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泥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2020-08-10 09:08朱日晖
卷宗 2020年13期
关键词:客家泥塑保护

摘 要:客家泥塑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审美观,直到今天还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人们对泥塑这一艺术形态的关注度下降,泥塑工艺品的市场大幅缩减。商品的市场化也使得年轻人逐渐放弃了这一传统的技能,使泥塑这一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新时代的客家人,不能让这一艺术的瑰宝失传。梅州号称“世界客家”,对此,本文立足梅州市客家泥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以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沅声为例提出了客家泥塑艺术的保护传承策略。

关键词:客家;泥塑;保护;传承

泥塑,是以黏土为生产原料的民间手工工艺。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风格质朴,表现手段灵活,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人们对泥塑这一艺术形态的关注度下降,泥塑工艺品的市场大幅缩减。商品的市场化也使得年轻人为了谋求生活逐渐放弃了这一传统的技能,泥塑这一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针对此,本文立足梅州市客家泥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以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沅声为例提出了客家泥塑艺术的保护传承策略。

1 客家泥塑的概况

受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具有特殊的意义。源于土的历史传说、艺术创造举不胜举。自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起,中国先民就围绕着土进行了长达几千年的艺术创造。这其中泥塑成为有关泥土艺术的一枝奇葩。我国先民对泥土的加工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发展到秦汉时期就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

梅州市梅县区客家泥塑据文献记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直到现在,梅州市梅县区城乡中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宗祠、私塾、家庙、寺院等建筑中,保存着大量的灰塑彩绘、彩塑书卷、木雕屏风、槛墙壁画等室内装饰,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客家民间匠人留下的作品,不但彰显着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是千百年来客家民间艺术中的瑰宝。2019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将“客家泥塑”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在2019年,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刘沅声列为“客家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 客家泥塑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1)客家泥塑艺术传承方式片面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新的经济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土地,同时,人们摒弃传统民居代之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以泥土为创作材料的泥塑艺术也逐渐被边缘化。当前,梅州市多数掌握客家泥塑技艺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又不愿入行,客家泥塑这一技艺也成了少数人的坚守。

2)客家泥塑生产组织方式简陋。客家泥塑的生产方式还停留在原始的生产形态,生产工具过于简陋。由于客家泥塑的边缘化不仅导致了大量的从业者纷纷转行做了其他行业,也使得这一行业没有社会资本注入。这就造成了泥塑艺术作为高端艺术品艺术水准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作为工艺品又不能批量生产的尴尬局面,影响了它的市场价值和文化影响。

3)客家泥塑的创作缺乏新意。客家泥塑作为一门造型艺术,有着辉煌的过去。但是随着大量从业者的流失,新生代的年轻人又不肯入行,使得这一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停留在以往的经验上,并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这种艺术上的倒退使得客家泥塑艺术市场进一步萎缩。

4)客家泥塑消费市场亟待培育。作为一门技艺,消费市场的不景气会严重影响到作品的创作激情。客家泥塑艺术的边缘化使得其在艺术市场生的份额也大幅缩减。市场的缩减反过来又导致了生产的滞后。由此造成的恶性循环制约了客家泥塑艺术的发展。

3 客家泥塑传承发展的策略

1)提高保护意识,发展地域特色。客家泥塑艺术的传承首先要提高保护意识。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就做出了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进一步规范引导,细化保护措施。尤其是要加大政府资本投入,呼吁吸纳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保护传承中来。

在保护传承的同时还要结合梅州的地域特色。梅州地区的文化积淀是客家泥塑艺术的土壤,只有将泥塑艺术的传承厚植在其生长的土壤中,其艺术生命力才能更加长久。梅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沅声正是基于对家乡的热爱才投入到客家泥塑的创作中。在梅州,村中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尤其是围龙屋宽敞的廳堂天街,都是刘沅声幼时与孩童们经常玩耍捉迷藏的地方。面对偌大的围龙屋,其富丽堂皇的梁架结构,雕梁画栋的艳丽色彩,以及诸如木雕屏风、挂落垂花、灰塑彩绘、石雕嵌瓷、彩塑书卷、槛墙壁画、戏剧人物造型、门神画等等,所有这些艺术构件和富有客家民间艺术的装饰,都深深地吸引着他好奇的目光,并自觉地用泥巴照着木雕人物、泥塑人物捏得像模像样,为他后来成为客家泥塑大师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撤下了艺术的种子,他用泥塑的这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艺术梦想。

2)培育文化市场,打造特色产业。客家泥塑艺术的传承必须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要依托文化市场的繁荣。因此,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文化市场的杠杆作用让已经边缘化的客家泥塑艺术活起来。首先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文化市场,延长产业链,扩大客家泥塑的市场规模。其次是要调动客家泥塑艺术相关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鼓励民间艺人参与创作。再次,政府要投入专项资金扶持客家泥塑艺术非遗传承人,为他们静下心来创作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还要扩大传承人的队伍,为这一艺术形态的发展培养有生力量。

3)转变保守观念,创新传承方式。客家泥塑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和艺术分不开了。而艺术品的创作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最重要的是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在非遗传承的认识中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保护就是要维持原样,传承就是要照搬以往的经验。而实际情况是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要与当前时代产生对话,只有融入了时代元素,契合了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才有生命力。尤其是在这一艺术边缘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创新手段让它融入当前时代,才能迅速开拓市场,将僵化的死的艺术变为鲜活的艺术。

客家泥塑艺术的传承还需要借助互联网这一现代科技的东风,客家泥塑艺术的宣传手段也要不断创新。尤其是新生代的传承人都有着与老一代传承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存方式。他们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认可度比较高。以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为媒介进行传承,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年轻人投入其中。可以说,让泥塑这一古老的技艺搭上信息技术的快车才能让它更快、更广的得以传承。

4)建立保护与传承机制,让客家泥塑走向校园。当然,作为一门艺术仅仅依靠市场是不能解决长远问题的。政府应该建立非遗传承保护机制。如果纯粹的依靠市场,最终会将这一艺术在市场的经济驱动下丧失了艺术性。要将客家泥塑艺术很好地传承下来就不能将它们视为静态的文物,而是要让更多的新生代去了解它,学生就成了传承文化的主力。将客家泥塑艺术作为一门课程在校园里推广是不错的选择。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还传承了客家泥塑艺术这一非遗项目,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泥塑作为一门艺术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审美观,直到今天还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客家人,不能让这一艺术的瑰宝失传。列为非遗项目仅仅是传承的起点,未来的道路将更加漫长,因此,薪火传承,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晓燕,冯东,张淑华,张之华.从“凤翔泥塑”看陕西民间艺术的存在与发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杨萍.凤翔泥塑的当代变迁及启示[J].美术观察,2005(10).

[3]俞菘.漫谈惠山彩塑艺朮[J].美术研究,1959(1).

[4]陈玉寅.无锡泥塑戏文[J].文物,1959(4).

[5]周佳.惠山泥塑女艺人研究[D].清华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朱日晖(1985-),男,汉族,广东梅州人,大专,研究方向: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猜你喜欢
客家泥塑保护
泥塑玩具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客家传统女装结构设计初探
赣南客家传统器具设计的文化语境
论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民歌的融合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