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琨
[摘 要]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态势,“互联网+”的影响日益深远。尤其是对于年鉴编纂而言,“互联网+”为年鉴编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实现了年鉴传播方式的不断优化。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与年鉴编纂的互融互通,提高年鉴编纂的质量势在必行。
[关键词] “互联网+” 年鉴编纂 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志码:A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为年鉴编纂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年鉴的传播方式也应该不断适应这种新形态。年鉴编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以网络年鉴为重要载体,实现年鉴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例如,2017年,《苏州年鉴》网络版上线,2019年,《南宁网络年鉴》上线,这些年鉴充分利用互联网给群众全新的视觉享受,让年鉴的内容更加完善和丰富。
一、“互联网+”下的年鉴编纂
(一)年鉴编纂年鉴是一种准确的、系统的、全面的记录上年度发展状况、事物运动为内容的工具书。年鉴通常是以年为单位,按照年度进行连续出版,它如实记录某个地区每个年度发展的重要事实[1]。年鉴编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环节多,它主要包括框架篇目的确定、组稿方案下发、初稿报送、编辑校对加工、总纂合成、排版、印刷、发行等环节,和通常所说的图书编辑而言,具有容量大、流程复杂、难度高、周期长、工艺繁琐的特征[2]。
(二)“互联网+”对年鉴编纂的影响
一方面,“互联网+”为年鉴编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的到来,实现了年鉴编纂过程中各环节的手段优化,比如,在年鉴初稿的写作中,在互联网兴起之前,都要单靠阅读文献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扫描、复印、传真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了资料搜集的整体效率,再比如,以往条件下,要想查阅年鉴,只能逐页主句阅读,现在有了电子年鉴,完全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台进行阅读,方便了读者。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年鉴编纂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年鉴的内容要更加充实,图片要更加美观,整体要更加精致,以适应广大读者的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年鉴编纂工作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一)实现年鉴编纂方式的多样性
电脑普及之前,年鉴编纂主要是以纸笔为主,电脑普及之后,主要通过电脑来进行编辑录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组稿也从传统的纸质稿件转变为网络传输或者电子邮件的形式,这些都说明了互联网状态下必须要实现年鉴编纂方式的多样性。首先,引入在线编纂平台。目前,有些年鉴制作单位已经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年鉴的编纂,《双流年鉴》《温州年鉴》都已经采用这种方式,同时一些网络科技公司也推出了年鉴编纂平台[3]。在线编纂平台的优势很广,不仅可以提高编纂的效率,同时也能够实现在线校对和修改,编辑工作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其次,开通在线投稿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端口进行稿件的报送,这样年鉴的内容就会日益丰富,内容的征集面也会越来越广。再次,利用网上编纂平台实现在线的辅导、交流、培训和信息反馈,及时优化年鉴编写的相关工作,提高年鉴编纂各环节的效率[4]。最后,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制作全文数据库、网络年鉴,实现年鉴的多元化。
(二)提高年鉴编纂工作人员的水平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年鉴编纂工作人员面对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管理工作变得繁琐而复杂。但是,源于传统工作理念的影响,很多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还没有转变,对大数据的掌握和利用还不够充分,对数据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没有真正体现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提高年鉴编纂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入大数据思维,不仅从思想上,更应该在工作中利用大数據思维,有效开展年鉴工作。其次,提高员工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资源获取更加方便,但前提必须是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因此,年鉴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为年鉴编纂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再次,实现大数据和自身工作的有效对接。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各个领域的数据系统,对原有年鉴工作的内容进行充实和修订,加入一些新的内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进一步打破传统年鉴内容的局限性。再次,合理配置年鉴编纂人员。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人员,实现人员安排的合理化,提高年鉴编纂工作效率[5]。
(三)树立年鉴编纂的时效意识
年鉴通常是以年为单位,按照年度进行连续出版,它如实记录某个地区每个年度发展的重要事实。说到底,年鉴以年为周期连续出版,所以说,年鉴和其他的出版物不同,实效性非常关键,就是一年的时间[6]。对于年鉴而言,只有及时出版,才能够及时传播最新的内容和信息,提高影响力、公信力和说服力,真正凸显年鉴的作用。相反,一旦年鉴出版不及时,就会影响读者群体的稳定性,引发信任危机,从而影响下一年度的年鉴编纂。首先,加强内部的时效沟通,要求各岗位工作人员树立时间意识,及时有效地完成年鉴编纂。其次,要加强与相关合作部门的沟通,加强协调,尽量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整体效率。再次,选好年鉴出版单位,不仅要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审稿、出版相关手续,同时也要保证质量。
(四)强化年鉴编纂的核心能力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年鉴编纂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强化核心发展能力。第一,数字出版要向供给知识服务转变。知识服务是数字出版和大数据发展的升级版,其发展也代表了传统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知识服务的发展,必须要构建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依托的知识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推进数字出版向供给知识服务产品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要构建以知识付费平台为依托的知识服务体系,借助平台技术、大数据思维、短时间流量以及内容的集成实现能力的聚焦,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7]。第二,明确知识服务体系的目标。要真正肩负起数字出版的重任,实现出版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实现出版产业链上的通力合作,形成互相促进的生态圈,实现共同的发展。第三,不断优化编辑的核心价值和能力。在传统出版过程中,出版编辑应该具备知识服务的特点,不管是从选题还是到策划,从校对到出版,都是在为用户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8]。在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必须要有大数据的思维,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不断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传统出版形态的知识服务进行优化和升级。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年鉴编纂和传播如何适应新技术、新发展,适应新需要,更好地向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是广大年鉴编纂者必然面临且必须思考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万静.试论新时期高校年鉴编纂的发展趋势[J].中国年鉴研究.2018(01):18-23.
[2]董如,董居正.年鉴编纂事业发展重在创新[J].山西科技.2016,31(05):155-157.
[3]汤淏,王雪芬.关于地方专业年鉴编纂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5(10):61-63.
[4]陆奇.借鉴方志学 构建年鉴学——初论构建中国年鉴学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体系[J].黑龙江史志.2012(20).
[5]曲巍.“互联网+”时代的年鉴编纂模式构想——以《中国地方志年鉴》为例[J]. 史志学刊.2016(03).
[6]孙铎.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基本思路[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01):17-18.
[7]李培林.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地方志.2017(01):4-11.
[8]高生记.地方综合年鉴创新思路、着力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考——以《山西年鉴》为例[J].中国地方志.2013(0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