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体系的构建策略

2020-08-10 09:25陈华锋杨薇张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贫困生大数据

陈华锋 杨薇 张丹

摘 要 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重要前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标准存在全面性、科学性与系统性方面的不足,导致高校资助工作中“主动贫困”“被贫困”“人定”等现象时有发生。大数据技术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基于大数据,建立及时、全面、动态的资助认定与管理体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资助工作水平,对实现以人为本,差异化、分层次资助,构建精准资助新模式。

关键词 大数据 贫困生 精准认定 精准资助

精准扶贫是当前国家扶贫战略。在“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理念也由“粗放资助”向“精准资助”转变,追求资助工作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起点,也是困扰高校精准资助的首要难题。随着国内高校“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加快建设,学生的校内消费记录、学习成绩、日常行为表现等真实的生活状态数据可以及时记录分析,可以获得不同学生群体消费、日常行为等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系统的困难生精准认定标准,可有力促进高校资助工作走向精准。

1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依据与流程

1.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文件依据

我国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自2007年6月26日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厅〔2007〕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6〕6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财科教〔2017〕21号)等文件,文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认定标准、认定机制、认定过程均做了明确要求,提出要精准划定名额,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等要求。2018年10月30日,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的《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原则、认定依据、组织原则、工作程序进一步明确细化工作要求,全面推进精准资助,为我国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指明了方向。

1.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具体标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是高校精准资助的前提。当前,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身份认定还是采取相对简单的方法进行,最普遍的就是根据学生所提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学生所在地乡镇及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生证明、低保证明、建档立卡材料等,借助政府的公信力来对贫困生进行认定,或是根据学生特殊情况,如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亦或是家庭出现重大突发状况等进行认定建档。

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主要流程

高校家庭經济困难学生认定及建档程序一般经历这样几个步骤:(1)本人提出贫困生建档申请。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由家庭所在地村(社区)、乡镇(街道)或民政部门审核,以证明其所填情况属实,学生可以提交低保、建档立卡或特殊情况学生材料等,作为辅助证明材料。(2)资格审查评议。班级评议小组对各班级申请贫困生建档学生资格和材料进行审查(3)学院审核公示。学院奖助领导小组对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并对建档学生进行全院公示。(4)学校审批。学院将材料上报到学校资助管理中心,进行最后审批,审批通过即贫困生建档认定完成。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2.1现有认定标准相对单一

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依据是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为主,主要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另外包括建档立卡材料、低保、残疾人证等一些辅助证明材料。由于认定标准单一,再加上《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中,关于家庭成员、工作单位、月收入等内容,多数都是由学生及家庭个人填写好,到学生所在地乡镇及以上民政部门或政府盖章即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大多无人审核,导致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因利益驱动会存在“伪贫困”、“主动贫困”现象。

2.2动态认定指标相对缺乏

高校大多集中在每年下半学期的开学初,启动贫困生认定建档和已建档学生复核工作,将新建档和建档复核学生的相关信息录入高校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在校的四年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因为各种影响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但因学校资助管理中心人手有限,采用的认定标准单一,认定技术手段落后,很难动态掌握已认定建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变化情况,所以,高校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一次贫困生认定建档,大学期间就可一直享受资助的现象,这是实现高校精准资助亟待解决动态管理问题。

2.3认定流程相对简单

高校贫困生认定流程主要经过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核建档几个阶段。由于认定标准的相对单一,班级评议和校院两级审核主要围绕学生申请资格条件、提交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学生日常表现展开。由于学生家庭所在地比较分散,人手和成本原因,很难通过家访等形式对学生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去做有效验证。班级评议环节也主要集中在学生申请资格方面,对申请者日常表现评议由于没有相应数据支撑,存在较大的自主性、随意性,大多数评议过程也是流于形式。

3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体系构建策略

3.1全面挖掘贫困生认定相关信息,建立贫困生动态数据收集库

围绕贫困生所在地域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特殊因素,定期收集贫困生的数据信息,建立贫困生数据信息库。信息包括贫困生生源所在地域、人均收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家庭成员人数、健康状况、家庭负债、人均收入,是否为建档立卡户、低收入农户、五保户、低保户,是否为单亲、优抚、烈士子女等;客观真实反映学生个人的在校期间的日常消费、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性发展等相关数据;贫困生在校所受资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情况;贫困生社会打工兼职、公益性社会活动等情况;家庭或个人是否遭受重大事件或财产损失等。相应数据采集力求准确,更新及时,为贫困生认定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去进行数据分析,提高贫困生认定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3.2提炼指标设计权重,建立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

高校可通过对往年大量贫困生数据和新挖掘的贫困生动态数据分析,提炼出一些用于贫困生识别认定,可定性定量、分层分类測评的指标。这些认定指标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社会特殊群体、重大突发状况、学生个人消费和其他影响因素等。

3.3把控认定过程环节,保障贫困生认定过程精准化

高校可以收集覆盖学生各方面信息的大数据,但涉及的信息点多面广,有些评定指标目前还不易量化。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根据建立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进行量化测评的基础上,对于不易通过数据量化的指标,需要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必要的家庭走访调查、大数据分析和同学评议等办法,确保贫困生情况摸得清。评定过程中,要进一步明晰规范班级、学院、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职责,对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申报通知、个人申报、班级评议、学院学校两级审核认定、结果公示和建档备案等各个关键环节把控好,确保贫困生认定过程规范化、精准化。

3.4实行贫困生动态化管理,提升贫困识别与退出的精准度

随着校园“一卡通”使用的广泛普及,也为高校获得学生实际消费状态、日常生活行为、学业成绩等大量可信数据提供了便利。资助部门要定期更新贫困生数据信息库中的父母目前职业、家庭子女数、家庭收支情况等基本数据,依托“一卡通”动态化监测和分析受资助学生在校消费状态、学习状态等数据,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一个符合学校实情的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动态数据监测和动态管理评价,规范受资助的贫困生有理有据有序进出,也能让一些家庭因突发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致贫的学生,得到及时的临时补助和后期资助,不断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度、有效度。

作者简介:陈华锋(1979-),男,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玲敏.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12):44-46.

[2] 饶芬芳,王兴.高校贫困生认定与动态管理方法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03):106-108.

[3] 张振铭.精准扶贫背景下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体系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01):95-98.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贫困生大数据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