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培育一批职业素质高的大国工匠,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关系、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路径三方面进行论述,为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职业素养
1 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工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内在精神特质和外在技术表现的凝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匠精神是各行业从业者追求的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通过国内学者对工艺精神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开展职业活动时,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匠心性、独创性和匠德性三个方面。匠心是指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独创是指追求终极、开拓、创新的事业;匠德是指热爱、奉献、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美国劳工部委员会认为职业素质是适应社会变化需要,能够科学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实现职业发展和人的成长所需要的必备能力、品格和个性特征。我们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教育作为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五大要素。学生职业生涯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以较好的职业素质为前提。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就业市场和具备职业发展潜力的学生,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1]
2 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的进步,新型的技术俨然成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标志,所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我国的制造业与其他的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没有核心技术、创新思想不够广泛以及一些关键的材料等等,这些问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要想让我国的制造业能够快速的追赶上其他的国家,就必须要重视高职教育,加强一个领域或者是一个产品的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够给社会提供专业的人才,而且,还要将“工匠精神”与人才的培养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加快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缩小。[2]
2)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高职院校要把“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重视人才素质,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的机遇,这也是我国赋予高职院校的一项任务。高职院校应承担起应对的责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已缓慢进入发展阶段,但仍存在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如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需求等因素,高职院校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但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职业教育各层次环节衔接也不是很完整。存在职业规划、职业素养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将对人才素质产生一定影响,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要穿插“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把“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发展意义,保障高职院校的发展。
3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路径
1)“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相结合。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肩负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在对高职学生开展素质培育过程中,高职学校一定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力求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整个学习阶段。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做铺垫,也是为学生与企业岗位的需求顺利对接做铺垫。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适用于学生的各个发展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方针。无论高职院校还是企业,都应该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职业素养。[3]
2)深化校企合作,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与企业有良好的联系,安排学生在企业中学习,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比较完善的实习基地,但在工作压力、工作要求等方面与实际工作环境仍有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提前感受实际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企业培养人才的优势。我国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加大补偿政策力度,加大对实习学生的资助力度。这也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更加充分地投入到实习中,与人才培养的开展完美配合。同时,企业还必须为实习生提供固定的实习工资,实习工资不能克扣或延迟支付,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工匠精神”。此外,公司还可以观察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如果有业绩突出的实习生,可以引入公司,正式成为公司的员工,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资金、人力,还可以补充企业的空缺位置,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
3)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抓手提高职业素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维度来界定的。学校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根据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分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专业要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工匠精神的要点,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在精细化的过程中,必须打破现有将素质与专业、能力、技术分开的传统模式。
大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厘清学生对专业素质的模糊概念。通过专业基础课的讲座、企业参观、验证实验,学生可以获得不可或缺的专业基本专业素质。大二至大三阶段主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关键专业素质。大三阶段主要提高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水平,可以通过毕业设计、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总之,将职业素质要素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普通人也可以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成功,从而以工匠为学习榜样,主动内化工匠精神的精髓,厘清自己的发展道路,把个人的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逐步从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某一领域的能工巧匠。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工匠精神。目前,我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已得到推广,实习学生实习时间不足、实习环节不完善等因素已成为影响学生产业知识的因素。因为每个专业人员都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才能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必须把这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实习仅用了几个月最多一年时间。这样一来,进入职场的学生就会出现专业知识与工作要求不符,不能胜任工作要求的现象。“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实践加强,也需要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只有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开展“工匠精神”的培养,保证人才素质。此外,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着眼于实际的市场需求,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 结束语
高职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我们要从提高职业道德、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起,将工匠精神元素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促使学生的职业素质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刘晶,吴国毅.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20):103-108.
[2]丁林林,仲晓谦.“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大众标准化,2019,(12):195,197.
[3]窦雪莹,马新铭.浅谈“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12):21.
作者简介
李广智(1982-),男,汉族,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基础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