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 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课程思政四方面对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工程基础》进行综合性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深入挖掘相关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
关键词:工程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概述
《工程基础》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它是研究常用的产品设计材料、成型工艺、结构及表面处理的综合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设计材料的性能与应用,掌握成型工艺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具备选择材料及成型工艺方法、实施产品结构与表面处理的初步能力。
面对装备制造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工程基础》课程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专业理论内容较多,而所涉及的知识点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不能较为全面地适应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如不及时做出相应地调整,会造成毕业生无法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第二,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单一的讲授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虽然能够较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第三,在课程实际考核中,过程性考核占比低且相对薄弱,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把控,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有所影响。第四,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在育人环节上有所欠缺,不能充分发挥全方位育人功效。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工程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对标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同时有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优势和特色,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强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工匠精神。首先,通过研究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调研与分析。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方面来设定《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尤其是增加實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再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实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最后,整合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各教学环节中有机地融入相关思政元素,以期达成全方位育人目标。
3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为了有效达成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并且更好地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满足行业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针对本课程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课程思政这四个方面来对《工程基础》课程教学采取相关的一些改革与创新措施,具体改革思路与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措施如下:
3.1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本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但总课时只有48课时。在有限的课时不能把课程所有的知识在课堂里进行全面又清晰地讲解与学习。为了调和教学内容多与课时不够之间的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运用课中时间,充分利用课前与课后的时间,让课程的学习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过程中。删减大量冗长繁杂的理论内容,保留与未来职业岗位技能息息相关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并增加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倡导使用低碳环保绿色材料,提倡继承和发扬非遗传统技艺。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精炼为概述、设计材料、成型工艺与设计实训这四大部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所学的材料、工艺与结构知识,掌握与产品设计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比如,“设计材料”这一教学章节,在传统材料(金属、塑料、陶瓷、玻璃等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产业发展情况,强调竹材、木材这类环保材料的使用。
3.2改革教学方法
树立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的理念,强化这两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常规的图片展示、典型案例分析、动画讲解、视频演示、实操培训等方式来丰富教学手段,并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下在课堂内充分利用智慧教室、设计实训室、模型制作室等实训场所,并积极开发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训场地。在线上平台(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建设《工程基础》网络课程,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结合多个教学平台来有效地实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资源选取注重知识点与技能点对应,课前按照任务单完成预习,课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及时完成拓展任务、可实现师生在线互动解决课后问题。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在线化的多平台全方位学习。比如,在“成型工艺”这一教学章节,将成型理论与具体产品的工艺案例相结合,配合动画、视频的演示,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让学生明确这一成型工艺在生产制造中的实际应用方法与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3.3优化考核方式
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需加大过程性考核在整个课程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建立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制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包含考勤、课前预习、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课后拓展任务等部分。通过优化课程的考核方式来改变学生只关注期末大作业评分、不在意学习过程表现的观念与行为,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同时,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
3.4融入课程思政
将思政育人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如习近平“绿色治理”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谨认真的工程师素养、规范意识与责任意识等。课程通过设计材料、成型工艺、造型设计、生产制造这四个方向来挖掘思政元素。从设计材料的角度来,提倡运用我国传统竹木绿色材料、融入未来材料与国家科技发展的关系、挖掘“工匠精神”及习近平“绿色治理”观。从成型工艺角度,挖掘相关的传统文化,如《考工记》中关于方圆曲直、整治五材等内容、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观,提炼大国情怀、强国意识与民族自信,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造型设计的角度,通过产品造型创新设计及新型绿色材料的创新应用,坚持守正创新、凝心聚力,挖掘精益求精的精工精神、规范意识与责任意识。从生产制造的角度,通过设计实训项目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以竹材、木材为主要设计材料,亲身体验其加工成型工艺,设计制作完成多款产品。不仅提升学生的设计表达与制作技能、直观感悟造型与实际生产的关系、外观尺寸精度的控制,而且切身感受和体会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结语
综上所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课程思政四方面对《工程基础》课程展开综合性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了岗位技能,而且强化了劳动意识、责任意识与工匠精神。同时,有效发挥了育人功能并加强了理想信念教育。这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6):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