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分析,了解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而对该理论有更清晰的认识,去分析关键期假说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了解该理论能更好掌握在学习二语中,生理因素的影响。以便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能更好进行。也能探究该理论在二语教学中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关键期;启示
1 语言习得关键期
1.1 关键期
关键期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是指环境对个体发展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大量实验证明,生物体的某种行为存在关键期。且在关键期中,只要提供环境,个体行为的习得特别容易,发展迅速。过了关键期,就很难习得这种能力。
其中一个案例是白冠雀的研究,雄雏雀只有在出生40-50内听到成年雄雀的鸣叫,日后才能鸣叫。过了这个时间,即使再听到成年雄雀的叫声,幼雀也不会鸣叫。出生后的40-50天,就是雄雏雀发展鸣叫行为的关键期。
1.2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语言关键期假说最早是针对第一语言,也就是母语的学习。
关键期假说这一概念最早由Wilder Penfield和Lamar Roberts 在1959年提出。他們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最佳年龄应是十岁之前,由于此时大脑的可塑性高,习得能力会较强,但到了青春期后,习得的效果会减弱。
心理学家Lenneberg(1967)在他的著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中首先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概念。他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儿童的语言优势在生理因素。在孩童时期,大脑两半球都参与语言学习,对语言尤为敏感,是学习语言最轻松的时候。只要提供足量且优质的语言环境,孩子完全可以掌握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渐成熟,并发生侧化,语言功能优势位于左半球。到青春期之前后,侧化基本完成,不能再用全脑学习语言,而是通过认知模块,因而语言学习的效率远不如前。后来大量研究也表明语言习得的确存在关键期,但是对于具体的时间段没有达成统一意见。Lennergerg认为关键期是2岁到青春期(10-12岁),教育学家Krashen认为5岁语言潜能发展的高峰期。Pinker在他的著作中《语言的本能》提到,正常人的语言学习在6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减弱,在青春期之后,很少会有人掌握一门语言。
语言关键期假说的证据,主要有3个:
第一,大脑神经的可塑性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
Penfield & Roberts通过对失语症患者的临床观察,从神经语言学角度提出大脑的可塑性假说。他们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和大脑密切相关,10岁之前是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Lenneberg对比了儿童和成人失语患者,发现儿童的语言恢复速度,程度要远超过成人。成人如果是左脑受损,带来的是不可逆的语言丧失。因为,在青春期过后,神经系统已经失去重组能力,语言的自然习得开始失效。
第二,普遍语法随着生理成熟而不可利用
Chomsky认为,语言机能就像身体的器官,来自基因遗传,具有生物属性。这种天生的语言学得机制适用于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则,即普遍语法。儿童在语言环境下大量输入,可以利用普遍语法辨认,归纳,分析不同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不同的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各个器官逐渐成熟。就像孩子不会再长高一样,语言机能也趋于稳定,普遍语法不再起作用。所以,学习语言也有一个最佳的年龄。
第三,如果没有在关键期内形成语言,那么语言能力会丧失。
有语言学家发现,孩童时期没有正常的语言环境,即使日后再悉心教导,这些孩子的语言水平也会远低于正常儿童。下面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虐童案件。一位名叫吉妮(Genie)的女孩,听力正常,却在不到两岁的时候被父亲关在小黑屋12年。期间,她听不到任何声音,没有人与她交谈,被彻底剥夺语言环境。吉妮13岁被救,这时她完全不能说话。后来,语言专家对她进行了7年的语言训练。但是她的语言表达远远不如同龄人,说出的句子有大量的语法错误。
1.3 第二语言的关键期假设
关键期假说最开始是针对母语学习者的,但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语言学界展开了大量的有关二语习得与关键期的关系、最佳二语习得期等问题的研究。
Singleton在《关于语言获得的介绍》中,对年龄因素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作了评论,他认为孩子在学习第二语言初期比大人成绩更好,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
早在1950年,Penfield提出对最佳第二语言学习年龄的看法,他指出如果在10岁或14岁之前,孩子与讲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的那些人交往,他能以一种学习第一语言(母语)的方法不用费很大力气学会两种或三种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的关键期假设,同样有赞成和反对。但是,总体上来说,赞成人数要高于反对人数。赞成派以实验为依据,因为许多研究证实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存在关键期。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由johnson和newport(1989)进行了有效的对比研究,他们选择的研究对象是3—39岁母语为汉语或朝鲜语从3到39岁不同年龄段移民国外并开始英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研究结果显示:七岁以前开始英语学习的儿童其二语水平几乎接近本族语使用者,七岁之后开始二语习得的被试其语言流畅性则明显不如本族语使用者。从这一角度来讲,二语习得似乎也存在着关键期。那么,怎样界定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呢?johnson和newport(1989)认为七岁之前是儿童二语习得的关键期,oyama(1978)研究发现12岁之前是二语习得的关键期,语言学家对于关键期的界定众说纷纭,并且都有有力的试验支撑他们的论据。由此可见,底哪一段时间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很难确定,但是有一点很明确了,那就是二语习得与年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当然,一直以来,也有不少反对关键期假说的学者。他们认为,语言学习在于环境,成人如果完全暴露在母语环境中,也会拥有和母语者一样的句法能力。即使如此,这些学者也承认如果是长期学习,儿童的最终成果会远超成人,并且学习会更为轻松。虽然第二语言关键期尚有争论,关键期的年龄也还没有达成共识,有一论点是赞成派和反对派都支持的:语音水平与初次接触二语的年龄高度相关,即语音有一个最佳学习时间。
