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高等院校树立文化自信路径探析

2020-08-10 08:47谷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一带一路

谷荣

[摘 要]文化自信的建立与高等院校传统文化建设互为表里:文化自信为大学传统文化建设提供了努力的方向,而大学传统文化建设又为文化自信的落实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探究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路径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甘肃省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研究”(2017A-160)

[作者简介]谷 荣(198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335-02[收稿日期] 2019-11-06

一、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打造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一)打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类课程教师队伍

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应在教师引进、进修学习、评定职称等方面改变以往倾向“理工类”的做法,打造一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类课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加强理工类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鼓励教师阅读中国古典文献与著作,使各科教师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让教师充分意识到:精妙的课程设计、丰富的讲授技巧,都应以提升人文修养,打造文化魅力为基石。

(二)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文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要想方设法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文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大学语文课为主,适当增加人文通识类课程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古代汉语、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中国哲学史、中国艺术史、中国建筑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纳入教学计划,提升学生对文化建设的热情和信心。

此外,高校需增设中西方文化比较课程,使学生在了解世界文化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多元文化和思潮,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健康的文化价值观。

二、以文化自信为引路人,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自信的建立不能仅依靠课程理论教学,高校还需要为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发现文化魅力,增强文化体验感,构建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有学者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本质、行为特点和精神面貌;制度文化则是行为准则,对师生的日常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行为文化则动态地体现了学校的精神文化。高校领导者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领地,构建校园文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在物质文化层面,建设人文景观,增加文化底蕴

一流大学必有一流景观:北京大学有博雅塔、未名湖、蔡元培像,清华大学有近春园、自清亭、古月堂,中山大学树影婆娑,武汉大学樱花烂漫,厦门大学清水琉璃……这些人文景观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强调实际应用科学,校园景观单调沉闷,缺少大学应具有的生机与活力,且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模式化、趋同化,华而不实,缺乏对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体现。[2]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一环的人文景观建设,不仅要精心策划、合理规划、精巧营造,更需因地制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体现自然之美、建筑之美的同时,展现科学之美、艺术之美、历史之美。使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人文气息、历史积淀,营造“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

(二)在精神文化层面,吸收先进文化,传承历史精髓

校园文化建设还需不断吸收先进文化,彰显、传承历史精髓。先进文化为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源泉。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中的政治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主体文化的建设,以及文化观念、文化宣传、文化管理及文化品位等校园文化模式的构建,无一不需要发挥先进文化在这个系统中的辐射、导向、融合和净化作用。[3]

高等院校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引导学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要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要彰显、传承历史精髓,想方设法地缩小学生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在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信心的同时,自覺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三)在行为文化层面,引入社会力量,吸引多方参与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深入挖掘社会力量,巧妙融合自身与社会的资源优势。高校可与企业充分合作,通过建设企业仿真实验基地、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举办企业文化展、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实景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企业历史和文化,产生职业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高校还可邀请杰出校友、行业领军人物、著名社会人士,以他们求学历程、工作经验、人生感悟为线索,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赋予校园文化生命活力。

(四)在制度文化层面,激发内在活力,创建文化环境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稳定发展和持久不衰的保证,在创建文化环境、形成文化氛围、保持文化魅力、实现文化功能和价值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应坚持文化的正确方向,明确规范文化的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力求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4]

制度文化建设首先应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围绕师生的共同目标、理想和观念进行精心设计和长期规划,并将有形的规章制度与无形的文化氛围有机结合,自觉内化为行为准则。使学生在制度文化氛围里,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最终形成规范有序、科学民主、管理有方的制度文化。

三、以文化自信为风向标,彰显大国文化辐射能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也对世界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高等院校是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大国文化辐射力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传播的主要内容,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孔子学院,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进行中华文化研究的重要渠道。高等院校是建立、建设孔子学院的中坚力量。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与当地大学、研究人员积极合作,推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研究成果;可以培养一批了解、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友人。此外,孔子学院还能将中华文化放在世界之中,从世界再回眸、发掘和丰富自身的优秀文化特质,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得以再升华和再发展。[5]

(二)加大留学力度,传播中华文明

高等院校应继续鼓励学生和教师以留学生或访问学者的身份走出国门,让浸润中国传统文化的师生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的同时,充当传统文化民间传播的重要载体,向世界各国的朋友讲授中国语言文字,宣传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讲述中国的历史人物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观,播撒中国文化的种子。同时,高等院校还需吸引外国学生来我国学习,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外国学者和学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并成为传播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交流

高等院校应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大人员互访、学生共同培养的力度。通过民间文化往来和交流,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洪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8-20.

[2]黃辉.简论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建设[J].才智,2009(2):218.

[3]陈世国.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4):114-115.

[4]李树军.论校园文化建设之制度建设[J].价值工程,2011,30 (8):311.

[5]钟英华.孔子学院在中外文化交融中的作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3-76.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一带一路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