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出手时再出手”

2020-08-11 07:33蔺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数学教学

蔺瑛

[摘要]数学情境的介入应该择时而行,比如思维爬坡时“出手”,让学习变得轻松;分歧较大时“出手”,让答案趋于统一;拓展延伸时“出手”,让学习走向纵深。好的情境应该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养、提升学生能力为落点,只要教师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真正因学生的思维律动而应用情境,那么课堂的高效、学生的精彩和课改的绚丽也就在情理之中。数学教师应该是多种角色的糅合者:一个高效情境的创设者、介入者、拓展者,引领学生收获沉甸甸的数学果实。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介入;思维爬坡;分歧之时;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41-02

都说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高效情境的保驾护航。的确,“入境始与亲”,情境因为“形象、活泼、鲜活”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助力于学生,增值于课堂,辅助于教学。好的情境如活水,能夠让课堂充满生机;如明灯,照亮了学生的世界;如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学习之门。然而,如何高效运用情境是有艺术、有诀窍、有底线的,关键就在于,情境是成为一种正向策略大面积地助力了学生,还是成为一种“逆环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时下,很多数学课堂都在运用情境,多媒体课件轮番“轰炸”,不但存在着“超载”问题,而且存在着“副作用”——一不小心就扼杀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权利,挤占了学生思维爬坡的时机,限制了学生创新、创造的可能。鉴于此,应恰到好处地运用情境,尽可能“少而精、精而优”,“该出手时再出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教学的正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锻造学生的思维。这才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应有之义。

一、思维爬坡时“出手”,让学习变得轻松

有专家曾说,好的学习应该“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这种策略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为出发点,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让情境恰到好处地介入就是一种策略。无论情境多好,如果以剥夺学生思维权利为代价,以漠视学生真实学情为过程,以强行介入为主线,就应该予以杜绝,不能因为其具有新颖、活泼、明晰等特点,就让这样的情境介入。在新的课改视角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把握最好的时机,择时而行,“该出手时再出手”,才是情境介入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策略之一。

曾经听过一节“圆柱的表面积”公开课,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给学生提了几个问题:“何为圆柱?它的表面积如何计算?”然后不等学生思考讨论,就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段华丽的动态情境视频。其中,先出示了一些圆柱体实物,如钢管、烟囱、易拉罐、水桶、笔筒……然后将圆柱的侧面展开。紧接着教师说:“上下两个一样的圆和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就能组合成一个圆柱,所以算出圆两个和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就能求出圆柱的表面积。”回应教师的是学生茫然的表情。

这样急功近利的介入导致课堂既无张力和活水,也无弹性与生机,更妄谈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窃以为,新课伊始,学生的思维还没有爬坡,所谓的张力、思维力、拓展力还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教师就直接利用情境给出答案,无疑是对学生思辨意识的蒙蔽和扼杀。这种无视过程直奔结果的情境不要也罢,这种“告诉式”“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式应该坚决予以摒弃。任何时候教师都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只能换来课堂的仓皇挺进和效果的费时低效。

细究之下,“圆柱的表面积”一课应该在“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什么形状吗?”“圆柱展开之后是什么形状?”“你能否把圆柱表面积的推导过程分解到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上?”等方面让学生反复讨论之后再出示这个情境。好的数学教学就应该等一等、缓一缓,在学生经历足够的思维爬坡后,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创造之光“似出未出”之时,再恰到好处地引人情境。实践证明,在学生经历了充分的讨论和思考之后再出示相关情境,符合学生由此及彼、螺旋上升的思维发展规律。而把控好这样的出场顺序,学习的高效和学生的精彩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分歧较大时“出手”,让答案趋于统一

精彩的课堂并非一直“顺风顺水”,相反,总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和分歧。从分歧到统一,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思考过程,经历了不少辗转、迂回和反复,而这恰恰是锻造、滋养和淬炼学生不可或缺的过程。有时,学生对文本或者对数学问题有多重解读或多元解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课堂上“千树万树梨花开”,呈现出多元、丰富、活泼的风景。这恰恰是以生为本的有力体现,恰恰是人文课堂的典范景象。而当学生的“针锋相对”迟迟落不下帷幕时,“脸红脖子粗”后还未有统一答案时,教师恰到好处地引人情境,或能让双方握手言和,逐渐求得统一的正确答案。优秀的教师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出示情境,从而达到“疏之、拨之、导之”的目的,让学生顿悟。