其中,有一个研究结果被广泛认可:6-12个月,是婴儿听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母语语音的极其细微的识别能力在这个时候形成,并且开始丧失对非母语语音的辨识力。
6-12个月这个关键期已经奠定了语言的语音基础,而掌握一门语言包括母语的前提是大量输入,所以,想要让宝宝学习英语,其实从出生就可以给宝宝放英语听力了。虽然学习语言,特别是第二语言,不是靠听那么简单,但是给宝宝放纯正的英语听力,对宝宝以后的口音有很大的帮助,真正的让宝宝赢在口音起跑线上。
虽然关键期假说和关键期的年龄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总的来说,离不开环境和年龄,年龄越小,环境越好,学习越轻松,第二语言水平就越接近母语者。所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低成本是:从小学,有环境。如果婴儿一出生就有纯正的双语环境,那么英语已经不称为第二语言,而是母语,孩子可以成为双母语者。
2 关键期假说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H·Selinger1978年提出了多重关键期假说(multiple critical periods hypothesis),认为二语习得中可能存在多个关键期。他认为大脑功能的侧化不会同时发生,而是在不同时期影响语言习得的不同方面。根据这种理论,对外汉语学习者一生中应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一关键期的来临就意味着丧失某种习得能力[2]。
2.1 樹立正确的外语学习年龄观念
2.1.1 注意儿童关键期的语音学习
学生年龄在3-10岁左右,其显著特点是大脑的可塑性。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机械记忆强且属于短时记忆,模仿能力也很强,因此对言语习得有很大的优势。从儿童的情感因素来看,由于儿童年龄较低,情感过滤较低,因此他们可以很好地掌握语音,不会因为母语的干扰而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
2.1.2 青年阶段注意词汇和句法的学习
这个阶段的学习者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语言过渡阶段,通常从11岁到18岁。学习者的显着特征是其认知能力比儿童显着提高,但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也没有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强。鉴于此功能,现阶段的学习者应该学习词汇和语法。学习者应注意学习语法和词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学习者也应自觉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2.1.3 成人阶段注重句子语义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由于年龄的增长趋于具有稳定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他们在习得的语义方面具有更高的习得能力。这是因为现阶段的二语学习者比前两个学习者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和清晰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们应着重培养读写能力。因此,从以上三个年龄阶段来看,语言习得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存在多个关键时期,每个关键时期中语言习得的各个方面也不同。
2.2 创造合适的外语教学环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就意义重大。为了学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花心思。要根据不同年龄层,制定出合乎实际的教学策略,体现真实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再者,多项实验研究说明了外语学习者在不同年龄层次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表因人而异。而且,成人二语习得者情感屏障较高,自尊心强、害怕出错,这些因素都对学习者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真实的语言场景,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参与课堂讨论,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3]。
2.3 确保足够的高质量输入
中国学生通过有限地记忆单词和学习语法,在有限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外语。课堂上使用的语言与现实生活中用于交流的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老师抱怨说,他们让学生阅读和阅读更多并增加语言输入,但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总是停滞不前,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问题在于许多教师认为,大量的语言输入是成功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语言输入不仅必须满足一定数量的标准,还必须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即,除了“可以理解”外,还必须是“真实的”。
参考文献
[1]曹玲.关键期假说与第二语言习得[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
[2]曹燕黎.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
[3]熊康.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2.
作者简介
姚青青(1996-),女,重庆市,汉,在读硕士研究生,兰州交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