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莉
摘要: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情境认知教学正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思想,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设置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仍尚在探索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探知与确定。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意义建构;审美特征;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者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建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认知教学设计则是要求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一个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形成、解决问题,藉此让学生将其它学科解题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中,构建自我知识体系。这种教学要设计在一个大情境中,可以使学习者与教师从多个侧面来审视情境中的每个问题。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其形成相应概念和理论。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学中的情境要能與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建构的内部知识体系产生有利迁移。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
1.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情境化认知。
新课程改革提倡“大语文教育”。从此方面来说,语文教学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通,努力以大自然和生活的真实情境创设课堂情境,对学习内容进行扩充、深化和联想。新编的语文教材要求突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每篇教文都可以说是生活的知识化表现。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深入生活的内容和情感,拉近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例如教学《陈情表》,可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联系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体会离别之忧、舔犊之情;教师在情感激励的基础上再联系文本进行教学,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全面。这种联系生活的情境认知将客观生活(亲情生活)与主观认知结构相联系,在“图式”、“同化”、“顺应”的认知过程中完成自我意义的建构。
2.与艺术形式巧妙结合,在情感基础上突出审美特征。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它与艺术有某些共通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提高审美修养,能够认识生活中的美、表达生活中的美。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建构主义中情境认知理论,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教育情境的审美设计。在教学课堂实践环节,教师应当结合文本,利用角色扮演、音乐熏陶、图文介绍、戏剧展示等多种艺术形式,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大胆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使课堂气氛从沉闷枯燥转向清新活泼,引导学生的“愉快学习”。例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可以引导学习者用图画去再现学习内容,了解构图美、动态美、朦胧美、崇高美。而教学《雷雨》时,可以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将课本上静止的符号式人物转化为鲜活的现实人物,使“观众”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本,得到审美品质的提高。
3.与信息技术科学融合,在技术方式上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在教学中设置技术化情境,更要促使学生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教师操作和表演。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增强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校本资源,增强学生信息获取、加工、整合和表达能力,学会高效率的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动感优势和信息搜集整合优势,创设活动型情境,以不断完善语文教学环境,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发展。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基于情境的教学设计思想应表现出一种真实的情境,激发学习者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客观活动(包括社会生活、艺术活动、信息技术活动等)是个体建构知识的来源。因此,真实情境中的教学不仅是使学生懂得知识,还要使学生能够利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意义建构和意义建构的必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