例如,教学“对称和旋转”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四个明星到某大城市演出,他们都提出了一个霸道的要求——宣传时必须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位,否则就拒绝演出。面对这一要求,学生有了一些分歧。有的说:“不可能把每个人都放在第一位。”有的说:“应该可以。我们不会,不代表主办方没办法。”有的说:“至少在平面海报上不可能做到。”有的说:“平面不行,那么,在立体中行不行呢?”……针对大家的分歧,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缓缓旋转的球体,上面显示出四个明星的名字,但无法分辨谁是第一位……学生立刻明白了,立体图形以及旋转解决了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可见,从平面到立体,从直线思维到曲线思维,从二维空间到多维空间,或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数学课堂中不乏一些存在不同意见的地方,或出发点不一样,或解题思路不一样,或落脚点不一样,或学习轨迹不一样。此时此刻,让情境登台亮相,无疑会让答案趋于一致。当课堂处于胶着状态时,恰当情境的导入犹如明灯,促使学生发现真相,发现更美的数学的风景。作为教师,不是发现分歧就赶紧消灭分歧,而是给予学生之间争锋、碰撞、认可和欣赏的机会。而在学生激烈争辩后,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之时,才是教师大显身手的时候,才是有效情境登台亮相的时刻。

三、拓展延伸时“出手”,让学习走向纵深

“学无止境”,小学数学自有其“生成点”和“延伸点”——知识内在的联系可能会引发新的思考,举一反三可能会触发新的问题,新旧联系可能会衍生新的余音。而这同样离不开情境的高效介入。一方面,蕴含着情境的延伸,能够给予学生无尽的动力,使之不知疲倦地探索;另一方面,情境支撑下的拓展延伸,能够给予学生研究的方向,使之有序、有目标、有远方。教学结束时,辅之以个性化的拓展,必将引领学生走得更远,收获也更多。基于此,教师应少~些固守文本,多一些有效探究;少一些直接呈现,多一些情境设置。

例如,某教师在“年、月、日”的学习结束时,出示了以下情境:亲爱的舅舅:

您好!好长时间不见了,我很想念您。我向您汇报几件事情:一是11月31日,我們学校举行了“传承经典”朗诵比赛,我得了一等奖;二是国庆节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31日,我们一家人到宁夏沙坡头旅游,玩得可开心了;三是元月的前一天,也就是12月30日,是我的生日,你能赶来参加我的生日会吗?…… 教师说道:“这封信写得感情真挚,但有不少数学知识方面的错误,你能指出来并修改吗?”

一眼就可以看出,此信中关于大月、小月的错误百出(9月和11月是小月,没有31日;12月是大月,最后一天不是30日)。通过这样的情境呈现,把“错误”“美化”,不仅仅点燃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之火,而且有力地推动学生向数学的深处挺进。这样的拓展因为情境而变得意蕴十足,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又是人文意义和学科素养上的延伸;既是文本知识的由此及彼,又是综合能力上的由此及彼。教师应该多一分拓展意识,多一分情境支撑下的大局意识,多一份为学生着想的长远意识,引领学生在数学的密林中渐行渐深。

情境是好还是不好,关键看教师如何运用。情境介入的时机、路径和方式大有学问,但其前提始终是不变的,那就是真正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养、提升学生能力为落点。只要教师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真正因学生的思维律动而应用情境,那么课堂的高效、学生的精彩和课改的绚丽也就在情理之中。教师应该是多种角色的糅合者:一个高效情境的创设者,能够利用多媒体、微课、创客技术创设出新颖、生动、适宜的情境;一个恰到好处的介入者,能够让好情境在最合适的时机登台亮相,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再出手”;一个高效成功的拓展者,引领学生在有效情境的助推下,走进数学的百花园中尽情采撷、尽兴耕耘、纵情享受,收获沉甸甸的数学果实。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