管缺损<15cm时,多可依赖肾脏游离、肾盂瓣、输尿管搭桥和膀胱瓣代输尿管进行修复[5-6]。缺损超过20cm以上的长段或全段缺损,治疗却变得异常复杂而棘手[7]。常用方法有肾造瘘、自体肾移植和输尿管替代[4,8]。其中回肠代输尿管应用最早,几经改良,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并成为主流[9-12];但其术后肠腔过大、粘膜过多、带菌与节段性收缩,致泌尿系反复感染、梗阻、返流、肾积水、代谢紊乱等长期危害肾脏功能,严重影响其远期疗效[13-15]。改进与创新方式不断涌现,主要有阑尾、静脉、腹膜、大网膜和生物材料等代输尿管,终因材料长度、血供、动力、神经、纤维化及免疫排斥等因素不能有效解决,与回肠代输尿管比较无显著优势而应用有限[16-17]。本研究用比格犬模拟建立输尿管全段缺损模型,取带蒂回肠“裁剪去粘膜重建输尿管”,观察术后影响并探索其可行性,获得一定效果。
实验针对解决回肠代输尿管的弊端:肠腔大和粘膜存在的问题开展,通过选择带蒂回肠来保留传统回肠代输尿管的优势,保障了术后新输尿管血供、神经与动力问题;对带蒂回肠纵向裁剪,切除对系膜侧1/2,不仅可以缩小回肠腔、去除1/2肠粘膜和肠壁肌肉,减少回肠带菌、分泌粘液和降低肠腔内压,克服或避免节段性收缩所致梗阻与返流;还保留了新输尿管腔有效直径(约为正常输尿管的2倍)。实际应用证明,单纯裁剪在术后仍不能有效解决反复尿路感染、粘液栓等并发症[18-19]。据此,我们对系膜侧1/2肠片作粘膜与粘膜肌层剥脱,彻底消除粘膜带菌、分泌与吸收对术后的影响;再将肠片纵向缝合成管状,内置支架管引流解决早期尿外渗,近端与肾盂、远端与膀胱吻合重建输尿管,以期术后新输尿管由近及远蠕动而无横向节段收缩,排尿通畅而无返流,无带菌基础术后感染降低。通过试验,发现对带蒂回肠改造后,新输尿管虽较原输尿管粗却比回肠明显缩小,与肾盂及膀胱吻合相对容易,蠕动波由近及远清晰可见,且无尿外渗,回肠蒂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局部固定后血供良好。但因实验中对新输尿管的创伤较重,术后其管壁是否纤维增生、瘢痕、狭窄、闭锁或纤维化尚不清楚,一旦发生,新输尿管将失去功能,方法失败;其次,新输尿管腔面是否持续出血非常不确定,一旦发生将有大出血风险,新输尿管面临紧急切除可能;另外,新输尿管腔面如果长期无粘膜覆盖,去除内支架后是否粘连也不确定。带着如此诸多问题,术后对犬进行了密切观察。
术后饲养期间,犬活动与进食逐渐恢复,1周以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可以跳跃,吠声有力,食量增加,手术区域无感染征象。术后4周再次麻醉后经下腹部膀胱切口拔出双“J”管,8、12周时随机各选择5只麻醉后采血,并行KUB+IVU检查。经舌下静脉注射碘海醇15 g,5 min内见肾脏显影,10 min内新输尿管和膀胱的显影,并见输尿管收缩波,未见其管腔明显狭窄和造影剂外渗。说明去除输尿管内支架后新输尿管腔仍存在,管壁有收缩,动力存在;肾盂无明显扩张、排泄通畅,尿液返流可能性较小。为进一步验证术后新输尿管壁稳定性,分别于术后8、12周各处死5只,通过解剖与镜下观察,12周组见2只犬肾盂输尿管吻合处较其余标本变窄,有进一步发生狭窄可能,但所有标本均未发现其管壁纤维化表现,新输尿管壁弹性良好、腔面光滑,虽无再生上皮发现,也未见疤痕增生,此是否与去粘膜后粘膜下层(SIS)的固有特性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20]。手术前后电解质和肾功能检测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孤立肾本身可以代偿维持血肌酐、尿素氮和常用电解质于正常范围,更提示新输尿管排泄通畅,该方法实施的肠代输尿管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带蒂回肠进行改造,去除宽大管腔及粘膜导致的系列问题,使重建新输尿管具备了正常输尿管的部分特性,术后较好的发挥了排尿功能,并发症相对较少,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潜在研究价值。但须警惕吻合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同时重建输尿管是否可出现尿路上皮再生需进一步观察研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